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昏暗之中 自有明光

儘管是在深夜之中,但是來自宮中的小黃門還是很快就找到了諸葛亮。

原因無他,成都中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是會經常熬夜辦公的人。

再加上今日白天發生了那樣的大事件,以諸葛亮公忠體國的性格,他今夜更加不可能會離開尚書檯之中的。

畢竟早一點整理出益州世家的罪證,那麼成都的風波就多上一分可能能儘快平穩過度。

只是諸葛亮雖然自己常常會爲了公務熬夜,但是體諒下屬的他,是不會強留下屬留下來陪他一起辦公的。

就是諸葛亮這副一心爲公及體諒下屬的初心,卻在一些有心人的編排之下變成諸葛亮愛獨攬大權的證據,真是可笑。

當獨自一人在尚書檯審閱衆多罪證的諸葛亮,得到小黃門的傳詔後,他的臉上一時間浮現了詫異的神色。

劉備很少會深夜急召他。

事出反常,這讓諸葛亮的心中浮現了不好的預感。

在這種不好的預感之下,諸葛亮連忙放下手中的竹簡,然後便連忙跟着小黃門往着皇宮內趕去。

在去往皇宮的一路上,諸葛亮都在猜測着,劉備是因爲什麼事急召他。

聯想到白天糜竺的身體狀況,諸葛亮的心中隱隱有了一些推斷。

但是以諸葛亮對劉備的瞭解,他知道若單單是那件事的話,不足以讓劉備如此的。

百般思索之下,諸葛亮還是無法猜測出是何事讓劉備要如此着急見他,所以他只能暫時壓下內心的疑慮。

反正一會見到劉備,就什麼事都明瞭了。

只是當諸葛亮在小黃門的帶領下見到劉備的時候,他臉上的震驚之色愈加濃厚,他幾乎是脫口而出問道:

“陛下,您沒事吧。”

問完這句話後,因爲內心中的擔憂,諸葛亮一時遺忘了君臣之間的界限,急忙趨身來至劉備的身前。

不怪諸葛亮有這種反應,實在是劉備現在的狀態算不上好。

隨着糜竺的逝去,劉備似乎不想自己的寢殿太亮堂。

在他的命令之下,寢殿內的許多燭火都已經熄滅,所以這時候他的寢殿顯得頗爲幽深。

除此之外,劉備悲痛之下,冠帶下的長髮都有些鬆散,整個人的神色顯得十分萎靡。

當然最重要的是,當諸葛亮見到劉備的時候,劉備正好在端着一碗湯藥飲用。

劉備的這種種表現,足以說明他現在是身體抱恙的。

這纔是他急召諸葛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劉備見諸葛亮關心的趨行至他的身前,他悲痛的臉上終於浮現了一絲笑意。

只是一想到糜竺的離去,劉備還是心如刀割,他放下手中的湯藥,看着諸葛亮語露悲切的說道:

“糜君走了。”

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但是諸葛亮卻從劉備的語氣及他現在的神色可以看出,劉備的心中現在有多難受。

想來劉備之所以身體會抱恙,與糜竺的離去有着很大的關係。

劉備的身體最近本來就算不上好,這一點劉備曾經告訴過諸葛亮。

再加上在注重情義廉恥的當世,悲怒這兩種情緒的劇烈起伏,是能直接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的。

過往不知有多少英才都是死在了這兩個字上。

而以劉備比常人更看重情義的性情,這一點只會對他的身體健康影響更大。

想到這諸葛亮臉上的擔憂之色愈發濃厚。

諸葛亮上前拿起劉備放下的湯藥,在將湯藥重新遞到劉備的身前時,他關切地言道:

“還望陛下節哀,貴體爲重。”

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諸葛亮的心情也十分悲傷。

儘管往日中糜竺與諸葛亮的私交併不深,但是對於糜竺這樣的純臣,諸葛亮是打心底裡佩服他的。

所以糜竺的離去,也讓諸葛亮的心中不是滋味。

面對諸葛亮的勸諫,劉備咳嗽了幾聲,微微搖了搖頭。

他推開諸葛亮遞來的湯藥,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

他一時半會還死不了,但同樣的,喝下這碗湯藥也不能讓他的身體完全康復。

他急召諸葛亮前來,有着更重要的事。

劉備對着諸葛亮言道:“劉巴已經被朕罷免尚書令之位。

雖說尚書檯的主要政務都是卿在署理,只是祖制不可廢,況且卿也需要一位賢才輔佐。

待明日一早,卿便擬招讓尚書馬良繼任尚書令之位吧。”

