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黨內意見歸一致

想都不要想,又是咱們的封建小衛道士金平淳表達了對於此事的不滿。小夥子就是這麼不圓滑,你看閔景爀一樣反對,但是他就不說,眼睛一閉,等着小年輕來挑頭。

到底是少吃了兩年飯啊!

洪景來都習慣了,金平淳對事不對人,同意就是同意,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倒也挺單純的。起碼喜怒啥的都表現在臉上,沒有老陰比的那種城府。要是這場面一點兒反對都沒有,那纔是真的奇怪了呢。

“您這麼做,似乎並不妥當吧。”稀奇了,連李在朝都表示反對。

他以前多少年被官吏兩班欺壓,最是知道官吏兩班在地方上的權勢。漢陽裡,你洪景來那是大哥沒得說,可到了郡縣鄉野,那還不是縣裡的趙老爺說了算。你的政令不是看你派出去的縣令能不能執行,而是看縣裡趙老爺願不願意給你執行。

說白了就是你就算下令要清查書院,地方上的陽奉陰違咱也就不說了,哪來的人手給你去清查啊?

“怎麼說?”洪景來當然希望李在朝這一幫武官也能出將入相,多學習學習文化知識,不能幹一輩子捕盜大將啊。

“若說行軍打仗,我等可以爲您前驅,可是清丈田畝,我等都是粗人,根本幫不得您什麼。”李在朝一說話,旁邊的李濟初、洪聰珏等都是點頭。

雖說現在大夥兒當大官,掌兵權,也認得幾個字了,可是大頭兵們也就知道前進後退、自己名字咋寫,再多的還真不清楚。就這還是因爲當年洪景來整訓的時候,用夜校和飯糰帶出來的,要不個頂個的文盲。

“李大將亦知士大夫傳承道學,身膺教化之任!”金平淳到是隨杆上。

但是這就有點強詞奪理了,不是兩班士大夫傳承文化,是他們把持了受教育的渠道和機會,所以才能學習知識文化,並擔任起傳承他們的職責。

“太祖太宗兩代大王創立鄉校,難道不能傳承道學?”洪景來知道金平淳的爲人行事標準就是列祖列宗說得都對,士農工商各安本分,小農經濟,老百姓紡織耕種,整個社會永遠固步自封最完美。

“可是鄉校已經荒廢,天下的道學都在書院流傳,這是現狀!”小老弟還不服氣呢。

“所以更該要恢復太祖太宗大王的祖制,難道先王的成法會錯嗎?”

哦豁!金平淳敗退!真是好解決,只要說是祖宗的成法,是先王的詔命,那麼什麼朝鮮士大夫的名譽也就只能排到第二位了。

“那您清查書院只是爲了將寄名於書院的田畝重新登錄黃冊?”金在昌還是要多問一句的。

金在昌老官僚了,他感覺洪景來不可能是爲了擴大國家的稅基就冒得罪全天下八道的兩班士大夫的風險的人。如果是爲了搞錢,朝鮮這麼多礦,就派人去開採嘛。一年搞個一二百萬的好處輕而易舉,根本不需要這樣大費周章。

況且現在朝鮮的人地矛盾還沒大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沒必要立刻就開始進行土改。等到日據時期人口超過二千二百萬,那時候人地不均外加民族情結等矛盾纔會逐漸爆發出來。至於現在一千來萬人的水平,大夥兒基本上都能有地種。

“地方尾大不掉,需要制衡……”洪景來說了這麼一句有點模棱兩可的話。

但是金在昌還是從這句話裡揣摩出了洪景來想要打擊兩班的意思,他自己也是兩班,當然不想被打擊。但是現在洪景來顯然是覺得兩班做的太大太過分,而作爲屁股在中央朝廷的洪景來自然是要設法割一遍地方兩班的韭菜。

既加強漢陽朝廷的實力,又保證地方能夠服帖洪景來的統治。這都是歷朝歷代,諸位大王和權臣做爛了的事情。只不過以前那些人打擊面比較窄,一般就是掀起黨爭,把對頭的幾個大戶都給搞死,侵吞掉他們的財產。

剩下的菜批們要麼臣服聽話,要麼就步上前輩們的後塵。治標不治本,有時候連標都治不了,徒然在內耗中不斷削弱黨爭雙方的勢力。

所以有些大王不僅主動掀起黨爭,還經常拉偏架,就是不讓執政方把在野派給徹底打死。然後大王居中協調,讓兩班們打的你死我活,最後實力大損,王權便也就加強了。

至於洪景來眼下這個辦法,和黨爭相比,還真說不上到底是好是壞,得罪一大部分兩班那肯定是真的。就看效果怎麼樣,要是真的能從地方兩班手裡又剝出來幾十萬乃至一百萬結土地,倒也不算是虧本。

頂多就是身後名會遺臭萬年就是了!

