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

【犧牲】

在不安與等待中,十八日的夜晚到來。

此時的島津義弘站在旗艦上,信心十足地向着目的地挺進。之前的泗川之戰,雖然他只是僥倖撿個便宜,但畢竟是勝了,又被人捧爲名將,就真把自己當回事了。之所以跑來救小西行長,倒不是他倆關係多好,無非是二桿子精神大爆發,別人不幹,他偏幹。

此外,他已認定,明軍圍困小西行長,必然放鬆外圍的戒備,更想不到日軍去而復返,此時進攻,必能一舉擊潰明軍。

在這個世界上,笨人的第一特徵,就是自認爲聰明。

事實印證了島津義弘的猜想,明軍以往嚴加防範的露樑海峽,竟然毫無動靜,由一萬五千餘人組成的日軍艦隊,就此大搖大擺地開了進去。

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都沒能領到回航的船票。

日軍的艦隊規模很大,共有六百多條船,隊列很長,當後軍仍在陸續前進之時,前軍的島津義弘已依稀看到了前方的貓島。

但他永遠不可能到達那裡了,因爲當最後一條船進入露樑海口的時候,等待已久的鄧子龍發動了攻擊。

鄧子龍手下的這三千兵,大多是浙江人,跟隨他從浙江前來此地,雖然名不見經傳,卻絕非尋常。在五十多年前,這支隊伍有一個更爲響亮的名字——俞家軍。

在當年那場艱苦卓絕的抗倭之戰中,兩位大明名將分別創建了專屬於自己的軍隊:戚家軍,以及俞家軍。

俞大猷熟悉海戰,是唯一堪與徐海對敵的明朝海軍將領。而他所創建的俞家軍,大都從漁民中選取,熟悉水性和流向,善於駕船,並經過嚴格訓練,多次與倭寇海盜交戰,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堪稱明朝最精銳的水軍。

經過五十年的淬鍊與更替,他們來到了朝鮮,露樑海。

接到進攻命令後,鄧子龍部從埋伏處突然駛出,將日軍歸路堵死,並以十隻戰船爲一組,向日軍艦隊發起多點突襲。

這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由於日軍隊列過長,而且毫無防備,轉瞬之間,後部上百條戰船已被切成幾段,雖然日軍人數佔優,卻陷入明軍分割包圍,動彈不得。

包圍圈內的日軍一片慌亂,他們紛紛拿起武器,準備和跳上船的明軍肉搏,然而明軍戰艦卻絲毫不動,保持着詭異的平靜。

日軍的疑問沒有持續太久,便聽到了答案——可怕的轟鳴聲。

明軍的第二波攻擊開始,不用跳幫,不用肉搏,因爲在鄧子龍的戰艦上,裝備着一種武器——虎蹲炮。這是一種大型火炮,射程可達半里,雖然威力一般,炮彈飛個幾百米就得掉水裡,但近距離內打日軍的鐵皮木頭船,還是綽綽有餘。

就這樣,在炮轟、哀嚎、和慘叫聲中,日艦隊後軍損失慘重,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

當炮聲響起的時候,前軍的島津義弘立即意識到,中埋伏了。

但很快,他就顯示出了驚人的鎮定與沉着,並做出了正確的判斷——繼續前進。

後軍已經深陷重圍,敵軍兵力不清,所以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攻擊向前,與順天的小西行長會師。只有這樣,纔有反敗爲勝的可能。

在島津義弘的指揮下,日軍艦隊拋棄了後軍,不顧一切地向前挺進。

然而,他們沒能走多遠。

當島津義弘軍剛剛衝出露樑海時,便遭受了第二次致命的打擊——李舜臣出現了。

被冷落三年後,李舜臣終於再次成爲了水軍統領,當他於三個月前上任時,迎接他的,卻只有兩千多老弱殘兵和一些破爛的船隻,因爲他的前任元均在戰死的同時,還帶走了許多水軍艦船作爲陪葬。

