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破繭 (三)(補30號病假)

“唉——”在場衆文武,也失去了笑容,陸續搖頭長嘆。

包括郭威本人在內,大傢伙都算是當年追隨劉知遠起家的老班底,對大漢國的感情,遠比後來那些錦上添花的傢伙來得近。可越是這樣,他們對劉承佑登基之的表現越是失望,隱隱約約已經預感到大漢國的國運馬上就要走至盡頭,再這樣下去,大夥遲早都得成爲墓地裡的殉葬品。

唯獨沒跟着大夥一道嘆氣的,便是兵馬都監王峻。只見這廝先是非常不禮貌地盯着郭威上下打量了片刻,然後又冷冷地用目光掃視全場,最後,忽然仰面向天,放聲狂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衆人的注意力頓時全都被他吸引了過去,瞪圓了眼睛,滿臉憤怒。那王峻卻對大夥的反應卻視而不見,兀自高高地仰着頭,繼續狂笑不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秀峰!這裡是中軍,不要太放肆!”長史鄭仁誨忍無可忍,第一個站出來呵斥。“有話你就說,何必故意裝瘋賣癲?”

“哈哈,哈哈哈,哈哈……”王峻笑得眼淚都流了出來,瞬間就淌了滿臉。一邊擡起袖子去擦,他一邊樂不可支地大聲補充,“我不是裝瘋,我,我是看到一羣待宰羔羊,心裡頭替遼國人高興。哈哈,哈哈,等劉承佑把你們全都殺光了,大遼兵馬就可以再度南下了。這一回,保證沒有人再上劉知遠的當,沒有人豁出去性命給別人做嫁衣!”

“放肆!”郭威用力一拍桌案,怒不可遏,“天子的名字,也是你我能直接叫的?!莫說現在是五顧命大臣輔政,天子不能爲所欲爲。即便將來天子親政,又怎麼可能會糊塗到自毀干城?”

“真的,郭將軍,你真的相信天子將來還會拿你當干城?”王峻歪着頭看向他,撇嘴冷笑,“真的拿你當干城的話,他會瞞着你偷偷派人去拉攏高白馬?真的拿你當干城的話,他會怕你在澶州時間太長紮下根兒,急匆匆地調你去跟李守貞拼命?真的把你當干城的話,他會忌憚你跟史弘肇兩個同時在朝,非得把你們一個留在汴梁,一個始終排斥於外?郭將軍,你是心甘情願去做個屈死鬼呢,還是到現在還未從白日夢中清醒過來?!”

一連串的質問,將郭威砸得眼前金星亂冒。晃了晃,用手支撐在香案上,才面前沒有當場栽倒。“胡說,你胡說!”扯開嗓子,他厲聲駁斥,然而聲音聽在大夥的耳朵裡,卻異常地孱弱,“王秀峰,你是兵馬都監,是替朝廷來做監軍的。古往今來,哪裡有監軍挑撥主帥和天子關係的道理?”

“天子有德,王某願全力輔佐之。天子倒行逆施,王某則只求一個心安!”兵馬都監王峻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笑了笑,挺直了胸膛說道,“況且王某剛纔的話,也不是在挑撥離間。郭允明是個什麼東西?他爲何而來,他接下來即將去做什麼?在座諸位,想必心裡都清清楚楚!”

“你……”樞密副使郭威被說的無言以對,手扶香案,冷汗從額頭緩緩而下。

俗話說,主疑臣死。劉承佑現在的作爲,分明是早已經對五顧命大臣都起了疑心。所以他纔要想方設法拉攏高行周,以牽制郭威。所以他纔想盡一切辦法在五個顧命大臣之間製造矛盾,以求各個擊破。所以他纔不分良莠地提拔少壯武將,以求能掌握一部分兵權,關鍵時刻調動兵馬保衛他的皇宮。

這些手段都非常稚嫩,再加上劉承佑眼下手頭也沒合適的人才可用,所以幾乎是一舉一動,都壓根兒瞞不過老江湖們的眼睛。朝堂之上,四個留守的顧命大臣,至少有三個對他的行爲嗤之以鼻。而大軍當中,不光郭威,恐怕上了一點兒年紀的文武,都清楚郭允明是帶着什麼目的而來,等待在大夥前路上的,又是何等淒涼的結局。

