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

這件事乍一聽可能會有些荒謬,畢竟孫權現在的身份,乃是劉備親自下詔封拜的大漢太尉。

就算不提這一點,孫權的長子孫登還正在荊州,從這兩方面來說,這封信所言及的事都不可信。

不過細細分析的話,這件事倒並非沒有可能。

大漢太尉說到底只是個安撫孫權的虛名,這可以暫時安撫住孫權,卻絕不可能讓他真心臣服於大漢。

畢竟目前江東一地的軍政,還牢牢掌握在孫權的手中。

至於質子一事,孫權對孫登當然是看重的,但孫登質於荊州,本質上只是最大程度上保證孫權不會對荊州下手。

可在其他方面,例如與曹魏暗中眉來眼去,例如這封信中所說的暗中勾連南中,誰又能保證孫權不會這麼做呢?

天下終究是三分的格局。

這封信乃是雍闓寫給黃元的,想來這便是他當初引誘黃元反叛的籌碼之一。

而黃元能將這封信時刻帶在身邊,肯定驗證過這封信的可信程度,想着成事以後隨時用這封信向雍闓討要報酬的。

以鄧艾的智慧加上有着這封信在手,許多推斷很快就在他的內心中出現。

在心中出現那些推斷之後,鄧艾倒是沒有馬上對外聲張這封信的存在。

他先是將石苞引到一旁,然後對着他耳語了幾句。

在得到鄧艾的囑咐之後,石苞會意的點點頭,而後便帶着自己的幾名親衛,騎上駿馬快速的朝着北方而去。

石苞的突然離開並沒有引起旁人的注意,見石苞已然遠離,鄧艾方纔召集一些還在打掃戰場的將領。

現在黃元的人頭就在衆人眼前,大部分的叛軍也已經棄械投降,可以說黃元之亂基本上已經宣告平定。

當諸位將校聚集至鄧艾身前後,他們看向鄧艾的眼神都莫名有些敬佩。

在剛剛跟隨鄧艾北上時,他們心中就覺得黃元叛軍大多是烏合之衆,應該不難平定。

可再不難平定,黃元的叛軍也有五千之衆,故而這些將領都以爲他們怎麼也得耗費一番功夫才能彌平這場叛亂。

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纔不過一個月,才交戰不過一個時辰,他們便出色的完成了這個任務,並且己方的損失並不大。

而能達到這樣的戰果,不在於漢軍驍勇善戰,在於的是鄧艾的料敵先機,指揮若定。

面對諸將敬佩的目光,鄧艾心中頗是受用。

在諸將到來之後,他便下令道:“全軍打掃戰場之後,即刻向漢嘉郡進發。”