聽到劉備的這個吩咐,諸葛亮點頭領命。

以大漢現在的國情來說,尚書令的權力雖說已經大不如往,但是它還是一個十分緊要的職位。

從地位與權力上來說,尚書令可以等同於副丞相。

對於這樣的職位,肯定是要儘快找出一位賢才來繼任。

而馬良無論是從資歷、功績、名望三方面來說,都是目前大漢中繼任尚書令的最佳人選。

在決斷完這一件事之後,劉備又緊接着對諸葛亮言道:“除擬這道詔書外,你再擬一道詔書追悼糜君。

wωw●ттκan●co

並命左中郎將楊儀爲使持節,追贈糜君驃騎將軍司空印綬,追封糜君諡號爲文襄。

等到安葬時,再命令史十人遣虎賁,前後都奏響鼓吹,以驃騎將軍及司空儀仗隊伍爲糜君送葬。

成都中凡三公以下,那一日也都必須親臨。

除此之外在詔書中言明,依糜君臨終意願,死喪不誤國家大事,故而糜氏族人無須爲糜君守喪。”

聽到劉備的這個吩咐,諸葛亮依舊領命稱是。

以糜竺生前的功勳及劉備對他的情感,他死後被追封爲三公之一的司空,乃是情理之中的事,畢竟糜竺在生前就是九卿之一。

而儘管是追封,但以當世禮法,追封先人後的一切榮譽如同先人在時一般,該先人的族人都可以享受到。

也就是說從此之後,旁人若要尊稱糜竺,都要將他當做司空看待。

而且糜竺的家族,也將出現第一個三公,這對一個家族的發展是極爲有利的。

若說追封糜竺爲司空是情理之中的話,那麼從劉備給糜竺的諡號及送葬的種種佈置,可以看出劉備對糜竺的情感有多深。

文襄二字對於人臣來說是極佳的美諡。

而且依兩漢禮制,尋常人臣得到諡號已經不容易,更何況他們一般只能得到單字諡號。

可現如今糜竺卻得到代表極大殊榮的二字諡號,還能得到那明顯超規格的送葬規程,劉備對糜竺可謂極盡死後之哀榮了。

至於不讓糜氏族人爲糜竺守喪,諸葛亮知道劉備是爲了糜暘,也是爲了梁州。

在連續吩咐完這兩件大事後,劉備又不禁咳嗽了幾聲。

他的神色變得愈發蒼白起來。

見到這一幕,諸葛亮趕忙上前爲劉備拍背捋順氣息,在諸葛亮的服侍之下,劉備的氣息才漸漸平穩。

看着如子侄般照顧自己的諸葛亮,劉備臉色蒼白之餘,卻還掛着一些欣慰的神情。

只是國事要緊,他接下來要對諸葛亮吩咐一件最重要的事了。

劉備握住諸葛亮的手,對着他輕聲言道:“朕的身體卿也看到了,再也不復年輕時的健壯。

只是國事爲重,今日糜君用性命爲朕博來的大好機會,朕不能放過。”

說到這劉備從身前的御案上拿起一道詔書,他將這道剛剛親手寫就的詔書交到諸葛亮的手中。

然後他流露出慎重的語氣說道:“這道詔書乃是朕親筆所寫,詔書中的內容是朕要讓太子臨朝聽政,鍛鍊處理政事的能力。

而在太子臨朝聽政期間,朝中的一切政務都交由卿決斷,希望卿不要辜負朕的期望。”

聽到劉備語帶凝重的這番話時,諸葛亮眼中已有淚水浮現。

諸葛亮知道劉備爲何會提前賜給他輔政的權力,並非是劉備詔書中所說的那般,他想提前鍛鍊劉禪的理政能力。

而是劉備察覺到,他的身體可能暫時無法應對接下來那繁雜的政務了。

他需要一段時間好好將養身體。

劉備凝重的語氣中還帶着些許歉意,似乎他感覺到如此勞累諸葛亮,是一種不對。

在意識到劉備內心中複雜的情緒後,諸葛亮的心中感到十分悲傷。

只是諸葛亮怎麼會不理解劉備的無奈呢?