此時,明朝水軍尚未到來,日軍主帥藤堂高虎率領艦隊橫掃朝鮮海峽,無人可擋,而李舜臣,什麼都沒有。

九月十五日,藤堂高虎率四百餘條戰艦,闖入鳴樑海峽。

李舜臣得知消息後,即刻率少量龜船出戰,確切地說,是十二條。這已經是他的全部家當。

四百對十二,於是幾乎所有人都認定,雖然李舜臣是少有的水軍天才,此戰也必敗無疑,除非奇蹟發生。

但事實告訴我們,奇蹟,正是由天才創造的。

戰役結局證明,藤堂高虎的水軍技術,也就能對付元均這類的廢物,經過激戰,李舜臣輕鬆獲勝,並擊沉四十餘艘敵艦,殲滅日水軍三千餘人,日軍將領波多信時被擊斃,藤堂高虎身負重傷,差點被生擒,日軍大敗,史稱鳴樑海之戰。

對李舜臣而言,這不過光榮的開始,而露樑海,將是傳奇的結束。

當日軍艦隊出現在視野之中時,他毫不猶豫地下達了攻擊令。

此時,島津義弘的心中正充滿期待,他已經看見了前方的貓島,如此靠近,如此清晰,只要跨過此地,勝利仍將屬於自己。

然後,他就聽見了炮聲,從他的側面。

在戰場上,軍隊的側翼是極其脆弱的。一旦被敵方襲擊,很容易被攔腰截斷,失去戰鬥能力,其作用類似於打羣架時被人腦後拍磚,是非常要命的一招。

很明顯,龜船比磚頭厲害得多。在李舜臣的統一指揮下,這些鐵甲烏龜直插日軍艦羣,幾乎不講任何戰術,肆無忌憚地亂打亂撞。在這突然的打擊下,日軍指揮系統被徹底攪亂,混作一團,落海喪生者不計其數。

然而,就在這最爲混亂的時刻,島津義弘卻並沒有慌亂。

作爲一位優秀的指揮官,他保持了清醒的意識,在攻擊發起的那一刻,他已然確定,敵人來自側翼。

而他的前方,仍然是一片坦途,很明顯,明軍並未在此設防。

那就繼續前進吧,只要到達順天,一切都將結束。

按照之前的計劃,當鄧子龍的第一聲炮聲響起時,陳璘啓航出擊。

出於隱蔽的需要,陳璘的軍隊駐紮在竹島,這裡離露樑海較遠,需要行駛一段,才能到達會戰地點。

而在此之前,島津義弘將有足夠的時間通過空虛的貓島海域,成功登陸順天。

然而陳璘並不着急,因爲他知道,那看似無人防守的貓島,是島津義弘絕對無法逾越的。

拼死前行的日軍艦隊終於進入了貓島海域,然而就在此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在一片寧靜之中,位列前列的三艘戰艦突然發出巨響!船隻受創起火,兩艘被重傷,一艘沉沒。

沒有敵船,沒有炮火,似乎也不是自爆,看着空無一人的水域,島津義弘第一次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懷疑——有鬼不成?!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在那片看似平靜的海面下,一種可怕的武器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它的名字,叫做水雷。

明代水雷,是以木箱爲外殼,中間放置火藥,根據海水浮力,填充重量不等的重物,以固定其位置,並保持漂浮於海面之下,以便隱蔽及定位。

當然了,關於這東西,我也就瞭解這麼多。相關細節,如引爆及防水問題本人一概不知,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這玩意確實能響,能用。

陳璘的自信,正是來源於此。

島津義弘卻依然是滿腦漿糊,他的直覺告訴他,這是一個極爲危險的地方,如果繼續前進,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於是他下令,停止前進。

前行已無可能,絕望的日軍只得掉頭,向身後那個可怕的敵人發起最後的衝鋒。

敵人的迴歸讓李舜臣十分興奮,他知道,最後的決戰即將開始。

在亂軍之中,李舜臣親自擂鼓,率旗艦衝向日軍艦羣,這一刻,他已盼望了已久。

此時日軍雖受重創,但主力尚存,李舜臣竟然孤軍衝入敵陣,應該說,他很勇敢。但勇敢的另一個解釋,就是愚蠢。

估計是打藤堂高虎之類的廢物上了癮,李舜臣壓根就沒把日軍放在眼裡,一路衝進了日軍中軍。然而島津義弘用實際行動證明,作爲日本二桿子的優秀代表,他並不白給。

很快,身經百戰的島津水軍便理清了頭緒,組織五十餘條戰船,將李舜臣的旗艦圍得嚴嚴實實,不斷用火槍弓箭射擊,雖然龜船十分堅固,也實在扛不住這麼個打法,船身多處起火,形勢不妙。

