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

範巡撫的突然被調入京,還是在臘月底,各衙門都收印的時候,幾乎打了樑首輔一個措手不及,而更讓他料想不到的是,在大年初一,羣臣朝賀天子的時候,天子突然降旨,以範巡撫爲戶部尚書,填補陳銘遠留下的空擋,之前戶部尚書一職,因沒有合適人選,已經空閒半年,只由戶部侍郎代行其事。

樑首輔欲待反對,可天子立即以,羣陳半年都沒一個人選出來,索性朕做了這個決定爲由,讓樑首輔無言以對,況且又是在朝賀之時提出,若惹了天子的怒氣,樑首輔也只有嚥下這個結果。

誰知事還沒完,吳尚書同時啓奏,內閣尚缺一人,既然尚書已補,同時行入閣之事也可。天子當然准奏,樑首輔卻沒料到自己親家在這個時候插了一腳,登時氣的話都說不出來。

消息傳到時,已是三月時候,此時江南正是處處鮮花開放,時時春雨濛濛。曼娘見陳銘遠看了信後脣就往上翹,忍不住開口問他,當聽到竟是吳尚書說出讓範尚書入閣的事,曼孃的眉不由微微一皺:“吳樑兩家可是親家。”陳銘遠面上笑容越發輕鬆:“這朝中官員,真要一個個算起來,那可真是盤根錯節,彼此有親有故的自是不少,可就算是有親有故,背後拆臺的還不是很多。別說互相嫁娶,有些人家,一家子還在背後鬥個不停呢。”

曼娘哦了聲就笑了:“我竟忘了這一茬,想是因爲離京太久,在家日子好過,竟忘了這些。”陳銘遠握住妻子的手:“你也別這樣想,我知道,有時這些事,難免會讓人覺得心裡煩惱。”聯姻的人家翻起臉上,那也是很快的。曼娘嗯了一聲:“我們在家裡,還要待多久。”

沒多久了,陳銘遠眼裡的閃出亮光,或者再有個一年,自己就會被重新起用了。曼娘沒有得到丈夫的回答,輕輕拍了拍他的肩:“你別擔心我,我說過,你到哪裡我就到哪裡。”真好,陳銘遠再次露出笑容,有妻子陪在身邊,真的很好。

春雨綿綿的春日過去,又進入夏日,江南的夏日雨多不說,連空氣中都能擠出一把水來,陳老太太瞧着丫鬟們把箱子裡發黴的衣衫給拿出來,眉皺緊一些:“哎,原先我還笑話,江南的人怎麼一過了夏日,就要把箱子裡的衣衫拿出來曬,還曬的一院子都是,簡直就是怕別人不曉得他們箱子裡有些什麼東西。現在我才曉得,原來不曬曬,這些衣服都會發黴。”

曼娘也在那瞧着,聽了陳老太太的話就道:“也是我做媳婦的疏忽了,忘了這江南的夏日,和京城是不一樣的。”丫鬟們已經把一些有黴點的衣衫給尋出來,聽曼娘這樣說就道:“也不是太太疏忽,說起來,京城裡也有連日雨的情形,可只要把箱子墊高,裡面的東西就沒事,那曉得這裡,竟是連箱子墊高都沒用。”

陳老太太見丫鬟們都做的差不多,嘆口氣:“都說江南好,可這夏日,確實不好過。”曼娘給她端上一碗綠豆湯,笑着道:“婆婆要實在住不慣的話,等過了秋,媳婦再陪您回京?”陳老太太的眉皺起:“你陪我回京,那老三呢?”曼娘只笑沒說話,陳老太太搖頭:“這不好,哪有我回去了,他們還在這的道理。罷了,不就是雨水多些,衣服黴了,我會習慣的。”

久居北方的人來到江南,哪裡能真正習慣,即便是曼娘這樣在江南住過七八年的,有時也會不習慣。更何況陳老太太,但曼娘知道,這是陳老太太一片愛子之心,也沒有勸說。

雨水連綿的夏日過去,總算到了秋日,去年就是秋日到的家鄉,陳老太太算是瞧出江南秋日的妙處,這裡的蟹比起京城的蟹要肥些,水蜜桃也比京城的水蜜桃要甜蜜多汁。更兼曼娘把莊上送來的東西都撿尖兒奉給陳老太太,陳老太太覺得,若江南一直都是秋日,那該有多好?

