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蓬篙 (四)

“得令嘞!”衆莊丁家將們轟然答應,互相配合着沿官道兩側整隊。轉眼之間,就排出了一個似模似樣的品字大陣。步卒分左右兩個方陣拖後,騎兵排成橫方陣前推,整個隊伍的最前方中央位置,則是山羊鬍子劉老大,以及若干與他同盟的寨主、堡主,豪傑,鄉賢,一個個豎馬橫刀,威風八面。

“嗯——!”見大夥的動作如此迅捷,山羊鬍子劉老大覺得很有面子。嘴巴里滿足地發出一聲呻+_吟,手捋鬍鬚,朝潞州城方向施施然觀望。

潞州城裡涌出來的地方官軍,則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樣。爲將者一個個的盔斜甲歪,氣急敗壞。當兵者一個個跌跌撞撞,你推我搡。至於硬着頭皮帶隊出來彈壓地方的潞州刺史王恕和潞州團練使方崢,以及司功、司倉、司戶、司法、司兵、司田等各曹參軍,全都神不守舍,憂心忡忡。

大夥誰都明白,今天“過路”的這些莊丁家將們,到底是爲何而來!澤、潞兩州的新任節度使常思膽大包天,居然在剛剛上任不到三個月,連地方上的鄉賢都沒顧得上接見的情況下,朝轄地之內的各縣各鄉,頒發了糧賦徵繳令!並且要求縣丞、縣尉們,全力催討歷年所欠!這不是唯恐天下不亂麼?他也不仔細想想,如果能讓治下各莊各堡各寨,按照朝廷規定繳納錢糧賦稅的話,澤、潞兩州的賬面上,又怎麼會出現如此鉅額的積欠?兩州的歷任刺史又不全是廢物,誰不想做出點兒政績來加官進爵?可澤潞兩州四面不是高山就是大河,土匪草寇多如牛毛。官員們不去主動惹是生非,地方上還一年四季警訊不斷呢。主動去跟寨主、堡主們催債,不是鐵了心逼着他們鋌而走險麼?

然而明白歸明白,潞州的文武官員們,卻誰也不會對常思直言而諫。

首先,那常思就不是個講道理的主,自打上任以後驕橫跋扈,四下胡亂插手,將刺史、縣令以及各級文武早就得罪了個遍。

其次,這世間惡人自有惡人磨,他常思不把地方官員們當一回事兒,地方上自然有人也不把他這個節度使當一回事兒。雙方碰一碰也好,碰出點兒火星來,彼此知道了深淺,接下來才更容易平心靜氣地討價還價。

再次,則就是一些大夥都心照不宣,但誰也不會說出的道道了。這當官的歸朝廷指派,爲吏的,做團練指揮、都頭的,可都是土生土長。平素雖然都住在城裡,可誰在城外邊,沒有一份顯赫的家業?誰的背後,沒站着一個根深葉茂的宗族?你常思強龍想壓地頭蛇,地頭蛇們,能不爲自己的家族做一些考慮麼?

更何況,即便有那麼一兩個小吏和低級武夫與地方上聯繫不深。這麼多年下來,各種明目的“禮敬”,也早就拿得手軟了。在弄不清常思還能當多久節度使的情況下,他們又何必冒險得罪自己的財東?

於是乎,此刻潞州城通往西南方的官道上,就出現了這樣一幅奇景。由鄉賢們自發組織的莊丁,軍容嚴整,士氣高漲。而朝廷出錢養活着的地方團練,卻東倒西歪,戰戰兢兢。從寧小肥所隱藏的位置上朝雙方觀望,一時間,竟很難分辨出到底誰是正規軍,誰纔是臨時拉出來的烏合之衆?若是雙方真的發生了衝突,誰把誰給剿了,也不敢得知!

“怪不得常思這兩個月來,脾氣焦躁得厲害。要是我換在了他的位置,保管也會急得滿腦袋青包!”少年人不知道地方官場的貓膩,兩廂比較之後,立刻開始同情起常思的境遇來。

正胡思亂想着,卻忽然又聽那山羊鬍子劉老大冷笑着抱怨:“他奶奶的,那姓常的架子可真夠大的!老子都親自登門了,他居然只讓王麻子和方算盤出來,連面都不肯跟老子照!”

