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南有喬木

快馬加鞭,不出一月,睢陽李永並劉凊,便返回樓桑。

來不及洗去風塵,負荊下馬,自跪在臨鄉侯府門前。劉備本欲命人喚入府中。不料附近邑民已紛紛圍攏過來。清官難斷家務事。有道是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

今木已成舟。再讓李永休妻,亦非人主所爲。

劉備想了想,這便出府公斷。

見少君侯出府,邑民紛紛行禮。

見劉備走近,兩人急忙伏地行禮。

劉備這便開口:“你二人因何長跪不起?”

“罪人劉凊,陷友于危難,是爲不義。險殃及無辜,置國法於不顧,乃爲不忠。聞摯友身陷囹圄,心亂如麻,無言以對。更無顏見少君侯當面。”說完,已涕淚橫流。

見他情真意切。劉備已有計較。

“李永之妻,與你有婚約在先,是與不是。”

“……是。”劉凊如實作答。

“你家道中落,親家便將她嫁與李永,是與不是?”

“…是。”

“設身處地,那時,若她執意嫁你。該當如何?”

“……”劉凊猛地一頓,隨後答道:“那時,我舉家逃難,又豈能連累她。”

周圍人羣紛紛嘆息私語。

“這麼說來。那時,她嫁與李永,亦是你之所願。”

“是。”

劉備一聲長嘆,輕聲吟誦: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劉凊伏地低泣,亦跟誦讀: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人羣亦漸齊聲: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此句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待衆人誦完。劉備這便附身衝劉凊耳語道:“相見如不見,有情似無情。她若安好,便是晴天。”

劉凊頓首再拜,以頭觸地。

君子高潔。當胸懷寬廣。劉凊這便頓悟,心結終得消解。

起身轉向身旁李永,再拜。

李永亦涕淚橫流,回拜。

劉備這便命典韋上前與二人相認。劉凊見典韋無恙,終於暢懷。

典韋勸道:“休做小女兒姿態。大丈夫何患無妻!”

李永亦說道:“我有一妹,若蒙不棄,願嫁兄長爲妻。”

劉備不禁澀笑。果然是筆糊塗賬。

劉備已問過史渙,爲何改姓。而同宗的劉凊,又爲何舉家逃亡。史渙說,乃是牽扯到樑國傳位。樑懷王劉匡無子,傳位與兄弟,樑夷王劉成。延熹八年(165年),樑夷王薨(hōng),諸子爭位,引發樑王氏族動盪。劉凊舉家逃亡,十年後方歸。而史渙一家乾脆改姓遷居避禍。

睢陽乃樑國都邑。

原來如此。

恩仇化解。李永和劉凊,互相敬重。典韋便無需替友殺人。李永當面陳情,想舉家遷入樓桑。說,但凡對髮妻有絲毫怠慢,便請典韋殺之而後快。

典韋爽快答應。

劉備想想也就同意了。

冤家易結不易解。木已成舟,補救已然來不及。彼此放下,才能妥善解決。至於劉凊娶李永妹爲妻,劉備並不是很贊成。在他看來,彼此心懷敬畏,保持距離,纔是君子之道。若相見再生事端,恩怨難了,舊情復燃。那時,又該怎麼辦?

好在李永遷入樓桑,遠離祖籍,與劉凊少有往來,或許能保兩家人平安。

典韋雙戟被毀。劉備這便命蘇伯等人,用百鍊羽紋精鋼,爲他量身鍛造一對趁手的兵器。

一對鉞戟,重八十斤。舞動起來,寒光四射,聲如轟雷。

劉備取名:雷磔(zhé)。

‘磔’,有二意:分裂牲體以祭神,一種肢解的酷刑。雷磔,乃是雷劈之意。遇此雙戟,便要挨天打雷劈。嗯,寓意很貼切。

斬薙和雷磔,兩對截然不同的戰戟,先後出世。劉備麾下,可稱強將如雲呼?

還有一面之緣的趙雲,憾未謀面的關羽。

時人皆有風骨。

年前。

皇帝問侍中楊奇:“朕比桓帝如何?”

楊奇答曰:“陛下和桓帝相比,猶如虞舜和唐堯相比。”

皇帝大不高興,說:“你性格剛強,不肯向別人低頭,真不愧是楊震的子孫,死後一定會再引來大鳥。”

乍一看上去。侍中楊奇把當今天子比作虞舜和唐堯,兩位古代先賢。然而略作品味,便可發現,實則不然。比喻的對象,不是當今陛下與虞舜和唐堯。而是當今陛下與桓帝。言下之意,虞舜和唐堯是一類的話。陛下,你就和桓帝是一樣一樣的啊!