鄧艾的命令讓衆人有些詫異。

按常理來說,在大軍剛剛取得一場大勝後,最先做的便是打掃戰場。

而在打掃戰場之後,主將就應該乖乖領軍駐防原地,然後考慮如何寫一封漂亮的戰報上報朝廷。

特別是對於他們面對的這一場,幾乎危及帝都的叛亂來說更是如此。

要是這封戰報寫的好了,加上那不摻半點水分的戰果,一旦劉備龍顏大悅了,那麼鄧艾可就受益無窮了。

不過鄧艾現在想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進軍漢嘉郡。

鄧艾這麼做的原因衆人也知道,無非是想盡快安撫漢嘉郡的局勢,好讓蜀郡不再有受到危險的可能。

只不過鄧艾的選擇的確與常人很不一樣。

但現在可沒有人敢違背鄧艾的命令,於是在鄧艾的命令發出之後,衆將齊齊領命退下行事去了。

待衆將離開身前之後,鄧艾撫摸着胸口處的那封信箋,眼神不斷閃爍,不知在想着什麼。

在鄧艾在蜀郡平定黃元之亂的當月,一直來自建業的使團進入了交趾郡的龍編縣中。

這支建業的使團的正使與副使說起來還是糜暘的老朋友。

孫權派出的正使乃孫桓,而副使正是虞翻。

這二人當初可是公安城的常客呀,特別是孫桓,很長時間就沒下來過。

當然由於交趾郡地處實在偏遠,故而當年這二人在公安城的“光輝事蹟”還未在交趾郡廣泛流傳。

不然虞翻倒不算太過不能見人,孫桓是決計不敢出現在交趾郡的。

孫桓與虞翻之所以會千里迢迢來到這交趾郡中,可不是孫權將他們二人流放了,他們二人是奉孫權的命令來求見一人的。

這人便是當今交州的無冕之皇——士燮。

士燮,字威彥,蒼梧廣信人。

士燮年少時拜師名士,後被拜爲交趾太守。

士燮先祖本爲中原人士,西漢末年爲躲避戰亂,士燮的先祖帶領族人一路南遷至交州定居。

由於士氏在南遷時就是大家族,故而當他們在交州紮根後,很快就在交州當地發展起來,成爲整個交州中首屈一指的大家族。

士燮成爲交趾太守時,正值中央朝廷的權威嚴重衰退的時期。

在這種情況下士燮一方面爲了保土安民,一方面也爲了發展家族,他便擅自讓族人成爲交州其他郡縣的長官。

在士燮的安排之下,士燮及他的族人實際控制着交州一半的領土,至於那剩下的一半領土的各級郡縣長官,大多也以士燮唯命是從。

可以說在孫權染指交州之前,士燮便是交州的土皇帝。

建安十五年時,孫權派遣步騭爲交州刺史,士燮主動率兄弟歸附。

後來士燮又將兒子士廞送至東吳爲人質,以表對孫權的忠心。

孫權對士燮也是絲毫不吝嗇賞賜,各種官職像不要錢的一般都賞賜給了士燮族人。

當孫桓與虞翻進入龍編城之後,孫桓便請求士徽,言明他想親自見士燮一面。

孫桓身爲孫權族子,而孫權作爲士燮的主君,按道理來說,孫桓都不應該對士徽請求才是。

畢竟士徽只是士燮的兒子。

但實際情況是在孫桓來交州之前,孫權就對孫桓千叮嚀萬囑咐,對待士燮要像對待他一般禮敬。

孫權之所以會如此吩咐孫桓,乃是因爲他是士燮的主君不錯,但政治天賦點滿的他更加知道,在交州士燮擁有着別人難以企及的威望。

士燮在嶺南的威望,不僅不在當年的南越王趙佗之下。

就連在千年之後的越南陳朝,還會因爲士燮的威望特地追封他爲大王,由此可見士燮在交州的影響力是有多麼根深蒂固。

在當世威望便是實力。

孫權深知若士燮支持他,那麼交州哪怕沒有一位吳軍,交州就還是他的。

若士燮不支持他,那麼交州縱算有數萬吳軍,那麼也是如石沉大海,掀不起太大的風浪。

孫桓或許沒有孫權那般的政治見識,但他總歸是聽孫權的話的,故而在與士徽交談時,語氣頗爲謙卑。

一旁的虞翻見孫桓沒有出幺蛾子,他不禁暗自鬆了一口氣。

看來經過那一場磨難之後,孫桓的性子改變了不少。

士徽面對孫桓的請求,一時之間有些詫異。

士燮年事已高,多年前就已經基本上不見外人,這件事孫權是知道的,以往孫權派來的使者也大多與他交接。

他想不通爲何孫桓這次會點名要見士燮。

士徽本想回絕孫桓,但他又接着想到孫桓有此請求很可能是孫權授意的,在這番顧慮之下士徽便轉念答道:“中郎將稍等。”

說完這句話後,士徽便離開前去尋找士燮了。

當士徽離開之後,虞翻來到孫桓的身旁對他囑咐道:“中郎將不會忘記太尉的叮囑吧。”

聽到虞翻的提醒,孫桓慎重的點點頭。

就算虞翻不提醒,孫桓自己也對此次的出使十分看重。

當年永安會盟之後,孫桓便被劉備放回了江東。

回到江東之後,哪怕因爲他的身份,明面上沒有人對他有所指摘,但背地裡大家說了些什麼,他又不是不知道。

“吊樓將軍”的恥辱又豈是尊貴的身份,就可以輕易洗涮的?