“甭急,劉哥,四叔公早就說過了,姓常的是個蠟頭槍。無論這回他露不露面兒,經歷了這一遭,也該明白潞州這地方,到底是誰說的算了!”山羊鬍子左側,先前被喚作老五的一名堡主,笑着提醒。

“就你尹老五記性好!”劉老大白了他一眼,低聲數落,“萬一四叔公猜錯了呢?不把姓常的逼出來長長見識,我怕他過幾天又起別的歪心思!”

“他能起什麼歪心思?張家莊那邊,早就有晚輩從汴梁送回消息來,姓常的失寵了。此番看似升官,實際上是受了冷落。否則,以他的資歷,怎麼着還混不上個樞密副使帽子?”尹老五笑了笑,對劉老大的擔心不屑一顧。

不加樞密副使的頭銜,就沒資格調動太多兵馬。而加了這個頭銜,常思一旦動怒,不僅澤潞兩州的地方兵馬要歸其調遣,臨近各州各軍,也必須隨時過來聽命。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常思更是個銀樣蠟槍頭。擺在那裡嚇唬人可以,一動真格,頓時原形畢露。

“可不是麼?姓常的上任這麼久了,朝廷既沒給他派援兵,也沒給他下撥糧草器械,讓他招募隊伍。明擺着,就是把他扔在這裡自生自滅麼?也就是他自己心大,都混成這般德行了,居然還想着有所作爲!”令一個被喚作薛老七的莊主,也在旁邊大聲幫腔。

“是啊,四叔公什麼時候算錯過!”

“姓常的這麼不識擡舉,咱們別慣着他就是!”

“想從咱們爺們手裡拿錢拿糧,就憑他,還有他手下那七八百頭爛蒜?做夢去吧!”

“自大唐莊宗那會兒,就沒人敢再朝咱們頭上伸手。那姓常的,恐怕是想要重新得到皇上的賞識,想得瘋了!”

“……”

其他衆堡主、寨主、莊主、鄉賢們,也紛紛開口,都覺得完成此行的目的,是水到渠成。

反正城裡的官軍走到近前還需要很長時間,大夥閒着也是閒着,他們在貶低過常思之後,又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澤潞兩州的形勢,以及大夥對今後的看法來。其中絕大多數觀點,都過於一廂情願,並且從頭到尾散發着腐屍般的惡臭味道,然而聽在樹冠上的寧子明耳朵裡,卻令後者對腳下這支兵馬來龍去脈,瞭解得越來越清晰。

他們就是爲了示威而來,所謂上黨找什麼楊老疤瘌尋仇,不過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事實上,非但一衆莊主、堡主、寨主們,知道大夥此行的真正目的,就連底下的家將、莊頭,提前也被通過氣,也對此心知肚明。

在他們看來,大夥此行絕對理直氣壯,絕對天經地義。大夥原本都是良善百姓,是新任節度使常思,將爪子伸到了大夥碗裡頭。所以大夥必須將這隻爪子斬斷,否則,誰知道姓常的死胖子,還會做什麼非分之想?!

大夥必須讓姓常的知道,有些事情,在別的地方可以,但是在澤州和潞州,卻是行不通。因爲澤州和潞州是天底下最特殊的地方,他常思來到這裡,是龍得盤着,是虎得臥着,切莫做任何非分之想。

而所謂特殊,寧子明結合自己前一段時間耳聞目睹,在對比腳下一衆鄉賢們的說辭,也慢慢有了一些瞭解。首先是因爲地利,其次,則是因爲天時。

早在後晉未被契丹人所滅之前,漢王劉知遠與朝廷互相戒備,所以位於黃河以北,以地形複雜而著稱的澤州和潞州,就成了汴梁與太原之間的戰略緩衝。

朝廷沒精力管這裡,劉知遠有精力卻故意不管這裡,甚至悄悄地給朝廷派來的官員下絆子,拖後腿。久而久之,澤州和潞州就變成了現在這般模樣,官府威嚴只能保留在州城和幾座零星的縣城之內,出城十里,便是鄉賢與綠林豪傑們的天下。老百姓受了欺凌連狀都沒地方喊冤,只能拋下祖傳的田產房屋,揹着鋪蓋卷向遠方逃難。