這樣的念頭也不過想想就罷,天下哪有隻有一個季節的地方?此時京城也該是桂花飄香的時候了,也不知道兒女們過的怎樣?睞姐兒上回寫來的家書裡面說,又有孕了,希望這回生個聰慧美麗的千金。而阿顏和陳謹,現在也過的很好。

“阿珠,你瞧,這是誰送來的信。”魏鈺的笑聲已經從門外傳來,睞姐兒用手按下頭,對阿顏道:“和他說過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聽,還說,別人都叫我睞姐兒,只有這個稱呼,是他一個人叫的。”阿顏拍拍睞姐兒的手:“這也是你們小夫妻的情趣,你沒見你三哥呢,只叫我阿顏。”

說着話,魏鈺已經走進來,先對阿顏作個揖:“舅嫂好。”這才把手裡的信顯擺地一揚:“你猜猜,誰送來的信。”睞姐兒也不想理他,別過身道:“誰送來的信不都差不多?”魏鈺見妻子沒有想象中那麼歡喜,有些訕訕地坐到她身邊:“不是旁人,是阿昭來的信。”

阿昭?自從她遠去,再加上後來傳來天朝子民在呂宋被殺的消息息導致重開海禁,銷燬海圖之後,就再沒有她的消息傳來,而此時,還有她的信送來。睞姐兒的歡喜簡直無法想象。阿顏也極其歡喜,想去拿魏鈺手上的信又覺得不好,推睞姐兒一下:“你快些給我瞧瞧,信上說些什麼?”

這樣纔對嘛,魏鈺把信交給妻子就對阿顏道:“我聽送信的人說,不止這裡有信,你府上也有,還有長寧公主那裡,還有陛下那裡,都該有。”睞姐兒已經把信拆開,看到阿昭熟悉的字跡,淚水不由流下,這是阿昭的字,雖然看起來有些奇怪,可這字跡做不得僞。

阿顏也湊過去,面上開始有喜悅之色:“原來,他們到了那麼遠的地方,算算日子,已經走了快三年了。”也不知道這一路上,他們是怎麼過來的,阿顏和睞姐兒往下看,這日子,已經是一年前的日子了,連封信都要送一年,阿顏不由嘆氣。

“我的阿昭,她這過的是什麼日子?我金尊玉貴的女兒啊。”傷心的話語從長寧公主的嘴裡傳出,淚已經打溼面前的衣衫,手裡捏着一張紙,正是阿昭派人送回來的信。坐在她面前的周太后的臉緊繃,說出的話也充滿怒氣:“陛下他是昏了頭,竟然做出這種事,可是女兒家一嫁了人,怎好?”

長寧公主把信紙小心翼翼地收起來,看向周太后的眼裡閃出希望:“母后,你說,我們能不能把阿昭接回來?”阿昭信上說,他們並沒有去那個大榮所在的國家,而是一直沿着海往西邊走,經過了崑崙奴在的地方,現在來到另一塊極大的地方,那裡有皮膚全是黑的人,不過也有不少的波斯人。

周太后拍拍長寧公主的手:“總是嫁了人的,我曉得你心裡傷心。”長寧公主突然站起身:“那我去求陛下,既然他重開海禁,那也就該讓我的阿昭回來。”周太后尚未說話,內侍已經傳報陛下駕到。

天子已經走進來,還沒給周太后行禮,長寧公主已經道:“阿弟,我的阿昭,能不能接回來。”天子的眼裡閃過一絲訝異,這聲阿弟,已經很多年沒有從長寧公主的嘴裡聽到,但天子依舊給周太后行禮後才起身對長寧公主道:“皇姐,阿昭她也不願回來。”長寧公主眼裡的期盼消失,看着天子道:“你好狠的心啊,你想瞞住天下的人,阿弟,那不是正途。”

天子的眼已經從長寧公主身上轉開,聲音很輕地說:“我知道,所以,我不是重開海禁了?”重開海禁又如何,自己的女兒已經遠涉重洋,重開海禁,不過是讓自己和女兒之間的信,傳遞的更加困難。如同這封好不容易送到自己手裡的信,日子,竟然是一年前,也不曉得轉了多少手,才由商人送到京城,送到京兆尹的手上,然後送到自己面前。

