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懸釜而炊 漢人自強

蜀郡,是益州諸郡中最富庶的一個郡。

單單從經濟方面來說,蜀郡的富庶程度並不弱於中原任何一個大郡。

天府上國,本質上讚頌的便是蜀郡。

經濟上的鶴立雞羣,造就了蜀郡在大漢中特殊的地位,而蜀郡所代表的政治意義,更讓蜀郡在益州諸郡中有種超然的地位。

蜀郡的治所爲當今大漢的都城成都。

經濟與政治地位上的超然,勢必會讓蜀郡成爲當今大漢無數文人學子心中的嚮往之地,這也讓蜀郡成爲了當今大漢的文化中心。

作爲大漢經濟、政治、文化三大中心的蜀郡,無疑是大漢的命門所在。

而每當大漢遇到危及國祚的險阻時,蜀郡也常常會爆發出強大的力量,來幫助大漢度過眼前的難關。

現任蜀郡太守的是楊洪。

楊洪字季休,犍爲武陽人。

楊洪是益州有名的名士,早在劉璋時期,因爲自身的名氣,楊洪就歷任益州諸郡吏。

這段經歷讓楊洪積累了豐富的理政經驗。

後來劉備奪取益州後,犍爲太守李嚴任命楊洪爲功曹,可由於李嚴與楊洪政見不合,楊洪便主動辭去功曹職務,擺出一副要隱居的態度。

李嚴雖不喜楊洪違逆他的決定,但忌憚於楊洪的聲望,後面還是將楊洪推薦到州府,讓楊洪去諸葛亮的座下任職。

若只有這些經歷,楊洪充其量只能算上一個有些臭脾氣的益州名士,但隨後發生的一件大事,改變了楊洪的人生軌跡。

那一年,漢中之戰爆發。

漢中之戰進行到中期時,法正爲扭轉局勢向劉備提出了奇襲定軍山的計策,劉備在去信與諸葛亮商議後,最後下定決心採取這個計策。

可奇襲定軍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

要想從劍閣到達定軍山,要連續翻越十多座山峰,那十多座山峰皆是常年人跡罕至之處,根本就沒有成型的道路可供大軍行走。

更何況法正不是想讓數名軍士翻山越嶺,而是要讓數萬大軍!

這其中所蘊含的難度,比跨越十條子午谷還難,對益州造成的後勤壓力,也根本是難以想象的。

饒是諸葛亮,當時也對這一件事感到愁眉不展,他特地將此事詢問楊洪。

當時楊洪的回答是:“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這句話透露出楊洪堅定的態度,而他也不是口嗨黨。

在之後的日子裡,楊洪利用自己在益州的聲望,利用自己非凡的理政才能,硬生生協助諸葛亮完成了一個在當世看來幾乎不可能的壯舉。

人定勝天四個字,在當初的那段歲月中,在諸葛亮與楊洪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若要對漢中之戰立下功勞的大臣排序,楊洪絕對是前五之列。

正因爲這巨大的功勞,在劉備稱帝后,劉備力排衆議,將身份敏感的楊洪放在了蜀郡太守這個極爲緊要的位置上。

也正因爲這巨大的功勞,在去年猶如暴風雨的對益州系大臣清洗活動中,楊洪始終能獨善其身,不被波及。

事後劉備還專門寫信安撫楊洪來着,益州系諸臣子中,能得到劉備如此愛護與重用的,恐怕也只有楊洪一人了。

但楊洪並未恃寵生驕。

楊洪深知他自己身份的敏感,故而在成爲蜀郡太守後,他繼續保持着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風格,兢兢業業地爲大漢發展着經濟。

對楊洪來說,這種不參與任何政治鬥爭,只一心爲國效力的生活,讓他十分甘之如飴。

可近日從北境收到的一則文書,卻讓楊洪的心情不怎麼美麗。

這則文書,乃是由諸葛亮的幕府直接發到他的手中,最重要的是文書中的內容,讓楊洪有回到往日之感。

“不惜一切,整合國力支援劍閣。”