眼看李舜臣就要落海餵魚,陳璘趕到了。

我確信,這兩個人之間的交情是很鐵的,因爲發現李舜臣被圍之後,陳璘不等部隊列陣,便義無反顧地衝了進去,而此時他的身邊,僅有四條戰艦。

於是,他也被圍住了。

此時,已是十九日清晨。

無論島津義弘、陳璘、或是李舜臣,都沒有料到,戰局竟會如此複雜:明朝聯軍圍住了日軍,日軍卻又圍住了明朝兩軍主帥,仗打到這個份上,已經成了一團亂麻。

而第一個理出頭緒的人,是島津義弘。

在他的統一調配下,日軍開始集中兵力,圍攻陳璘和李舜臣的旗艦。

陳璘的處境比李舜臣還要慘,因爲他的旗艦不是龜船,也沒有鐵刺鐵鉤,幾名敢玩命的日軍趁人不備,拼死跳了上來,抽刀直奔陳璘而去。

事發突然,船上的所有人目瞪口呆,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關鍵時刻,陳璘的兒子陳九經出場了。

這位仁兄很是生猛,拼死撲了上去,用自己的身體擋刀,被砍得鮮血淋漓,巍然不動(血淋漓,猶不動)。

明軍護衛這才反應過來,一擁而上,把那幾名日軍亂刀砍死。

驚出一頭冷汗的陳璘沒有絲毫喜悅,他很清楚,日軍包圍圈越來越小,跳上來的人會越來越多,援兵到來之前,如果不玩一招狠的,下個被砍死的,必定是自己。

沉吟片刻後,他做出了一個決定。

很快,奇特的景象出現了,逐漸靠攏的日軍驚奇地發現,陳璘的旗艦上竟然看不到任何士兵!船上空空蕩蕩,無人活動,十分之安靜。

這是十分詭異的一幕,但在頭腦簡單的日軍士兵看來,答案十分簡單:陳璘船上的人,已經全部陣亡。

於是他們毫無顧忌,紛紛跳了上去。

然而他們終究看到了明軍,在即將着陸的時候。

其實明軍一直都在,只不過他們趴在了甲板上。

爲了給日軍一個深刻的印象和教訓,陳璘命令:所有明軍一律伏身,並用盾牌蓋住自己(挨牌而伏),手持長槍,仰視上方,當看見從天而降的人時,立即對準目標——出槍。

伴隨着淒厲慘叫聲,無數士兵被紮成了人串,這一血腥的場景徹底嚇住了日軍,無人再敢靠近。

趁此機會,圈外的部分明軍戰艦衝了進來,與陳璘會師,企圖攻破包圍圈,但日軍十分頑固,死戰不退,雙方陷入僵持狀態。

然而,就在這戰鬥最爲激烈的時刻,陳璘的船上突然響起了鳴金聲。

在日軍思維中,鳴金,就是不準備打了,可如今大家都在海上,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收兵回營這一說,您現在鳴金,算怎麼回事?

而明軍戰船在收到這一信號後,卻極爲一致地停止了攻擊,日軍不明就裡,加上之前吃過大虧,也不敢動,平靜又一次降臨了戰場。

這正是陳璘所期盼的,因爲這一次,他並沒有故弄玄虛,之所以鳴金,只因爲他需要時間,去準備另一樣秘密武器。

他得到了足夠的時間。

隨即,日軍看到了另一幕奇景,無數後部帶火的竹筒自明軍艦上呼嘯而出,重重地擊打在自己的船上,所到之處爆炸起火,濃煙四起,日軍艦隊陷入一片火海。

這種武器的名字,叫做火龍出水。

雖然許多年後,面對拿火槍的英軍,手持長矛,目光呆滯的清軍幾乎毫無抵抗之力,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幾百年前的明軍,卻有着先進的思維、創意,以及登峰造極的火器。

火龍出水,就是明代軍事工業最爲優秀的傑作。

該武器由竹筒或木筒製成,中間填充火藥彈丸,後部裝有火藥引信,射程可達兩百步,專門攻擊對方艦船,是明軍水戰的專用武器。點燃後尾部帶火,在水上滑翔,故稱爲火龍出水。這也是人類軍事史上最早的艦對艦導彈雛形。