“古往今來,除了諸葛武侯,可有第二個顧命大臣跟少主之間善始善終?”王峻卻唯恐衆人不夠絕望,笑了笑,繼續冷冰冰地補充,“餘者要麼是行廢立之事,要麼還政少主之後,旋即被滅了滿門。即便是周公旦,當年若不是管叔和蔡叔逼迫太急,恐怕也得老死在東國永不還朝!”(注1)

這,幾乎是在明着挑動大夥造反了。郭威聽在耳朵裡,心臟如遭油煎。第三次用力拍打桌案,手指此人,咆哮着威脅,“放肆!王秀峰,你今日敢再多說一句,休怪郭某刀下無情!滾,給我馬上滾去罪囚營中,閉門思過。若是讓郭某聽見你再胡說八道,或者私下跟人串連,郭某寧願拼着被朝廷懷疑,也要先殺了你以正軍心!”

шωш тTkan ¢ o

“多謝郭樞密不殺之恩!”王秀峰忽然變得軟若無骨,將自己的身體對正郭威,長揖及地。

“滾,速滾。來人,給我把這個瘋子押下去!”郭威被氣得暴跳如雷,拍打着桌案不停地催促。

立刻有親兵上前,拉着王峻的胳膊往外拖。兵馬都監王峻卻狠狠甩了下衣袖,將他們通通甩在了一邊,轉過身,揚長而去。

“王秀峰喝多了,嘴巴沒有把門的!”長史鄭仁誨性子沉穩,沒等此人的身影去遠,立刻站出來補窟窿。“今日他的話,大夥聽聽就算了,誰也不要外傳。否則,王秀峰縱然要身首異處,傳話的人,恐怕也落不到什麼好結果!”

“那是自然!”衆文武看看臉色鐵青的郭威,又看看滿臉凝重的鄭仁誨,紛紛點頭答應。

倘若曾經在劉承佑身上看到半分英主的可能,在場衆人當中,肯定會出現不止一個告密者。然而,如今卻是五顧命大臣輔政,劉承佑羽毛還未長齊,就忙着分化削弱五大臣的實力,自掘墳墓。稍微閱歷豐富一些的人,當然知道不能輕易站隊。否則,恐怕功名富貴沒有撈到,全家老小的性命,卻會全都葬送得稀裡糊塗。

換句話說,劉承佑此刻無論從能力,還是從實力上,都不是五位顧命大臣的對手。特別是史弘肇和郭威這兩位手握重兵的樞密使,隨便一個人如果起了異心,都可以輕鬆把劉承佑給踩成肉餅。他們兩個到目前爲止,之所以還能強行忍耐,第一是心中放不下劉知遠當年的相待之恩,第二,恐怕就是劉承佑目前所做的這些,並未對他們產生真正的威脅。否則,真的被人將鋼刀架在了脖子,誰也未必會心甘情願地等死!

“明公,秀峰這個人天生就長了一張臭嘴,你沒必要跟他生氣,也沒必要太認真!”告誡完了衆人,鄭仁誨緊跟着,就開始安慰郭威。

兩人之間的關係亦師亦友,他不可能不盡心爲對方謀劃。眼下有史弘肇坐鎮汴梁,無論郭威心中有多少怨氣,起兵造反,都不是個好的選擇。但防人之心不可無,既然劉承佑心中已經露出了惡念,郭威也必須從現在起,就防患於未然。

“我跟他計較?我跟他計較,他都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郭威迅速從憤怒中收拾回心神,撇了撇嘴,搖着頭道。“來人,傳老夫的命令,王峻咆哮中軍,衝撞主帥,發往罪囚營監禁三個月。三個月之內,誰也不準見他,也不準放他出來!”

“是!”親兵們大聲答應着,迅速跑去傳達命令。郭威向四下看了看,強打起精神,繼續高聲吩咐,“聖旨上所述,爾等剛纔也都聽到了。各自下去準備吧!老夫給你們兩天時間。大後天一早,咱們整軍出發,前往河中平叛!!”

