第536章 邀請

第536章 邀請

劉景盛騎車馬,攜帶厚禮,前往許靖住所拜訪,除了宋忠、鄧羲二人外,桓階亦隨行同往。

蓋因桓階和許靖頗有淵源,中平末二人曾同在尚書檯爲郎。

當然了,桓階那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南州青年,而許靖則是譽滿天下的名士,兩人雖同爲尚書郎,地位卻不可同日而語。

說來許靖也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早年他和從弟許劭許子將並有人倫臧否,共創“月旦評”,但私下卻感情不和,許劭任郡功曹,一直打壓許靖,逼得許靖一度靠替人磨糧以維持生計。

直到四十餘歲,許靖才被郡中舉爲孝廉,入京爲官。結果沒過多久,靈帝就駕崩了,接着何進被殺,董卓進京,朝野大亂。

許靖時在尚書檯,難以置身事外,他和禮部尚書漢陽周毖,進退天下之士,沙汰穢濁,顯拔幽滯。豈料二人所舉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南陽太守張諮等,後來皆起兵討伐董卓。

董卓暴怒之下,不顧鄉誼,處死周毖,許靖因有重名於天下,又非主謀之人,才免於一死。

儘管逃過殺身之禍,許靖卻心不能安,唯恐事後遭到董卓清算,不久便找機會潛逃出京,其先後依附豫州刺史孔伷、揚州刺史陳禕、吳郡都尉許貢、會稽太守王朗等人。

然而許靖堪稱黴運當頭,其所投奔之人,或身死,或敗亡,或基業覆沒,無一全者,許靖數失依恃,淪爲喪家之犬,一路逃到交州荒域,才勉強安定下來。

許靖有公卿之量,本是廊廟之器,倘若天下不亂,現在多半已位列公卿。無奈遭逢亂世,顛沛十餘載,如今歸來,已是年近六旬。“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用在他身上,再貼合不過。

許靖眼下暫時棲身於城南一棟三進宅院,此宅乃桓階親自爲其挑選,環境清雅,屋宇甚多,足以容納許靖家族數十口居住。

劉景車輿到達許宅門前,許靖親率諸子侄道旁相迎。

劉景哪敢坐在車中坦然受禮,急忙鑽出車廂,衝着許靖長長一揖,口中言道:“許公長者,名重海內,亦曾專席獨坐,屈身相迎,實在愧煞小子了。”

所謂專席獨坐,指的是許靖曾官至御史中丞。

自御史大夫更名司空,御史中丞便晉升爲御史主官,其內領侍御史,外督部刺史,受公卿章奏,糾察百僚,權位極重,朝會時,與司隸校尉、尚書令皆專席而坐,號曰:“三獨坐”。

許靖身量高長,姿容溫偉,不過由於其飽經戰亂,顛沛流離,寄寓蠻荒,是以頗顯老態,臉上溝壑深刻,鬍鬚也白了大半。

劉景少年得志,面對自己卻毫無驕矜,執禮甚恭,許靖心懷大慰,手撫白鬚道:“僕流落交趾多年,見天下紛擾不斷,又已近花甲之年,常常自哀將老死邊域,而今能夠重返中原,皆將軍之力,僕怎能不感恩戴德?”

劉景正色道:“許公年德人望,海內所宗,社稷之器也。當前國家多難,正需要許公這樣的股肱之臣挺身而出,扶助社稷,以靖天下,安能坐視許公荒廢於邊野,與禽獸、蟲豸爲伍。”

許靖哪會聽不出劉景話中的招攬之意,卻笑而不答,轉而和宋忠說道:“仲子,僕不羨慕你授徒千計,服道數十,學爲南宗,惟羨慕你教出劉安南、潘(濬)交州這樣的國之棟樑。”

宋忠忙謙虛道:“餘不過一儒生,只知講述易禮,吟詠詩書,不知治亂安危之術,二人有如今的成就,餘實不敢居功。”

許靖搖了搖頭,明珠出於老蚌,這正是他眼紅宋忠的地方。

隨後許靖又和鄧羲、桓階等人見禮,並引薦身旁的子侄輩。

對於許靖顧左右而言他的行爲,劉景毫不意外,許靖畢竟乃當世人望,更曾官至御史中丞,絕不會被其三言兩語所打動。

好在許靖爲其引薦子侄,就證明他並不排斥晚輩出仕荊州,待許氏子弟入其彀中,到時他本人自然逃不出劉景的手掌心。

許氏諸子,儘管沒有大才,但也絕非庸輩,尤其許靖長子許欽,爲人仁恕篤厚,頗有許靖之風,擔任守、令,富富有餘。

“將軍,請……”許靖介紹完諸身旁的子侄,邀劉景入府。

“許公,請……”

許靖、許欽父子親爲前導,引領着劉景一行人來到中庭大堂。許靖本欲讓出主位,劉景自然不肯,堅持坐於賓位。見劉景態度十分堅決,許靖不再推讓。

“初平以來,羣雄並起,天下餚亂,僕自中原越江南下,所過之處,但見烽火不斷,郡縣蕭條,萬民塗炭。惟有交趾士(燮)府君,能夠於大亂之中保全民生,十餘年疆場無事,百姓安居樂業,不受戰亂之擾。”許靖和劉景談及士燮,讚不絕口。