後晉與契丹人打得正激烈的時候,爲了讓劉知遠出兵,石重貴也曾經下旨,將黃河以北,太行山以西的大片地域,包括澤州和潞州,都交給劉知遠治理。可劉知遠那時已經看出了後晉朝廷行將就木,正暗地裡積聚實力以圖將來,故而根本沒心思接這個爛攤子。收到石重貴的聖旨之後,只是表面上派人向州城和縣城發了一道諭令,宣佈將各州縣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卻未曾派出一兵一卒給朝廷助戰,更沒有心情在澤、潞兩州浪費自己寶貴的糧草和物資。

於是乎,澤潞兩州就更加徹底地成了“飛地”,朝廷不管,漢王不問,老百姓日子過得朝不保夕。倒是“有名望和能力的鄉賢”,一個個如魚得水。看上哪塊土地就隨便往自己家劃撥,看上誰家的女兒就直接拉回院子,說出的話來就是王法,踩在別人頭上拉屎都算“恩典”。只要他們不公開扯旗造反,攻打縣城和州城,這些“有活力的民間組織”,就是官府拉攏的對象。哪怕他們有時候做得出格一些,把本該上繳給官府賦稅,也搬到自己家裡頭,爲了息事寧人,地方官員們也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過最近,鄉賢和豪強們,心裡頭都多少有一些不踏實。劉知遠當皇帝了,澤州和潞州兩地,無法再起到太原和汴梁之間的緩衝作用了。原來的刺史和防禦使大人頭上,忽然又多出了一個澤潞節度使。並且據說這個節度使大人的來頭還不小,居然是劉知遠一個頭磕在地上的把子兄弟,六軍都虞侯常思。但奇怪就奇怪在這兒,按道理,漢王做了天子,老兄弟沒功勞也有苦勞,怎麼着也該當個宰相或者大將軍吧?怎麼反而被派到澤州和潞州這兩個鳥不拉屎的窮地方?

很顯然,常思不是高升,而是被明升暗降了。他失了寵!聰明人哪都不缺,特別是澤州和潞州這種混亂之地,凡是能成爲堡主寨主,並且能讓自家所在堡寨不被周圍勢力吞併的,個個都算是人精。鄉賢們略加琢磨,就將常思出任澤潞節度使的幕後真相推測出了個八九不離十。

這下,許多堡主寨主們,心裡頭立刻樂開了花。倘若常思依舊被劉知遠器重,大夥自然做任何事情都得掂量掂量,以免招惹了常思,折了朝廷臉面,惹得劉知遠不惜派大軍來地方上替老兄弟撐腰。可若是常思已經失寵,大夥就沒必要自尋煩惱了。該維護家族權威就得維護家族權威,該辣手懲戒刁民就該辣手懲戒。免得有些刁民心生妄想,以爲換了個朝廷就變了天。

國家大事上,鄉賢們不能跟朝廷爭。可地方上,卻必須繼續由鄉賢來做主。當然了,該給節度使大人的“面子”,大夥還是會給足的。無論是白花花的銀錠還是黃澄澄的銅錢,只要他能說出個準數,大夥肯定將他喂得肚飽腸圓。

本來,如果常思不主動“生事”的話,也就是夏糧入庫後十天半個月之內,便會有一大筆“禮敬”,非常自然地送進他在潞州城內的府邸。誰料,常思偏偏不肯安分守己,居然冒冒天下之大不韙,向地方下達了稅賦催繳令。並且不僅僅當年的要全額徵收,以往各地積欠,也責成有司和縣尉、稅吏們想辦法儘快補足。

這下,可算是捅了潞、澤兩地的馬蜂窩。當即,衆鄉賢們就聚集在了一處,決定給新任節度使大人點兒顏色看看。而這個顏色,也必須把握住尺度。既不能讓朝廷覺得,地方士紳們有舉旗造反的威脅,又不能讓姓常的感覺不到疼,今後再繼續“爲所欲爲”。