“遵命!”衆文武都偷偷出了一口氣,齊齊答應了一聲,各自轉身出帳。

對小皇帝劉承佑失望歸失望,可郭威如果現在造反的話,大夥還真的不知道該不該追隨。畢竟,劉承佑是老主公劉知遠的親生兒子。畢竟,史弘肇能本事和實力,都與郭威不相伯仲。只要兩軍僵持得時間一久,造反者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好在王峻的挑撥離間沒有奏效,好在郭樞密和鄭長史始終頭腦清醒。如今之際,大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真的到了山窮水盡,自然就不用再做選擇。

揣着沉重的心事,衆文武唯恐走得不快,誰也不敢回頭,也不願在中軍帳內多做逗留。樞密副使郭威,則手扶香案,正色而立,用目光將所有人送走。終於等到最後一個背影在門口消失,他的身體晃了晃,緩緩坐倒,未老先衰的面孔上,寫滿了蕭索!

注1:諸葛亮奉命輔佐劉禪,劉禪雖然曾經對他有過懷疑,但至諸葛亮死,都不敢輕舉妄動。周公旦奉武王遺命輔佐成王,成王懷疑他的忠心,他不得不避居東國。但很快,管叔和蔡叔聯手奪位的圖謀暴露,成王爲了自保,不得不又將周公旦請回。

此章補上月三十號病假。

第一章 初見 (五)第二章 風雲 (九)第五章 短歌 (九)第二章 款曲 (九)第十章 狂風 (四)第二章 霜刃 (六)第五章 逝水 (九)第二章 霜刃 (四)第九章 長纓 (七)第六章 綢繆 (二)第七章 勁草 (三)第三章 颶風 (十)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五)第二章 重逢 (三)第九章 長纓 (六)第十二章 少年 (七)第一章 家國 (五)第八章 崢嶸 (五)第七章 塵緣 (二)第二章 款曲 (十三)第三章 抉擇 (四)第四章 虎狼 (九)第二章 霜刃 (一)第七章 治河 (九)第四章 虎雛 (五)第八章 雄關 (二)第九章 萍末 (一)第七章 鹿鳴 (七)第二章 謀殺 (四)第九章 萍末 (三)第七章 國難 (七)第六章 君王 (四)第六章 破繭 (六)第六章 君王 (五)第四章 虎狼 (五)第二章 蓬篙 (四)第二章 款曲 (七)第九章 長纓 (九)第七章 勁草 (八)第三章 收穫 (三)第十章 易鼎 (八)第八章 雄關第七章 仕途 (二)第五章 草谷 (五)第五章 黃雀 (一)第六章 疾風 (二)第十章 狂風 (六)第六章 破繭 (七) 補2號拖欠第四章 歸來 (二)第四章 饕餮 (八)第四章 答案 (五)第五章 黃雀 (一)第二章 謀殺 (五)第一章 磨劍 (一)第七章 國難 (三)第二章 款曲 (十)第十章 易鼎 (十一)第十章 易鼎 (一)第四章 撲朔(四)第六章 綢繆 (一)第十章 狂風 (六)第五章 逝水 (三)第十二章 少年 (一)第八章 烏鵲 (一)第二章 款曲 (二)第二章 款曲 (十三)第一章 問道 (四)第六章 帝王 (二)第二章 重逢 (四)第四章 虎狼 (八)第三章 衆生 (一)第二章 款曲 (八)第二章 重逢 (五)第六章 綢繆 (七)第二章 重逢 (一)第五章 求索 (七)第一章 問道 (七)第五章 短歌 (五)第三章 衆生 (七)第七章 仕途 (二)第五章 求索 (三)第二章 重逢 (七)第七章勁草 (七)第八章 人心 (一)第四章 虎狼 (二)第八章 雄關 (三)第九章 暗流 (七)第七章 治河 (八)第一章 傳說 (二)第五章 草谷 (一)第七章 仕途 (一)第二章 霜刃 (三)第八章 雄關 (四)第三章 收穫 (六)第四章 饕餮 (八)第六章 疾風 (六)第九章 萍末 (二)第四章 饕餮 (七)第十一章 三生 (二)第七章 治河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