這便是這個時代的風骨。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韓非子顯然是有感而發。

典韋的‘搪瓷將官鎧’,亦在量身鍛造之中。丹陽白毦多爲公士。搪瓷札甲亦有所不同,稱‘搪瓷公士鎧’。搪瓷上釉彩,並非難事。‘公士鎧’已非從頭到腳一黑到底。而是在前胸位置,換了塊‘釉彩甲’。甲片上燒製着表示軍功爵爲‘公士’的篆字烙印。

雖僅僅是一片甲片的差別,卻讓白毦精卒們羨慕不已。

除此之外,最大的變化,乃是背後狼皮大氅。大氅上用來自蜀地的絲線,繡着劉備門前五丈桑的圖案。五丈桑的輪廓彷彿一座膨大的火炬。火焰則是‘赤鹿角’的形狀。

少君侯‘赤鹿入夢,化身五丈火桑’的夢境,已廣爲流傳。

時人,極信天人感應與讖緯神學。

少君侯靈秀天成。故而上蒼託夢,必有深意。正如副伏羅氏的解讀,四位大儒亦說,乃是三興炎漢的吉兆。

於是,劉備以‘五丈火桑,赤鹿炎角’爲幟。

《墨子》:“長丈五尺、廣半幅曰幟”。

按先秦古制,一幅爲二尺二寸。

換句話說,幟,其實是豎旗。有豎必有橫。有幟必有旗。

正當劉備爲以何物爲旗犯難時,蔡邕笑問:何不用踆(cūn)烏?

《淮南子》:“日中有踆烏。”

所謂踆烏,便是三足烏。

三足烏又稱三足金烏。上古神話,日中有一隻黑色三足烏鴉,黑烏蹲居紅日中央,周圍金光萬丈,故稱“金烏”。乃是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金烏原是二足,西漢後期演變爲三足。

有踆烏,必有榑桑(扶桑)。

《山海經·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楚辭·九歌·東君》:“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爲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傳說此鳥爲日之精,居日中。時下畫像磚上,常有三足烏,居於西王母座旁,爲其取食之鳥,或說即青鳥。

蔡邕顯然是把劉備夢中的五丈火桑,比作神木榑桑。

於是用三足金烏爲旗,正與火桑炎角幟,相呼應。

劉備查了下,似乎不犯禁。

140 祓禊之會1.43 樓桑特產12 縑車載禍1.44 豐取刻與1.40 火雲如燒145 貴麟二子134 一刀之威197 仙人指路110 因何馬貴1.37 菟園遊獵1.6 破財消災132 謹遵醫囑128 意外之喜1.33 同舟共渡153 替父簽押1.20 皇命加身1.39 漢風速遞162 物我兩忘213 重名載半1.79 牽發而動1.24 多多益善1.57 周不如漢120 三英齊發1.39 漢風速遞1.48 後宮爭鬥145 貴麟二子14 公孫劍器19 樓桑諸技117 再爲羣雄198 千帆競發1.24 麒麟之子1.34 恩同再造1.84 王道治國107 忍辱偷生172 萬載千秋1.29 養女死士21 博士披香121 各取所需1.47 倉樓覆道199 失之交臂171 獨步天下1.58 夾縫求生108 浮生若夢158 兵貴神速105 天師三分105 烈女龐娥163 女亞馬遜!1.57 周不如漢106 百般不利175 石破天驚194 先聲奪人1.95 平樂會盟1.234 王允解懸105 天師三分1.53 寸步不讓1.57 指點迷津190 迷途知返13 殊途同歸61 肉袒牽羊114 先發優勢119 司金典農187 得道不易1.29 奮威揚武196 少年無拘51 天下一國15 安邦定國197 福莫大焉1.29 扶搖直上105 烈女龐娥1.46 鷹擊長空153 拾人牙慧1.57 賞罰未定176 封國在即193 利大難估192 漢矛無纓101 管中窺豹1.200 終破隴關1.95 閉門謝客1.89 秉燭夜話1.65 形勢急轉14 興師動衆122 亦是豪傑1.62 五陵少年1.62 赤麂皮尉122 養虎成患1.46 陣前示威199 飲恨兵退141 文昌武盛124 成王敗寇159 無當飛軍134 君何所求160 兵威將膽132 江山共謀1.44 螽斯衍慶1.4 越俎代庖1.63 築城爲先176 巨人之志1.74 判若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