一年,是可以發生很多事情的,天子的眼裡漸漸沒有溫度,若對阿昭還有幾絲歉意,也隨着被迫重開海禁,銷燬海圖的舉動而消失。他低垂下眼對周太后道:“母后既安好,我也就告退了。”說完天子行禮退出,周太后看向失魂落魄的長寧公主,輕嘆一聲:“阿昭和陛下,真是一對親甥舅。阿寧,罷了,你就當從沒生過阿昭這個女兒。”

長寧公主的手頹廢地垂下,眼裡的淚又落下,怎麼可以當做從沒生過這個女兒,可是她的心,卻早已不在自己身上。

阿昭送信來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京城,很多人似乎也開始記得,當年陳銘遠送人出海,奉的是當今天子的諭令,而陳銘遠實爲能臣的話,也在京中重新出現。畢竟在這一年多裡,很多事情都發生了改變。範尚書強行入閣,在內閣中竟有壓樑首輔一頭的感覺,樑首輔雖依舊在首輔這個位置上,但已有些力不從心,畢竟樑首輔已經老了,年近七旬,而範尚書,不過剛剛過了五十,比他小了快二十歲。

這樣的形勢變化,很快傳到陳銘遠耳裡,告訴他的人不是別人,而是知縣,知縣既有上進心,這京城裡的消息就比別人要知道的迅速,聽到範尚書要壓住樑首輔,再想到陳銘遠身上,天子的喜惡已經很清楚,不由懊悔自己當初聽樑首輔的話,若有人記得自己是樑首輔提拔的,要拿捏自己那是很容易的。

於是知縣又去求見陳銘遠,這一年多,知縣和陳銘遠的交往,算不得多但也算不上少,聽到知縣又來,陳銘遠的眉不由皺了下:“這個人,倒是機靈。”曼娘手裡正在爲陳銘遠做着一件內衫,聽了這話就笑道:“又發生什麼事了?”

陳銘遠伸出雙手,讓曼娘給自己試這件內衫合不合身,笑着道:“也沒什麼事,不過有些局勢,不一樣了。”曼娘推他一下:“去吧,還有客人等着呢。”陳銘遠笑着離開,曼娘繼續低頭做衣衫,緋姐兒走進來,坐到曼孃的身邊:“娘,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曼娘捏捏女兒的鼻子:“緋兒想不想京城?”

說不想是騙人的,畢竟緋姐兒從出生一直到十歲,在京城裡的日子多,況且京城裡面的相識也更多。看着女兒圓溜溜的眼,曼娘笑了:“或者,再等一些時候,我們就可以回京城了。”

真的嗎?緋姐兒的眼裡閃出喜悅,曼娘繼續做着針線,瞧瞧,還是孩子最坦白,而不是大人。

知縣對着陳銘遠,早已是十分恭敬,聽他說了不少的話,陳銘遠吩咐人送走客人,信步走回房裡,聽着曼娘和緋姐兒在那說話,陳銘遠的脣不由往上翹。或者,再過一些時候,就可以回京了。家鄉再好,畢竟不一樣。

陳慎的腳步聲歷來很急,此時也不例外地打斷了陳銘遠的遐思,陳銘遠回頭瞧着兒子:“你這是怎麼了,一身的汗,往哪裡去了?”陳慎笑嘻嘻地給自己的爹作個揖才道:“兒子和幾個哥哥出門跑馬去了,哎呀,這裡就是和京城不一樣,又是秋日,莊家都收了,田地裡正好可以跑馬。”

說着陳慎把手伸出來:“爹爹你瞧,我們一口氣跑到徐家,在那裡吃了午飯,又一口氣跑回來,來回六十里地,家裡都還沒開晚飯呢。哪像平日坐車,那麼慢。”

