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節 石澗(三)

李三九久在俍人土司身邊,對大明官員的心態做派瞭解頗多。在他看來,澳洲人既然自稱大宋,那麼也是漢人――對漢人官兒的做派他可瞭解的太多了。

在他十多年的從軍經驗裡,軍將出兵打仗,只要不是兵威勢險,莫不是發財的好機會。這個澳洲人的“大宋”大約也是如此。這連州城說到底還是大明的,大宋的軍將並無守土之責,恐怕也未必會很熱心的去救援――他們這麼神速,無非是看中了城中的子女玉帛。這件事,他李三九倒不是不好商量。別看瑤民們三天兩頭下山劫掠,實際所圖無非是鹽、糧、鐵之類的生活必需品。其他物件,若是這澳洲人官長貪圖,他亦不是不可以割愛――比之他的野心,這點子女玉帛算得了什麼?

澳洲人要撫,他就服軟,不但服軟,還會送上大筆的禮物;若是澳洲人要剿,他就鑽大山,跟他們打游擊。讓澳洲人頭疼――最終不得不撫。

既然澳洲人已經來了,他也得表示一下自己的誠意:

他找了一個水性好的親信,耳語幾句,便讓他洇水過西岸去。

黃超聽到有使者來見。他還真有些不敢相信,這反賊頭目居然會主動找他和談。

歷史上的八排瑤之亂,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大,可見首領的態度很“堅定”,怎麼到自己這塊,對方居然這麼快就要來談招撫了?

黃超心裡,自然是希望少打仗少死人,對方要求和談,也無不妥――至少可以聽一聽對方的想法,順便了解下底細。

衛兵將搜過身的使者押了進來。使者倒也乖巧,進到帳篷裡便立刻跪下磕頭,自報姓名說叫李五,奉“連陽瑤寨總掌事頭李三九”之命來見“大宋將軍”。

自然,李三九這個頭銜是他自己編得,雖然這連州城下的八排瑤人馬都歸他指揮,但是他不過是個臨時的聯軍指揮官,除了馬箭排的丁壯,其他各排丁壯都有自己的掌事頭,打仗是“聽調不聽宣”。

“起來說話。”黃超看了下來人,短小精悍,能說一口流利的廣東官話,顯然不是一般的瑤民。

李三九這個名字,他從永化鄉的瑤民口中已經知道了。不過他們的消息比較簡單,只知道此人“當過官”,不久前纔回得馬箭排,很受重用。這次出兵的事情都是他掌總。

李五恭恭敬敬的起身,心裡算是安定了一半――雖說有“不斬來使”的說法,不過打仗的時候,使者是個高危行業,搞不好就會被當奸細砍了腦袋,這種事在過去常有。

他偷偷打量了下帳篷中“大宋將軍”,只見帳中即無“虎案”也無“王命旗牌”。至於被簇擁着端坐在一張大桌子後面的男人也毫無將軍的派頭,普普通通的一個男人,穿着澳洲人的土布小褂,即不着甲,也沒有烏紗靴袍。若不是開口問話,根本就不能從一堆人中間把他認出來。他當年跟着李三九打仗,見識過大明的軍將的排場。相比之下,這大宋將軍可寒酸的緊了。

“我是大宋連陽招討使兼知連州軍事黃超,”黃超一口氣把自己的官銜唸完,“你既奉命而來,到底要說些什麼,且說來就是!”

李五有些緊張,他微微擡頭,看到帳篷裡黑壓壓的擠了不少人,有幾個人他是認識的:永化瑤民的幾個寨子裡的天長公和掌事頭――他微微一愣,這永化的瑤民不是已經歸順了李三九了嗎?怎麼一轉身就投降澳洲人了?莫非陽山那邊已經全部敗了?