什麼新玩意都好,反正日軍是經不起折騰了,陳璘和李舜臣趁機突圍,開始組織追擊。

至此,戰場的主動權已完全操控在陳璘手中,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出乎他的意料。

在貓島設下水雷,在觀音浦安置伏兵,正如陳璘計劃的那樣,日軍的所有去路被一一切斷,與順天敵人會師的夢想也徹底破滅,然而他依然疏漏了一點:失敗後的敵人,將只有一個選擇——撤退。

而撤退的唯一通道,是露樑海。

此時防守露樑海的,是鄧子龍,他的手下,只有三千人。

島津義弘已無任何幻想,他明白自己落入了圈套,此刻唯一的奢望,就是逃離此處。

在這最後的時刻,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窮寇莫追這個成語。遭受重創的日軍艦隊再次聚攏,不顧一切地向堵截他們去路的鄧子龍水師發動了近乎瘋狂的進攻。

明軍畢竟人少,在日軍的拼死攻擊下,防線漸漸不支,行將崩潰。

關鍵時刻,鄧子龍出現了。

他雖然年過七十,卻依然挺身而出,率領自己的旗艦,不顧一切地衝入日軍船陣,因爲這是唯一能夠阻攔日軍、爭取時間的方法。

鄧子龍的戰艦成功地吸引了日軍的注意,在數十艘日艦的圍攻下,鄧子龍的船隻很快起火燃燒,部下隨即請示,希望鄧子龍放棄此船,轉乘小艇,暫避他處。

然而鄧子龍回答:

“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然後,他整裝正容,在那艘燃燒的戰艦上,堅持到人生的最後一刻。

堅守自己的崗位,無論何時、何地。在他看來,這是他應盡的職責。

從軍四十餘年,一貫如此。

【懷念(終結的決斷)】

鄧子龍戰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擋住了日軍的退路。

在島津義弘看來,失去將領的明軍很快就會被擊潰,並乖乖地讓開道路。

但是他錯了。

此時的明軍已不再需要指揮,當他們親眼目睹那悲壯的一幕,怒火被徹底引燃之時,勇氣和憤怒已經成爲了最爲偉大的統帥。

在復仇火焰的驅使下,鄧子龍的浙兵發動了潮水般的逆襲,日軍節節敗退,被趕回了露樑海內。

在那裡,他們又遇見了分別不久的老朋友:陳璘和李舜臣。

這下熱鬧了,陳璘軍、李舜臣軍,再加上退進來的島津軍和追擊的鄧子龍軍,露樑海里佈滿戰艦,可謂是人滿爲患。

島津義弘軍的末日終於來臨,等候已久的陳璘和李舜臣對日艦發動了最後進攻,數百門艦炮猛烈轟鳴,無數日軍不是被炮彈當場炸死,就是跳海當飼料。在刺鼻的硫磺和血腥味中,伴隨着燃燒的烈焰,藍色的露樑海一片赤紅。

這就是曾經橫行海上,驍勇善戰的島津水軍的最後一幕,也是古往今來侵略者的必然結局。

絕望的日軍開始了最後的反撲,但已於事無補,在大炮的轟鳴聲中,他們都將前往同一個世界。

然而就在最終勝利的時刻即將到來的時候,一個意外發生了。

在戰鬥中,李舜臣又一次身先士卒,考慮到之前他只有十二條破船就敢打日軍四百條戰艦,而今正值痛打落水狗,不表現一把實在說不過去。

但就在他奮勇衝擊的時候,一顆子彈飛來,擊中了他的胸膛。

這是一件極爲匪夷所思的事情,此時明朝聯軍佔盡先機,日軍已是強弩之末,一盤散沙,打一槍就得換個地方,基本屬於任人宰割型,行將崩潰。

敵軍已被包圍,兵力武器佔優,士氣十分振奮,殘敵不堪一擊,這就是當時的戰況,且李舜臣乘坐龜船,四周都有鐵甲包裹,射擊空隙有限,說難聽點,就算站出去讓人打,都未必能被擊中。

然而李舜臣還是中彈了。

在這世上,有些事情是說不準的,比如二戰時的蘇軍大將瓦杜丁,自出道以來身經百戰,什麼惡仗、硬仗、找死仗都打過。斯大林格勒挺過來了,庫爾斯克打贏了,追得德軍名將曼斯坦因到處跑,如此猛人,竟然在戰役結束,到地方檢查工作的時候,遇上了一幫土匪,腿上捱了一冷槍。按說傷也不重,偏偏就沒搶救過來,就這麼死了。