不過孫桓並沒有因爲此自暴自棄,反而想着要有朝一日憑藉自身的能力來洗刷恥辱。

幸虧的是孫權並沒有遺忘了他的“宗室顏淵”。

這也正常,任何人都可能離棄孫桓,唯有孫權不可能,因爲他們是宗親。

出於各種考量,孫權決定讓孫桓出使交州,以完成曹魏使者的囑託。

而在得到孫權交代的使命後,孫桓更是十分珍惜這次機會。

只要慢慢立功,總有洗刷恥辱的那一日。

之所以虞翻會被孫權委任爲孫桓的副使,除去虞翻的嘴皮子適合當使者之外。

還因爲自公安一戰後,自覺同爲孫策舊臣的虞翻與孫桓二人,便不自覺地越走越近.

在虞翻提醒孫桓之後沒有多久,一陣沉重的腳步聲就從兩人的身後傳來。

聽到這沉重的腳步聲之後,孫桓與虞翻便當即轉身朝着身後看去。

很快的,一位白髮蒼蒼,滿臉皺紋的老者的身影便映入他們的眼簾之中。

這位老者想來便是威震交州半個世紀有餘的士燮了。

士燮佝僂着身軀,由於年事已高,哪怕在士徽的攙扶之下,他整個人前進的步伐也十分緩慢。

但就是如此緩慢的行進速度,卻讓孫桓與虞翻這二人都不敢出言催促半句。

相反的是,幾乎就在他們看到士燮的第一時間,孫桓與虞翻便立馬彎下身軀,對着士燮行了大禮。

士燮好似沒看見孫桓與虞翻對他行禮的動作一般,他自顧自地走着,他的眼神渾濁且沒有焦點,就像一位瀕死的老人一般。

隨着時間慢慢的推移,士燮終於越過孫桓與虞翻的身前,來到堂內的主座上緩緩坐下。

在他坐下之後,老眼昏花的士燮好似才察覺到虞翻與孫桓在向他行禮,他的口中發出一陣口齒不清的聲音。

之所以會口齒不清,那是因爲現在的士燮,口中的牙齒真的沒剩幾個了。

今年的他,已然85歲高齡!

將近九十的年紀,放在這嶂疫橫行的嶺南而言,不能說少有,只能說是離奇。

只不過就算士燮口齒不清,但孫桓與虞翻在仔細辨認之下,還是勉強聽清了士燮的話語。

原來是無須多禮四個字。

在聽到這四個字後,孫桓與虞翻才齊齊起身,然後又在士燮的手勢下入座在士燮的身前。

待入座之後,士燮便好似鼓起全身力氣般,對着身前的孫桓問道:“不知公子特意想見老臣,是爲了何事呢?“

шшш●Tтkǎ n●¢O

在剛剛士徽就已經對士燮言明孫桓的特徵及他的正使身份。

由於不是第一次聽士燮說話了,所以這次孫桓聽得清楚了些。

見士燮主動問及自己來意,孫桓當即便將孫權要他轉達的意思告訴了士燮。

在說完之後,孫桓便開始觀察起士燮的神色。

可惜士燮臉上皺紋實在太多,哪怕他的神色有什麼變化,孫桓也難以察覺到。

而士燮在聽到孫桓這番見他,竟是要錢糧兵馬對付漢軍的來意之後,他那渾濁的眼神中悄然間閃過一道異色。

只是他並沒有表現出來,他對着孫桓問道:“交州刺史是呂公,此等大事該去尋他纔是。“

說完後,士燮的臉上還流露出一些溫和的笑容,好似他是在教導自家子侄一般。

可孫桓在聽完士燮的話後,一下子就愣在了原地。

士燮口中所說的呂公是呂岱。呂岱於去年接替步騭成爲了交州刺史。

可孫桓知道不管是步騭還是呂岱,在士燮活着的時候,都不可能調動交州的兵馬錢糧的。

但這種話又不能明說,於是一時之間孫桓只能愣住。

不過好在孫桓身邊有着虞翻。

虞翻反應頗快,他馬上拱手回士燮道:“士公爲交州冠望,冠望即民心,哪有開戰之前不先問民心的呢?”