吃驚歸吃驚,李五還是竭力保持着鎮定,只是說話的時候態度又謙恭了幾分:

“我們掌事頭說了:大宋亦是打明國的,我們連陽瑤民亦不願受明國的統轄,故而起來造反。連陽瑤民無意與大宋爲敵。若是將軍願意助我們攻破連州城,城內的子女玉帛,我們八排瑤民一概不要,全部奉納給將軍,只要許我們運走鹽、糧和城中的鐵器便是。連州城亦歸大宋統轄。”

這個條件,按照李三五的看法是非常優厚了――比起財帛,他現在更看重的是“名義”,只要大宋能承認他統治連陽地區的權力,一座區區的連州城算得了什麼?

我全都要。黃超差點脫口而出這句話,真要搶連州城,不需要幫八排瑤,他光靠國民軍就可以搞定,但搶是不可能的,伏波軍可不是明軍,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荒唐!真正是荒唐!爾等蠻夷也敢來跟我們大宋談條件。”周良臣一把跳將起來。別看他投降日子甚短,資歷在指揮部的各路歸化民之下,在態度上卻唯恐自己不夠“堅定”。這次他隨黃超到連州來,雖然只是“顧問”,並沒有人和他談具體的情況,但是從黃超等人平時的言談佈置,就知道澳洲人決不是願意用“招撫”糊弄,換一時平安的主。所以這會他立刻挺身而出,痛斥使者。

黃超示意他不要插話,周良臣知趣的立刻閉嘴了。

“還有別的嗎?”黃超暫時不理會李雙五說的第一個條件,心想八排瑤還想要些什麼。

“只要大宋願意冊封我們馬箭排李三九爲連陽三城的土知州,世襲罔替,他便立刻率八排二十四衝歸順大宋。連州城亦雙手奉上,不要任何戰利品。”

這個條件讓黃超哭笑不得,看周良臣一幅躍躍欲試的樣子,便打了個眼色給他。

“當知州,好笑,那李三九識字嗎?”

“不當知州也可以,土司、連州宣慰也可以――大宋願意封什麼名義便是什麼名義。”

黃超暗暗搖頭:要是封個土司就能穩固一方、安撫黎民的話,明末就不會有接連有播州之亂、奢安之亂、沙普之亂了,舊時空的清朝就不需要改土歸流、徵大小金川了。

土司之類的羈絆制度,說到底是一種實力不足狀態下的“不得已”手段,短期能得一時的太平,長期看來必然會尾大不掉。

“你且下去。”黃超並不回答他的提議。他擺擺手,讓衛兵把李雙五押下去了。接着他又示意一干降人都出去,只留下歸化民幹部。

“你們看這李三九的建議如何?”

“這自然是不能答應的。”楊增道,“若是答應,我們還來這裡做什麼?!”

“沒錯。不過,看得出他的胃口不小哩。”

“首長,我看這事情可以利用。”

說話的人叫符德邦,是預備到連州來上任的歸化民連州縣長,

他建議先答應李三九討封的條件,以換取連州解圍。待到他們的警惕性削弱之後,便借“冊封”之際將他們一網打盡。

黃超連連搖頭:“此事不妥。”

符德邦還是缺乏一些從政的一絲謹慎的敏感性,從計謀上來講,這不失爲一個極好的謀略,不過他們不是山賊海盜,不能這麼無底限的踐踏信義。執政者要儘可能地愛惜自己的羽毛,背信棄義的事要少做。這方面符德邦還有有所欠缺,有機會要提點他一下。

“讓黎苗工作隊找個人把這個李五好好的審問一番。”黃超說,“特別是這個李三九的個人情況。”

接着他讓其他人退下,只留下楊增,商討作戰方略。倆人研究了一下地圖,西岸河和星子河在連州城西匯合成連江,除燕喜山、北山、巾峰山幾座山之外,連州城附近都是平地。楊增的方案是除留一個國民軍看守連江渡口外,其餘部隊先向北渡過西岸河,再向東渡過星子河,以一連伏波軍爲前鋒,迂迴包抄,圍困燕喜山。