李舜臣的情況大致如此。

啥也別說了,總之一句話,這就是命。

身負重傷的李舜臣明白,他的使命即將結束,但這場戰役並未終結。

於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身邊的部將李莞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我就要死了,但現在戰況緊急,不要透露我的死訊,請你接替我的位置,以我的名義,繼續戰鬥下去。”

這也是他的最後遺言。

在戰場上,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勝負,因爲只有勝利者的故事,才能流傳下來。

所以李舜臣依然是幸運的,他雖沒能看到勝利的來臨,但他的一切都將作爲勝利者的傳奇傳揚萬世,正如他所寫過的那首詩句:

〖全節終須報,成功豈可知?

平生心已定,此外有何辭!〗

節已報,心已定,便已成功,再有何辭?

伴隨着李舜臣的逝去,日軍迎來了自己的最後命運,在明朝聯軍的全力猛攻下,戰鬥變成了屠殺,日方四百餘艘戰艦被擊沉,一萬餘人陣亡,日軍慘敗。

但要說日軍毫無亮點,那也是不客觀的。要特別提出表揚的,就是島津義弘同志,他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逃跑本領可謂舉世無雙,在拋下無數墊背、送死的同胞後,他終於逃了出去,雖然此時他的身邊,只剩下了幾十餘條破船和幾百名士兵。

萬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九日中午,歷時一天半的露樑海大戰正式結束,日軍精銳第五軍全軍覆沒,史稱露樑海大捷。

露樑海大捷後,翹首期盼的小西行長部終於徹底崩潰,紛紛化整爲零,四散奔逃,小西行長不落人後,率殘部趁明軍不備,乘船偷渡出海,經過千辛萬苦逃回日本,餘部大部被殲。

至此,抗倭援朝戰爭正式結束,此戰歷時七年,最終,以中國軍隊的徹底勝利,以及日本軍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七年前,那杯由邪惡與野心釀成的苦酒,最終澆到豐臣秀吉的墳頭上。

活該,死了也該。

正義終究戰勝了邪惡,無論此時,或是三百四十年後,歷史都用事實告訴了我們相同的道理:

無論何時何地,總會有那麼幾個不安分的侵略者,他們或許殘暴,或許強大,或許看似不可戰勝,但終將被埋葬。

戰爭結束了,勝利也好,失敗也罷,參戰的主角們都有了各自的結局。

兩年後(1600),超級“忍者”德川家康終於發作,集結兵力,準備欺負豐臣秀吉的孤兒寡婦,死硬派小西行長當即聯同石田三成等人,組成西軍,出兵迎戰。

但滑稽的是,出於對小西行長、石田三成的極度憎恨,作爲豐臣秀吉的鐵桿親信,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人當機立斷,放下與德川家康之間的敵我矛盾,毅然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內部矛盾中去,加入東軍,跟小西行長玩命。

而最搞笑的,莫過於島津義弘,此人和豐臣秀吉關係本就不好,開戰之初是德川家康的人,並奉命去幫助守城。結果城裡的人未接通報,以爲他是敵人派來忽悠的,不但沒有開門,還對他放了幾槍。

換了別人,無非是回去找德川家康告一狀,之後該幹嘛還幹嘛,可這位就不同了,二桿子精神再起,操着傢伙連夜投小西行長去也。

經過你來我往數個回合,這一大幫子人終於在日本關原碰上了,展開死磕,經過一天戰鬥,西軍敗退,小西行長戰敗後逃走,後又被擒獲斬首,島津義弘還是一如既往地跑了路,後來託人求情撿了一條命。

豐臣秀吉創立的事業就此完結。

但歷史的懲罰並未結束,十五年後(1615),戰火再起,在大阪夏季戰役中,德川家康攻克了豐臣家的最後據點大阪城,豐臣秀吉的老婆孩子都死在城裡,豐臣家族滅亡,斷子絕孫。

我不是報應論者,但這一次,我信。

此後,德川家康統一日本,並建立了著名的德川幕府,他着力與明朝恢復友好關係,發展經濟,頗有建樹。

朝鮮失去了李舜臣,卻迎來了和平,回覆了平靜的生活,爲紀念那些爲了朝鮮人民的安寧和自由而犧牲的明軍將士,朝鮮政府修建了大報壇,每年祭祀,以表示對明朝仗義相助的感激,並提醒後輩不忘報恩。