“七哥你又不聽孃的話,出外跑馬,還在這炫耀。”緋姐兒的小腦袋從門邊探出,一臉對哥哥的不贊成。陳慎捏捏妹妹的鼻子:“小丫頭,又說你哥哥壞話,我不給你買糖吃。”緋姐兒的小鼻子一皺:“我纔不愛吃你買的糖,不好吃。”陳慎愣住,曼娘已經走出來:“好了,你們兄妹倆都少說幾句,慎兒你既然去徐家吃了午飯,想來吃的很飽,今兒的晚飯就不用吃了。”

陳慎啊地叫了一聲:“娘,您就這樣對我?”曼娘勾脣一笑,也不理兒子,牽了緋姐兒的手離開,陳慎還要追上去,陳銘遠叫住他:“好了,你娘不過說笑,哪會不讓你吃晚飯。”陳慎呵呵一笑,露出一口白牙,突然對陳銘遠道:“爹爹,我聽堂舅舅說,京中樑首輔近來很不得陛下聖心,只怕您有起復時候。”

陳銘遠皺眉:“你去你哪個舅舅家吃的飯?”徐家人口衆多,又不是每個房頭都有人爲官的,也有些並不關心這些事。陳慎眨眨眼:“本來想去大舅舅家吃,可他家今兒招待親家,我想着不想去應酬,就去二舅舅家,結果遇到二外祖,他見了我,就說了我好一會兒,說本是書香世家,哪能學十一舅舅。還說爹爹你可能要起復,要我好生收心。哎呀,早曉得,我還是去大舅舅家應酬別人好了。”

兒子這連珠炮一樣的話讓陳銘遠面上露出欣喜笑容,當聽到最後一句時,陳銘遠的眉不由微微一皺,問兒子道:“如果我真有起復那日,你不想回京?”陳銘遠這話像從天外飄來的一樣,陳慎的話頓時被卡在嘴裡,但很快就點頭:“爹爹,我喜歡這裡,沒多少拘束,不像在京裡,去哪裡都許多小廝跟着,生怕遇到什麼事。爹爹,你若真要起復了,我也不跟你回京,就在這家裡待着可好?”

陳銘遠瞧一眼兒子就嘆氣:“你在這裡待着,會學壞的。”陳慎急急搖頭:“不會的,爹爹,我在這裡也不會學壞的。還有,我還和徐家表兄們約好,去遊歷呢。”陳銘遠的眉皺一下,接着鬆開,記得數年前,兒子就想出門遊歷,可是那時候他年紀小,接着又遇到很多事情,於是他就安安穩穩待在家裡。

一隻小鳥長大了,也該飛出去了,陳銘遠不說話,陳慎急了:“爹爹,兒子向您保證,絕對全須全尾回來。”還全須全尾呢,陳銘遠在心裡笑了下,面上神色沒變:“還說什麼,吃飯去,我瞧見莊上送了鮮魚過來,你平日不是最愛吃醋魚。”話還沒說完呢,陳慎又要追着父親去問,可是陳銘遠還是不理他。

吃完晚飯,陳銘遠就和曼娘說起陳慎去遊歷的事情,曼孃的眉一挑,接着就問:“你肯放你兒子出去?”陳銘遠笑了:“他也不小了,十六了,我記得我頭一回出門的時候,還不到十五歲。”那是陳銘遠第一次回家鄉,雖然是跟着徐琴一家子來的,可後來就一個人出門了。那也是陳銘遠頭一回瞧見曼娘,那樣平靜的一個人,雖然長的普通,可只覺得她身上,總和別人不一樣。

曼娘擡頭,正好看見丈夫盯着自己,不由微微一笑:“瞧我做什麼?有想起什麼事呢,他要出門,也不是什麼難事,只是他那個脾氣。”陳銘遠已經攤開手:“我兒子,我清楚,並不會胡鬧的,就讓他去吧。再說我聽了他一起去的,都是那穩重的。長這麼大,也要像鳥一樣飛出去瞧瞧外面的世界。”

這就是答應了,曼娘笑了:“你自己心裡早就應了,還偏要來問我,你說讓他去就讓他去,這回,我連小廝都不讓他帶,也要讓他曉得,行路人的辛苦。”陳銘遠笑了笑,握住妻子的手,眼裡滿是溫柔,曼孃的笑容還是沒變,如同平日一樣。

陳慎第二日一早就守在爹孃門口想問問,來往的丫鬟見到了,都笑着道:“七爺今兒怎麼這麼早就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