之所以選擇從北面渡過西岸、星子兩河,而不是在南邊的連江渡河,是因爲西岸河和星子河寬度窄、深度淺、流量小,便於搭建臨時性的浮橋讓大部隊迅速通過。預備建造的浮橋結構很簡單,用收集到的小船做基座,上面蓋木板而已――就算沒有配備工兵也不是什麼難事。

“這一仗其實沒什麼難度,他們的裝備水平很差――連明軍都不如,也沒有多少火器。”楊增說,“重點就是要全殲。把這股八排瑤的主力殲滅了,八排瑤也就沒什麼條件來談招撫了――只有投降了。”

少數民族打仗往往是丁男盡出,往往動員率很高,很少的人口能拉出打量人馬,然而一旦被殲,就會喪失持續作戰的能力。

------------------------

下次更新:第七卷-廣州治理篇400節

第四百三十一節 財路第八十六節 發動機落幕第一百五十二節 佛山之行(十八)三百四十九節 開店第四百三十五節 大部制纔是方向第一百四十二節 共建和諧臨高(三)第六十八節 角力三百八十六節 聯繫第四百四十九節 分兵二百二十六節 條件第三百零六節 危城奪寶三百七十五節 憶苦思甜的小會第二百六十八節 改制第二十七節 來了新人第一百六十六節 糧食和銀子第一百八十七節 瓊山小局面第九十一節 入戶普查第二百九十三節 農業公司(三)第三十四節 歸納第二十五節 推倒第一百五十九節 謝大夫論醫第三十八節 說服(下)第四十四節 尋人第二百六十七節 聽證會(五)第一百二十節 續空談第二節 陸軍的潛流第二十節 貿易調整備忘錄(二)二百一十九節 物證第八節 平板玻璃廠第三百零七節 潘潘的採訪第二百三十七節 秋賦(二)第一百七十九節 調查(七)第九十四節 對峙第四百二十五節 家規森嚴第四百二十五節 任天堂第九十二節 電力之歌(三)第二百八十三節 士大夫和官奴婢四百四十二節 開始行動三百九十七節 相親大會(一)第七十二節 立功的心思三百四十九節 曲線救國(一)第一百七十九節 地下政府第三十六節 挖壕第一百四十一節 二桃殺三士第三百六十七節 羣英薈萃第三百七十九節 郭懷一第二百二十四節 上船三百八十八節 兩個關心歸化民婚姻問題的元老(二)二百二十七節 遼東方向的合作第三百一十八節 難民收容隊第二百八十九節 佔領第一百零四節 焚樓(十九)第一百七十五節 大會(二)第五節 入籍第五節 安遊樂市的陷落第一百九十節 甕中捉鱉第九十二節 一戰石山第二百六十五節 秋賦(三十)第二百八十二節 人口普查和抓浮浪三百七十一節 印花稅案三百八十二節 小倉號上的女人們(二)第一百一十八節 吳南海的想法第八十節 續髡賊的底細第一百五十六節 澳門遊第四十二節 培訓第七十八節 趙老爺第一百二十八節 政治工作第四百四十五節 攔截第三十一節 起威鏢局第八十二節 作戰方案三百三十八節 藝術的開頭第五十五節 爛攤子第六十九節 土飛機第八十四節 莫家第八十九節 乾股第一百九十二節 送禮第二百五十二節 去梧州(一)第一百零三節 轉變四百三十八節 趕緊行動第一百零一節 民政工作三百三十七節 間接稅、直接稅和包稅第三百節 覲見總督第四十四節 集訓隊第九十四節 東門市派出所(一)四百四十一節 善後第二百一十六節 茉莉軒書院(一)第九十一節 夜襲第二百六十三節 京師(二十)第八十九節 乾股四百零五節 隨喜第一百零三節 工作隊與神父(二)第五十八節 烏合之衆第六十六節 登州潰圍第三百零九節 新得崗位第一百九十八節 沂州第六十八節 市長進城第一百零一節 焚樓(十六)第二十八節 昌化到了第一百一十一節 穩定糧價第二百六十三節 聽證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