現在,大報壇已經消失了,爲什麼消失,我不知道。

明朝的大軍得勝歸來,萬曆並沒有虧待他們,將領之中,麻貴升任右都督,陳璘和劉綎也升了官。

當兵的也沒白乾,爲表彰羣衆,據說萬曆從國庫裡撥出了八萬兩白銀,作爲對士兵的封賞,當然,具體到每個人的頭上,一層扒一層,外加還有陳璘這樣的領導,能分到多少,那就不好說了。但無論如何,也算夠意思了。

雖然在七年之中,曾有過無數的曲折,遇上許多的困難,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爲打贏了。

所謂正義、邪惡、侵略、暴行,大多時候都是毫無意義的胡扯,衡量戰爭的唯一且永遠的準則,就是勝利,或失敗。

用黑暗的暴力維護了光明的正義,這正是明朝創立的不朽功勳。

這場戰爭的最後結局大致如此,十分清楚,但有趣的是,幾百年後,歷史對於這場戰爭的評價,卻十分之不清楚。

具體說來是這樣的:日本的史料表示,這是一場延續了戰國光榮以及名將光輝的戰爭,雖然未必光彩(這一點,他們是承認的)。

朝鮮(韓國)的史料則認爲,這場戰爭之所以勝利,主要是因爲李舜臣和朝鮮義軍(無奈,政府軍的表現實在太差),至於其他方面的因素,當然是有的,但似乎也是比較次要的。

而明朝方面……,基本沒什麼動靜。

現象是奇怪的,但原因是簡單的,因爲在明朝看來,這場戰爭,壓根就不是什麼大事。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謂的抗倭援朝戰爭,在史學界實在不算個啥,也沒聽說哪位專家靠研究這事出了名,即使在明代,它也只是萬曆三大徵的一部分而已,史料也不算多,除了《萬曆三大徵考》還算是馬馬虎虎外,許多細節只能從日本和朝鮮史料中找。

說起來,也只能怪我國地大物博,什麼事都有,什麼人都出,就規模而言,這場戰爭確實不值一提,打了七年,從頭到尾,明軍的總人數不過四萬左右,直到最後一年,才勉強增兵至八萬,且打兩個月就收了場,架勢並不算大。

而日本爲了打這場仗,什麼名將精兵之類的老本全都押上去了,十幾萬人拉到朝鮮,死光了再填,打到後來,國內農民不夠,竟然四處抓朝鮮人回去種田,實在是頂不住了。

朝鮮更不用說,被打得束手無策,奄奄一息,差點被人給滅了,國王都準備外出避難,苦難深重,自然印象深刻。

相比而言,日本是拼了老命,朝鮮是差點沒命,而明朝卻全然沒有玩命的架勢,派幾萬人出國,軍費糧食自己掏腰包,就把日本辦挺了,事後連戰爭賠款都沒要(估計日本也沒錢給)。

什麼叫強大?這就叫強大。

在進行這場戰爭的同時,明朝還調兵十餘萬,圍剿四川方向的楊應龍叛亂,在萬曆同志看來,這位叫楊應龍的土財主(土司),比豐臣秀吉的威脅更大。

基於以上理由,在宣傳方面,明朝也是相當落後。戰爭結束後,在日本,明明表現不咋樣的加藤清正、島津義弘都被捧上了天,所謂“虎加藤”、“鬼石曼子”一波接一波的吹,從沒消停過。

朝鮮方面,貨真價實的李舜臣自不必說,死後被封公爵,幾百年下來,能加的榮譽都加了,成爲了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

至於明朝,對相關人員的處理,大致是這樣的:

戰後,劉綎、陳璘任職都督同知(從一品),算是升了半級。當然,也不是白升的,幾個月後,這二位仁兄就被調去四川播州的窮山惡水,因爲在那裡,還有個楊應龍等着他們去收拾。

英勇獻身的鄧子龍也得到了封賞,他被追賜爲都督僉事(從二品),並得到了一個世襲職位,給兒子找了個鐵飯碗。

僅此而已。

但和李如鬆比起來,以上的幾位就算不錯了。這位仁兄智勇雙全、能征善戰,幾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局,是朝鮮戰爭中最爲傑出的軍事天才。