士燮聽到虞翻的回答之後,他臉上的笑意愈發溫和了些。

可他並沒有馬上對虞翻的話作出迴應。

在好一會兒之後,士燮才堪堪反應過來,他還欠他“主君”的使者一個回答。

於是士燮笑着說道:“明日,自會讓使者滿意。”

說完後士燮便以自身老弱的理由先行告退,讓士徽攙扶着他返回寢室,只留下孫桓與虞翻二人面面相覷。

待士徽攙扶着士燮走出大堂後,士燮的話隨即在他耳邊響起:

“孫桓涉世未深,不足爲患,倒是他身旁的虞翻,值得多加註意。

你不是一直覺得自己不比趙王差嗎?

明日你便和他們一同出發,也讓我好好看看你的能力。”

說完這幾句話後,士燮便不再言語,而士徽的臉上已滿是喜色。

可是士燮的內心卻顯得有些沉重。

漢中大勝,水淹七軍,公安大勝,襄樊大勝.

大漢難道真要復興了嗎?

可是大漢的法統他背棄過,漢皇的好友滿門被他屠戮過,一旦大漢復興了,那他士氏一族還能有未來嗎?

過去的就應該過去,又怎麼可以妄想逆天改名呢?

想到這,士燮眼中的渾濁頃刻間消散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歷經世事的狠厲。

老而不死是爲賊。

第312章 桃花劍舞 一眼千年第六百七十九章 挾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267章 北伐戰略 關公病情第225章 曹仁之死 順流而下第235章 岌岌可危 司馬挫敗第113章 糜暘所謀(十更,求首訂!)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讀)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383章 漢帝欣喜 越亂越好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416章 驚弓之馬 糜暘引誘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606章 錦侯之願 星落之日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22章 出獄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第七百五十四章 頗有鋒芒 子瑜盜書第226章 馮鄧先鋒 驕兵之憂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394章 漢有白鹿 魏有幼麟第56章 呂蒙之謀(求追讀,求票)第409章 全境皆叛 葛公定策第640章 以假亂真 驚死賈詡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623章 焚柱毀城 收復長安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569章 曹彰發笑 魏軍昇天第165章 懸首招兵 丁奉心思第343章 雙重考驗 陛下小心第257章 曹家千里 萬餘鐵騎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321章 有才州泰 儁義心驚第645章 賞封齊侯 天水羌亂第137章 龍戰於野 敵血漫漫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七百零五章 挑釁糜暘 天真孫登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297章 龍駒騰凌 驃騎煊赫第六百七十九章 挾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293章 虎侯再動 木人承淵第522章 上頭劉備 句句昭烈第108章 糜暘醉釣 欲者上鉤第495章 雨季將至 水淹南鄭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各位書友,新春快樂第306章 同御一馬 傳承不息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225章 曹仁之死 順流而下第560章 急而興師 必致覆沒第425章 三方火拼 黃雀在後第548章 張郃出手 霹靂震空第七百五十五章 伯言大笑 糜暘好毒第308章 攜子前往 兄弟相見第299章 以騎逐步 天道有常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第39章 公安城中的爭論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384章 欲先取之 開大朝會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655章 定下國策 孫登妙用第76章 糜公大明 (求追讀,求票)第366章 何爲冠軍 虎吞敵人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150章 三英重聚 魏軍流言第125章 張昭謀國 孫權入荊(5000字!求票,第54章 你不去,誰去(求追讀,求各種票)第569章 曹彰發笑 魏軍昇天第466章 死者層積 敵踐而散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390章 再圍冠帶 魑魅末日第108章 糜暘醉釣 欲者上鉤第618章 先發制人 漢軍快來第635章 懸屍城門 以力勸降第136章 親軍相爭 龍虎相對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443章 似若無敵 魏軍大敗第35章 糜暘聲名初起第666章 威風海量 視而不見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548章 張郃出手 霹靂震空第七百六十九章 效仿郭開 言出法隨第243章 擊芴衆喝 嗣武二祖第202章 文長心思 無畏丁奉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470章 人心扭轉 稱大將軍第356章 該死則死 夏日之陽第129章 溫酒相會 糜暘斥孫第329章 一顆種子 伯仁之恨第375章 曹魏庭柱 樑可徵否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第10章 三駁潘濬第283章 大風已起 劉賈嘆息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