這句話是文書中,諸葛亮親筆寫下的最後一句話。

當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楊洪便意識到了諸葛亮的意圖。

當年漢中之戰時,諸葛亮就是如此做的。

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楊洪的心中難免浮現沉重的心情。

當年他能完成那個壯舉,是諸葛亮在總覽全局,而他在一旁負責具體執行。

現在諸葛亮去往劍閣,那麼接下來很多事都要靠他一人完成了。

但不管心情如何沉重,楊洪心中卻並沒有退縮之意。

前路如何艱難,無非是再走一遍而已。

楊洪以最快的速度召集了郡府諸僚屬。

當楊洪以府君的身份,說出議會的主題後,前來與會的諸僚屬之間很快就開始躁動起來。

梁州之戰是去年發生的,經過一年的發展,益州的國力是有所恢復。

可再如何恢復,益州的國力也不可能在一年之間,就恢復到鼎盛時期。

別的不說,當下轉眼即將又是新一輪的播種時節,若按照楊洪的命令,將蜀郡內的大量人力都調往劍閣,那接下來一年益州的發展怎麼辦?

發展與戰爭這兩個抉擇,一向是最爲矛盾的。

而對於這些身爲大多是文吏的僚屬來說,他們心中無疑更偏向優先發展這一點。

很快就有親近僚屬,對楊洪委婉地提出了心中的看法。

在一名僚屬發言後,其他的僚屬也接連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儘管有多人相繼發表看法,但他們的看法都有着一個共同點:那便是無須要動用蜀郡近乎全部的國力,來支持前線打這場梁州之戰。

諸位蜀郡僚屬也不傻,他們當然知道現在楊洪要傾盡蜀郡國力,爲的是什麼。

可當下的局勢較以往已經有了不一樣的變化。

之前大漢腹背受敵,不止梁州危在旦夕,就連益州的北大門劍閣也岌岌可危。

但近段時間以來,先是劉封大敗魏軍一場,又是丞相諸葛亮成功平定南中之亂,及時率軍返回。

當這時,劍閣已經有了諸葛亮領軍坐鎮,可以說益州的安危已經有了一定的保障。

那麼這時候,還需要傾盡一切力量支援梁州嗎?

或者說句更爲實際的話,一旦蜀郡這麼做了,那麼蜀郡好不容易恢復起來的國力就再度會受到重創。

而相應的,糜暘一定會打贏這場梁州之戰嗎?

這個答案沒有人能做出斷言,可人都是懂得權衡利害的,一個是百分百,一個是成功的希望不大,凡是正常的人都知道該如何抉擇。

甚至有些人心中,有着更爲誅心的想法。

不管梁州之戰的勝利屬於哪一方,只要蜀郡的國力在慢慢恢復,那麼將來益州的主人是誰重要嗎?

在場的僚屬大多是益州士人出身,去年的那場大清洗只是將益州的上層世家盪滌一空。

但由於地理的因素,蜀郡,乃至整個益州的中下層官吏,大多還是益州本地士人擔任。

若真按楊洪的命令那般,要想調集大量的人力、物力,那麼無疑這些士人背後的家族利益,會受到嚴重的侵害。

在楊洪下達命令的不久之後,與當年漢中之戰時類似的猶疑與不安,再度縈繞在衆僚屬的心頭。

聽着衆位僚屬七嘴八舌的討論聲,楊洪的臉色愈發難看。

可他並沒有急着發火。

不能希望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大局觀,很多人都只會在他們相應的立場上,做出符合他們身份的抉擇。

但越是這時候,帶頭的作用就越重要。

楊洪先是重重的咳嗽了幾聲,在楊洪的咳嗽聲之下,場面瞬間安靜了下來。

楊洪能被劉備任命爲蜀郡太守,除去他之前立下的大功之外,還因爲他本身在益州士人中那龐大的聲望。

不然當年諸葛亮又何必特地問詢楊洪呢?

在場面安靜下來之後,楊洪用回憶的語氣開口道:

“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滷。

今我軍亦可乎?”