元從老臣或死或在外,元從二代還需要時間成長。

現在整個大漢中是不缺少相應的治政之才,但能讓劉備完全信任的又有幾人呢?

別忘了,劉巴今日的所爲讓劉備傷透了心,也爲他敲響了一個警鐘。

漢室宗親尚且如此,何況他人。

在這種情況下,目前朝野上下,劉備能夠託付的就只有諸葛亮一人了呀。

迎着劉備有些歉意的目光,諸葛亮暫息悲傷之心。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讓劉備放心,好好養病。

所以面對着劉備的託付,諸葛亮手握詔書微微退後一步,對着劉備涕淚參拜道:

“臣敢不竭盡心力,死而後已乎!”

自他跟隨劉備的那一日開始,他就如同糜竺等人一般,將自己的一生都託付給劉備的大業之上了。

聽着諸葛亮在他身前的鄭重承諾,劉備的內心安定了一大半。

他這一生經歷過許多背叛,但上天眷顧他的是,有着一部分人永遠對他至死不渝。

只是劉備還有着一點要對諸葛亮囑咐。

“待相應罪證整理出來後,卿切記不可手軟,該族則族。

今日的一切,並非是糜君一人所造就的大好局面,雲長等人若在天有靈的話,也是希望那些宵小罪有應得的。”

在說這番話時,劉備的語氣充滿着冷厲。

劉備知道關羽、糜竺、孫幹、簡雍等人之所以會先他一步離去,乃是因爲他們的身體中都有着暗傷。

可以說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將自己扶上了這個皇帝的寶座。

既然如此,無論是爲了大漢還是他那些同道的在天之靈得到安慰,劉備都不希望那些罪有應得的益州世家還能存活在這個世上。

在聽到劉備的這點囑咐之後,諸葛亮鄭重的點點頭。

面對宵小,一向寬容的他,並不缺乏鐵血手段。

見劉備已然吩咐完所有事,諸葛亮不想打擾劉備休息,主動對劉備提出告退。

在得到劉備的允准之後,諸葛亮便迴轉身體朝着殿外走去。

劉備寢殿內時不時有微風闖入,在殿內燈光的照耀下,顯得諸葛亮落在地上的身影搖晃不已。

只是雖然這時殿內的燈光昏暗,但在劉備的眼中,諸葛亮那搖晃的身影似乎在發着光。

產生這種錯覺的劉備,不自覺地叫住了諸葛亮。

聽到劉備的呼叫,諸葛亮連忙轉身用詫異的目光看向劉備。

難道陛下是還有什麼事要吩咐嗎?

劉備在看到諸葛亮眼角掛着的眼淚後,他微微笑了笑。

感到十分疲累的他,這時硬撐着在諸葛亮的目光下坐正身體,然後對着諸葛亮溫聲言道:

“朕尚在,卿勿憂。”

“天暗路險,請卿慢行。”

聽完劉備這兩句帶有特殊含義的話語後,諸葛亮內心中浮現了安定的情緒。

他眼中的這個男人雖白髮蒼蒼,卻一直是大漢的主心骨。

有他在,自己很安心。

諸葛亮迎着昏暗的燈光對着劉備深深一拜,然後便毅然決然地轉身退出了劉備的寢殿之外。

自己也要讓他安心。

見諸葛亮堅定的離去的背影,劉備的嘴角也流露出安心的笑意。

或許今夜劉備的寢殿光線昏暗,但幸運的是,今夜這座寢殿彙集了劉備與諸葛亮這對君臣。

光線的昏暗,並不能掩蓋這對君臣身上散發出的,令後世人無數人爲之傾倒的光彩。

當第二日的陽光照在成都中時,諸葛亮依照劉備昨夜的吩咐,將劉備的三道詔命給及時公佈了出來。

在那三道詔命中,其他兩道雖讓人有所驚訝,但相比於那一道劉備讓太子聽政,諸葛亮輔政的詔令,它們所帶來的影響卻遠遠不及它。

昨日剛剛發出那樣的大事件,成都城中本就處在人心動盪的情況下。

現在劉備又有這道詔命傳出,一時間成都城中的人心更加浮動起來。

畢竟儘管劉備有意隱瞞他的病情,但在這個節骨眼,劉備卻突然將一切政事大權都交給諸葛亮與不成器的太子,這實在不能讓人浮想聯翩。

或許許多人不能猜出事情的真相,但這不影響他們發散思維開始胡亂猜想。

一時間各種動搖人心的謠言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流傳。

那些謠言有些是自發產生的,有些則是有心人故意散播出去的。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況且這時候衆多益州世家還活的好好的。