可美官我自做得,在乎什麼身後名?只要活着的時候權勢加強,後邊王妃生的要還是帶着老洪家骨血的世子,那老洪家這半個世紀都不會有什麼屁事的。

“那李大將說的清查書院的經辦人員從何處來?”韓確便也接着問道。

“我意從灣商和萊商借學徒五百衆,選前科進士二十四員,按察八道,分定郡縣。剋期清核書院,若有抗逆者,則督教導兵臨場監押。”洪景來早已有腹案。

前科進士都是洪景來強行從良民和中人中選拔出來的,他們不依靠不支持洪景來是沒法在這個官場混下去的。而且他們本身不是出身兩班,那麼與各地兩班的糾葛就會下很多,不會像其他兩班官員那樣被牽扯。

至於計算和測量人員,又不需要什麼算學大師,能寫會算即可,從兩位小老弟那裡借幾百個學徒工連工錢都不用付,管飯就行。還能替他們培養這些學徒,沒啥不好答應的。

地方的反彈則是由教導兵出動,不服的人就看看是他的脖子硬,還是教導騎兵隊的馬刀硬,是他們的的人多,還是教導兵的火藥鉛子多。

洪景來已經做好了殺上那麼一茬不開眼的人的心理準備,至於罵名什麼的,呵呵。後世裡韓國那些腦子裡填了屎,出賣國家利益給日本的開化黨傻批,現在都洗的和白蓮花一樣。反倒是維護國家主權完整,抵抗日本侵略的那些舊兩班士大夫,倒成了裡外不是人的封建殘餘。

15.近思錄讀書分子17.脫出漢陽成虎豹42.一身輕鬆反家鄉46.語激村上島之丞19.當年善緣結善果7.洪母教子論時僻25.先擒後放通消息12.發展眼光看問題6.朝中有人好定案16.趙萬永藉故離京10.口蘑一斤同白銀44.貞純王大妃薨逝24.忠君死國閔令監7.嘉慶直呼了不得22.搖身一變全州金20.君父神宗顯皇帝28.前路艱難孤身行29.南川店廢墟一片5.若問武藝有故人2.可願文資轉武資5.思慮己身出路途1.洪妃鬆口聯姻事30.嘉慶年景愈漸衰27.密不透風老朱珪17.鍊鐵亦有萬般難16.一封辯折值五千3.推力韓確任富山2.韓五石衣錦還鄉29.京仁鐵路始通車35.賢表戚里堪行重9.我當盛禮祀皇明20.泮宮舉發大事件12.父言神廟不可動10.敲定來年進士科22.僱得韃兵做好戲25.揀辨飄民甚輕易31.漢陽一朝傾倒盡20.舍科夫喚我親朋21.李尚憲剋期會師46.語激村上島之丞30.金平淳開肅靖門13.威水廠兩案併發11.軍心正是可用時21.我與小趙論行止15.京商團血中瓦解29.洪妃傳遞密信來20.趙萬永千里來投5.江原被災亂事起2.李玜問我年何歲38.三輪火銃全軍潰13.韃騎一萬破慶興6.鮁魚只准京人買23.雙腳踏上清國土11.燕行之路不輕鬆24.忠君死國閔令監14.金昌始縱火拒捕7.僻派喪鐘已鳴響12.金芝淳三路進兵17.廢莊還民 版籍納公7.不意前三之人選21.所謂臉面價十兩32.尚沃解來四十萬38.孤身闖入漢陽府21.禮曹典客司正郎40.仰借吟誦脫身成19.雄武真有義士守24.樸臺插手賑災事5.可惜不曾得署理37.德川家齊頗不快37.宮門外羣龍無首10.訓練營至大同江47.無名一張大揭帖8.怎苦我一郡百姓34.我與尚沃論財計1.風起東萊新篇章7.洪母教子論時僻22.僱得韃兵做好戲13.威水廠兩案併發33.天下第一好生意7.先生教我莫輕動25.鳳凰巡檢有女兒26.檢看大船驚一場13.萬古逆賊洪景來42.於寡人有何益哉2.洪妙妊一語得中36.營外南面起煙塵28還請娘娘救性命19.舍科夫率兵來援3.院中一番口舌爭44.貞純王大妃薨逝35.幸好嘉慶隨意問4.丁若鏞承辦輪船9.安州城不戰自潰11.山戶生活不容易28.大監可識蒸汽機9.合則兩利與書儈19.野店外槍林叢叢20.金斗吉謀劃長久51.抽絲剝繭細甄別18.洪景來暫充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