“這是當年丞相詢問我的一句話,今日我便借用這句話,以詢問在場諸君。”

聽到楊洪的這番話後,在場的諸位僚屬,臉上都流露出不自然的神色。

晉陽之圍與長平之戰,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被人認爲最爲蕩氣迴腸的兩場戰役。

那兩場戰役的勝利者,在場的人都知道。

而在場的人更加知道,那兩場戰役之所以勝利者最終屬於趙無恤及秦昭襄王,絕不僅僅只是張孟談及白起的功勞。

就拿長平之戰來說,當年秦昭襄王爲打贏這場戰役,幾乎將秦國所有能調的人力、物力都往前線調,爲的就是支持白起能打贏這場大決戰。

難道秦國當年就不難嗎?

難道秦昭襄王當年就沒有想過放棄退縮嗎?

可正是秦昭襄王最後的堅持,才生生將四十萬趙軍送入了死境。

衆人都明白楊洪提起這兩場戰役的緣由——以古鑑今。

而在衆人動容的時候,楊洪繼續說道:“爾等可能以爲,梁州之戰與當年的長平之戰類似,我軍縱不濟可以捨棄梁州,坐守益州。

可梁州是益州咽喉,若梁州一旦失去,不提那時人心如何動盪,咽喉之地爲敵人所控,益州難道還能存活嗎?

諸君!諸君!

大漢現今面臨的是沒有退路的晉陽之圍,是稍有不慎即國破家亡的晉陽之圍,我們在這時候難道還能猶疑嗎?

今日我等若不傾盡一切,助大將軍打贏這場仗,將來千百年青史之上,我等俱將爲後世人恥笑的亡國之臣!

懸釜而炊,正在此時!”

在說最後一句話時,楊洪幾乎是吼出來的,這足以證明他這時心情的激動。

而楊洪的怒吼,也如晨鐘暮鼓一般,將在場衆人心中的猶疑與不安給驅散。

哪怕在場衆人心思各異,但只要領頭者有着足夠的堅持,那在以血性著稱的大漢,他們倒也不乏拼上一把的底氣。

楊洪話音剛落之際,在場衆人幾乎是一瞬間齊齊從座上起身,他們異口同聲得高喊道:

“一切但聽府君均旨!”

看到在場衆人有了同仇敵愾的氣象,楊洪的臉上終於流露出笑意。

心有鬼祟者定然不缺,但在當今的大漢政治環境下,卻終究是少數。

而只要大多數人願意與他同心同德,縱有些許心懷不軌之輩,在大勢裹挾之下,又豈能螳臂當車?

當然楊洪一開始就可以運用太守的權勢,強制推行他的命令。

可楊洪知道這種事,若能儘可能發揮主動屬下的主動能動性,那能得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嗯,當年諸葛亮也是以類似方式,完全激發起他的主動能動性的。

見衆人不再有猶疑之後,一道道具體的命令,開始從楊洪的口中發出:

“蜀郡各縣,按人頭留足半年飽食口糧後,其餘存糧皆運來成都。

發各縣年十五以上,皆至成都編入行伍。

另發令,各縣年十五以上,四十以下,不論老弱,不論男女,皆編爲民夫!

一道道不帶絲毫感情的命令從楊洪的口中發出,驚得在場的諸僚屬面面相覷。

一種熟悉的場面,好似頃刻間浮現他們的眼中。

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這麼大的犧牲,要是糜暘沒有打贏這場仗,那,那益州可就廢了呀!

但懸釜而炊,不就是不問結果嗎?

想到這,衆人的內心變得無比堅定起來。

臣等正欲死戰,還望大將軍堅持住!

漢章武四年五月,在蜀郡各處官道上,出現了足以動人心魄,載入史冊的一幕。

一條條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隊伍長龍,正朝着成都的方向不斷進發。

在那無邊無際的隊伍長龍中,有着身形或稚嫩或老朽卻眼神堅定的百姓,有着面積不大種類各樣卻運載着大量糧食的糧車。

若是有不知情的人看到這一幕,第一反應可能會以爲這一條條長龍隊伍是去逃難的。

但實際上他們卻是去出征的。

他們出征的方向,正是那聚集着數十萬敵軍的梁州。

他們會怕嗎?