那麼他們暗中的反撲勢必會在醞釀着。

坐以待斃,從來就不是他們的風格。

在種種謠言的散發下,成都內的人心越發動盪起來。

而這種動盪在天亮之後,正在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速度,向着整個大漢快速輻射而去。

昨日人們只以爲大漢即將面對一場猛烈的暴風雨,但是有些有識之士卻已經敏銳地看出,接下來大漢要面臨的其實是一場足以影響國本的大地震。

包括諸葛亮。

只是無論是暴風雨還是大地震,諸葛亮會怕嗎?

他可是臥龍!

也就在今日,在諸葛亮的安排下,一騎信使快速的從成都城駛出,朝着梁州飛快的趕去。

第248章 四相之一 孫權認慫第418章 杖責馬謖 孫權資敵第633章 麟逆虎鬚 萬騎奔潼第668章 五美諸葛 重啓相國第273章 兄弟爭吵 燭影哭聲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224章 天地赤紅 漢將挺立第400章 劉曄獻計 備兵十萬第676章 全城悲痛 上定廟號第197章 呂乂誘耽 河谷之宴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章推第21章 於將軍,你好呀第314章 君臣相見 帝王囑託第六百九十四章 姜維跨步 追求幸福第135章 季漢情誼 子龍料敵第583章 連殺敵將 趙雲神威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648章 太常之尊 那又如何第六百九十一章 兩份供狀 魚入網中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566章 動則滅國 癱軟於坐第524章 天子親送 軍臨褒斜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644章 南北聯合 不懼強漢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388章 滿殿皆驚 帝王舉劍第585章 月下柔情 信使到來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第140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21章 於將軍,你好呀第207章 子午奇謀 不歡而散第459章 萬事俱備 東風自來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656章 霸王雜之 狡黠劉禪第494章 狼狽撤退 褒漢可用第238章 突然襲擊 城門大開第201章 擾亂視聽 魏延皺眉第355章 深明大義 提出交易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567章 三人密謀 請敵赴死第402章 內撫生民 外討不臣第29章 勾魂使者來了(求月票,求追讀)第348章 精兵強將 共震異心第344章 返回南鄭 法邈五問第436章 需守多久 我死之後第430章 獨當一面 血色征程第640章 以假亂真 驚死賈詡第526章 各有選擇 長安震恐第510章 不戰取勝 孫禮寒心第512章 慘烈守城 馬超傷重第385章 有人將死 三日已到第58章 一步一殺機(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450章 謀攻祁山 吳懿憤慨第55章 此子該死(求追讀,求各種票)第320章 良臣羣起 太守人選第60章 蠻王沙摩柯(求追讀,求月票)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450章 謀攻祁山 吳懿憤慨第571章 盪滌污穢 只爭朝夕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貨世子 幼麟爲師第191章 河谷練兵 笑裡藏刀第436章 需守多久 我死之後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14章 接班人第90章 太子四友(四更求追讀!)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573章 完美助攻 威震全場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第540章 迷霧重重 司馬終動第327章 卑微上貢 私下任務第113章 糜暘所謀(十更,求首訂!)第512章 慘烈守城 馬超傷重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195章 賜字崇業 大軍可用第485章 孫禮救場 慘不忍睹第653章 當效忠武 勢壓孫權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劉封 誓殺吳狗第130章 公安缺糧 司馬入營第412章 主動出擊 夜郎自大第120章 江東援軍(十更,求首訂!)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中童謠 不可思議第236章 修建高樓 豪族私會第431章 曹真大笑 楊阜私請第52章 魂斷鬱陵第484章 雪中短兵 血中斷兵第310章 歸宿桃園 一路北上第201章 擾亂視聽 魏延皺眉第320章 良臣羣起 太守人選第345章 千里追隨 三省雛形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582章 勢在必行 暢想成真第280章 惟賢惟德 孟起拜服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480章 魏軍應對 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