所以,鄉賢們商量來,商量去,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十數家規模頗大的堡寨聯合行動,以“打冤家”爲名,從潞州城旁“經過”。這個距離不能太遠,遠了起不到展示實力的效果。這個距離也不能太近,否則被人添油加醋上報給朝廷,常思肯定要滾蛋了,那些各家族安插在州衙、團練衙門的翹楚們,少不了也要吃一些掛落,弄不好還得丟官罷職。

“刺史和團練使大人,倒是真夠仗義!這麼久了,居然還沒把隊伍帶過來,呵呵,看,你們快看,姓常的出來了,出來了,常思終於按耐不住,出來了。唉吆,隊伍還挺齊整,就是人數上寒磣了些!”議論聲一波波從腳下傳來,讓寧子明心頭一片冰冷。

按理說,鄉賢們的目標是常思,收受賄賂的官員也是劉知遠的臣子,無論跟他寧子明,還是石延寶,都沒半點兒關係。然而,他依舊忍不住將腰間的刀柄越握越緊,越握越緊!

第八章 崢嶸 (六)第四章 耕耘 (六)第三章 耕耘 (一)第九章 奪帥 (九)第五章 短歌 (六)第五章 短歌 (三)第五章 逝水 (六)第十二章 少年 (二)第五章 求索 (四)第四章 歸來 (十)第一章 家國 (五)第八章 烏鵲 (七)第二章 霜刃 (六)第四章 饕餮 (二)第一章 新春 (三)第八章 雄關第五章 短歌 (六)第十章 易鼎 (九)第七章 仕途 (五)第九章 暗流 (二)第十二章 少年 (八)第八章 雄關 (二)第十章 易鼎 (八)第八章 崢嶸 (一)第九章 暗流 (二)第五章 黃雀 (三)第八章 雄關 (三)第三章 抉擇 (五)第一章 初見 (四)第二章 款曲 (三)第八章 三生 (六)第六章烽火 (一)第六章 紅妝 (九)第六章 紅妝 (五)第一章 傳說(五)第七章勁草 (七)第四章 歸來 (四)第八章 崢嶸 (九)第四章 虎狼 (一)第二章 霜刃 (四)第八章 雄關 (七)第二章 款曲 (三)第二章 謀殺 (八)第十章 易鼎 (十一)第三章 父子 (八)第四章 撲朔 (九)第六章 綢繆 (三)第四章 饕餮 (七)第十章 宏圖 (三)第七章 鹿鳴 (五)第七章 國難 (二)第九章 萍末 (六)第十章 狂風 (一)第十章 宏圖 (九)第一章 傳說 (三)第四章 虎狼 (一)第九章 萍末 (十一)第九章 血與水 (三)第六章 君王 (三)第十章 宏圖 (六)第八章 雄關 (五)第三章 收穫 (一)第六章 紅妝(一)第二章 款曲 (三)第十章 易鼎 (六)第九章 暗流 (四)第四章 撲朔 (三)第六章 帝王 (四)第五章 草谷 (六)第七章 鹿鳴 (六)第二章 謀殺 (七)第四章 饕餮 (二)第五章 迷離 (二)第九章 長纓 (一)第三章 父子 (十)第二章 謀殺 (七)第十章 易鼎 (二)第二章 款曲 (六)第六章 破繭 (六)第一章 磨劍 (六)第九章 長纓 (二)第二章 謀殺 (七)第十二章 少年 (十一)第十一章磐石 (八)第八章 人心 (五)第五章 短歌 (二)第六章 君王 (三)第二章 蓬篙 (十三)第二章 款曲 (一)第四章 歸來 (四)第十章 狂風 (五)第七章勁草 (七)第十二章 少年 (十四)第六章 紅妝 (五)第八章 烏鵲 (五)第六章 紅妝 (七)第四章 撲朔 (九)第二章 款曲 (二)第七章 鹿鳴 (一)第一章 新春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