那自然是會的。

可有些事不是怕,就不會去做的。

而當蜀郡動起來後,由於它特殊的地位,它馬上帶動着周圍的郡縣,也如同它這般開始行動起來。

由點及面,由近及遠,一場聲勢浩大的國戰正在悄悄拉開序幕。

或許當這一幕被記載在史書中之後,會有不少後世人質疑這件事的真實性。

可那些後世人不會知道,如果不是有着如此強大的動員力及雄厚的人心爲基礎,當年的漢中之戰,劉備是怎麼完成奇襲定軍山的壯舉的?

在後續曹操率主力魏軍進入漢中後,劉備又怎麼在無法從陽平關運送糧草的情況下,將源源不斷的糧草、兵力運送到定軍山下,讓他與曹操打那一場對峙戰的?

國弱,則漢人更當自強!

大漢能給糜暘支持的,已經在盡力做到最好。

接下來就看糜暘怎麼回報大漢了

漢中之戰絕對是被低估的一場大戰。

最被低估的地方就在於,在曹操完全撤退之前,陽平關一直在魏軍的手裡。

一想到這一點,便心潮澎湃。

那一年的劉備集團,是真的牛。

第658章 仲父有負 今日當解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176章 譙周跌坐 大亂將起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質問第409章 全境皆叛 葛公定策第667章 兵刃同當 尊榮同享第256章 先鋒傅肜 出乎意料第387章 辨壓羣臣 形勢扭轉第280章 惟賢惟德 孟起拜服第385章 有人將死 三日已到第2章 當爲班超第375章 曹魏庭柱 樑可徵否第372章 麥穗飄飄 人如豬狗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313章 兩件大事 急召糜暘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516章 內心煎熬 一網縛之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貨世子 幼麟爲師第623章 焚柱毀城 收復長安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六百七十九章 挾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649章 遂敵所想 鄧艾斷後第254章 老臣文和 關羽集將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第626章 忠臣多多 楊儀咆哮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470章 人心扭轉 稱大將軍第51章 萬歲!萬歲!(4000字,求追讀,求票第7章 懾服徐詳第446章 攻守易勢 慈不掌兵第68章 三千公安勇士(求追讀,求票)第393章 成都急報 南中將亂第268章 大軍東下 劉備去向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413章 鬥將之請 南中龍吟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375章 曹魏庭柱 樑可徵否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601章 以一王血 震關中地第379章 百姓歡騰 暗流涌動第201章 擾亂視聽 魏延皺眉第284章 雲長用意 三虎同帳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527章 魏軍迷霧 會獵長安第392章 昏暗之中 自有明光第340章 大庭廣衆 贈劍贈女第651章 逃難之馬 孫問荊州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第394章 漢有白鹿 魏有幼麟第33章 誰敢殺我?第47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389章 匍匐如犬 劍削頂冠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第622章 漢帝驚歎 掘其根本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572章 好宴開席 挑首示威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爲令第569章 曹彰發笑 魏軍昇天第201章 擾亂視聽 魏延皺眉第35章 糜暘聲名初起第539章 三爺駕到 真假難辨第281章 來日之患 二氣丕鵝第664章 長陵罵賊 劉曄吐血第659章 兩宮之爭 山陽在否第602章 亡國之象 效法魏武第148章 輔政之選 撫髯定婿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46章 吾師,臥龍諸葛公第4章 父子對質第513章 願爲卿怒 膝行赴會第339章 見或不見 反客爲主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317章 君臣無儀 倚天落地第216章 劉備教子 衆臣齊哭第212章 班底雛形 突聞噩耗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404章 筆爲雷霆 北方有變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402章 內撫生民 外討不臣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333章 隨軍南下 交換日子第475章 斬山爲梯 引發營嘯第六百八十三章 於無聲處 乍見驚雷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230章 止步城下 司馬軍旗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153章 劉備應約 二王相會第14章 接班人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338章 故技重施 孫權心思第504章 營聲鼎沸 滿城皆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