鄧羲亦出言盛讚士燮“體器寬厚,學問優博,以禮義教導國人、蠻夷,使蠻域慕習華風。”

士燮之前拒不承認劉景所署交州刺史潘濬,徑自遣使詣許,欲引曹操爲外援。誰知使者尚未歸來,劉景就已吞併劉表,全據荊楚,不久潘濬又取得朝廷承認,成爲交州名正言順的主人。

士燮立時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其自感大禍臨頭,迅速轉變態度,此番不但派遣主簿至襄陽拜見劉景,以示臣服,更私下懇請許靖、鄧羲等人爲其說情。

許靖、鄧羲客居交趾多年,深受士燮恩惠,正愁沒有機會報答,左右不過是在劉景面前替其說幾句好話,何樂而不爲呢。

劉景頷首道:“士交趾於天下喪亂之際,撫慰漢、蠻,保完南服,羈旅之士,多蒙其慶,雖有失意之處,亦瑕不掩瑜。”

劉景的戰略規劃是先東後北,孫權、曹操纔是他的心腹之敵,對偏在萬里,雄長交南的士燮則是以拉攏爲主。只要士燮尊其爲主,奉其節度,哪怕僅僅只是名義上,劉景也能像歷史上的孫權一般,容忍其割據交南。

許靖聞言放下心來,知道劉景無心南征交趾,當即點到爲止,轉而誇起劉景:“僕本以爲士府君爲政,已是天下少有,然今北上,鬱林、蒼梧還看不出什麼,而荊南諸郡乃將軍起家之地,境內百姓富,民恆一,國無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交趾之治,亦不及荊南遠矣……”

“許公謬讚了。”劉景臉上浮出一抹笑意,謙辭道:“此非我一人之功,皆賴桓長史諸君竭誠輔佐,荊南方有今日之治。”

許靖含笑望向桓階,點頭致意,對劉景道:“桓伯緒,國之良士也,昔在臺閣(尚書檯),僕便認爲其有宰輔之才,可惜未等拔擢,其便遭遇父喪,辭官歸鄉,僕亦爲避董卓,亡命天下。好在將軍素有識人之明,收桓伯緒於幕府,授以重任,不至於使賢才埋沒於江南菰蘆之中。”

劉景搖頭道:“桓長史少時即已知名長沙,後來更冒死爲故主孫堅斂屍,義舉爲天下所嘆。古人云:‘國有三不祥,有賢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桓長史有國士之風,王佐之才,在下怎敢不用之、任之?”

許靖道:“爲政之道,不外舉賢、官能,舉賢以臨國,官能以敕民,縱觀天下,能夠識才、用才、任才者可謂鳳毛麟角。”

這時桓階出言道:“漢室衰陵,爲日久矣,將軍高祖之苗裔,欲弘大義於天下,思賢如渴,許公身在蠻荒,仍憂心社稷,今重返中夏,何不出仕輔佐將軍,盪滌兇穢,重振漢室?”

許靖根本不作考慮,婉言拒絕道:“僕雖薄有虛名,然惟知清談,不通時政,恐怕無助於將軍。”

劉景早知道許靖會拒絕,也不多做糾纏,果斷轉移話題,和許靖聊起中國軼事,雙方相談甚歡,劉景直到日中才起身離去。

接下來劉景又分別拜訪袁忠、桓邵,袁忠和許靖一樣,亦婉拒邀請,桓邵則欣然應允,讓劉景暗鬆一口氣,總算沒有空手而歸。

(本章完)

第544章 葛周第299章 兵臨第395章 悲涼第433章 堅韌第544章 葛周第32章 求字第436章 託孤第381章 江陵第291章 召見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112章 擔憂第371章 慰問第204章 曲轅第300章 召集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35章 裴司第474章 柤中第23章 赴任第349章 璽書第512章 伏兵第206章 逃亡第443章 韓暨第423章 戰死第406章 打擊第187章 袍鎧第164章 動手第187章 袍鎧第173章 南下第516章 夜取第90章 朝會第521章 傾出第305章 內附第487章 盛匡第364章 使者第169章 奔襲第422章 出陣第545章 對策第253章 戰死第84章 魚梁洲第183章 吏治第157章 仁和第385章 夷陵第205章 失望第116章 再見第493章 猝遇第400章 大雨第330章 封拜第430章 落幕第444章 東曹掾第412章 刺史第519章 抵達第264章 突襲第98章 高利貸第343章 斬將第303章 復仇第375章 返回第42章 點評第292章 救治第405章 防疫第257章 爭執第157章 仁和第15章 救命恩人第511章 開戰第109章 難題第288章 義士第383章 李嚴第59章 嚴肅第500章 敗慈第544章 葛周第328章 許都第104章 軍法第61章 鞭笞第115章 納彩第493章 猝遇第37章 邀請第153章 龔氏第323章 爲壽第30章 陶觀第446章 入城第218章 樓船第106章 調離第284章 澤國第220章 拍擊第455章 投降第532章 用意第140章 二年第231章 勸降第481章 團圓第478章 黃鐘第293章 奇策第451章 水鏡第408章 試探第187章 袍鎧第226章 死第353章第282章 建言第520章 厚禮第327章 西鄂第350章 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