可這位蓋世英雄,死後不但沒人捧,還差點被口水淹死第二遍。

說到底,都是言官惹的禍。

明代是一個開明的朝代,言官可以任意發言,批評皇帝,彈劾大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民主。

可是民主過了頭,就有問題了,發展到萬曆年間,言官們已經是無所不罵,壞人要罵,好人也要罵,不幹事的要罵,幹事的也要罵,且職位越高,權力越大,罵得就越響。

而李成樑十分符合這個條件,這位兄弟鎮守邊界數十年,權大勢大,是最好的目標,外加他虧空貪污之類的事情也沒少幹,下臺之後自然不招人待見,彈章堆得和山一樣高,說什麼的都有。

李如鬆自然也未能倖免,加上他在朝鮮風光一時,功勳卓著,就成了連帶打擊對象。最噁心人的是御史丁應泰,不但攻擊他本人,連他的戰績也要罵,說平壤戰役是小勝,日軍死傷極少,碧蹄館之戰是大敗,明軍死傷極多。

這還不算,他居然檢舉朝鮮與日本串通,說李如鬆也有通倭嫌疑。

要按照他的說法和算法,明軍的士兵估計都是死後從墳裡刨出來的(一共也就四、五萬人),日軍都是拿白鴿的和平使者(死傷不多,就是要逃)。李如鬆應該算是雙面間諜,明明和日軍勾結,偏偏還把日軍趕跑了。

這人不但無恥,還很無聊,彈劾一封接着一封,鬧到最後,連不愛搭理人的萬曆也忍不住了,直接給他下了個革職令讓他滾蛋。

然而,從根本上講,封賞過少,彈劾過多的責任者並不是丁應泰,更不是萬曆,因爲按照明朝的慣例和規定,像抗倭援朝這種規模的戰役,帶幾萬人出去打一場,封賞就這麼少,彈劾就這麼多,大家都習慣了。

所以真正的原因雖然可笑,卻很真實:

對明朝而言,這實在不是個太大的事。

既然不是什麼大事,自然就沒人管,自己不管別人當然也不管,加上那些無聊的言官潑髒水,修明史的清代史官照單全收,日本和朝鮮史料又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各說各話,於是,對這場戰爭的評價,就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爭議、誤解、謎團。

然而無論大小,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樣一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一羣人爲了摧垮貪慾和邪惡,遠赴他鄉,進行過一場偉大的戰爭,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較量裡,他們中的許多人,爲此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所以我認爲,我們應該知道這一切,知道有這樣一場戰爭,有這樣一羣人,曾爲了捍衛自由與正義,英勇奮戰,毫無畏懼。

爲了那些無比的智慧,無畏的勇氣,以及無私的犧牲。

萬曆二十七年(1599)四月,徵倭總兵麻貴率軍凱旋歸來,明神宗在午門接見了他。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厭其煩的程序儀式後,明神宗下旨,當衆宣讀大明詔書,通傳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結束。

這是一封詔書,也是一個預言,因爲在這份長篇大論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第24章 建文帝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17章 死亡的陰謀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18章 袁崇煥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6章 孫傳庭第31章 殉國、疑團、殘暴、軟弱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8章 陰謀第1章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17章 奇蹟第14章 強敵第19章 冤案第31章 殉國、疑團、殘暴、軟弱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第15章 道統第10章 敵人第16章 平壤,血戰第18章 二次攤牌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4章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第19章 選擇第20章 回家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10章 等待最好的時機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15章 道統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22章 勝利第5章 東林崛起第5章 鋒芒第2章 寧遠決戰第22章 奪門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2章 奇怪的人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4章 不倫之戀第1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第4章 就從這裡起步第19章 決心第18章 袁崇煥第5章 最終的亂戰第17章 信念第19章 決心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12章 純屬偶然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12章 謎團第5章 算賬第31章 殉國、疑團、殘暴、軟弱第19章 侵略者的末日第21章 結束了第13章 第二個猛人第26章 準備行動第14章 突圍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18章 沉默的較量第14章 突圍第2章 隱藏的敵人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10章 敵人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15章 兵不厭詐第13章 禍根第4章 混戰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10章 小人物的奮鬥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5章 縱橫天下第15章 道統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15章 遠征沙漠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27章 不得不反了!第15章 遠征沙漠第20章 沒有選擇第19章 冤案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4章 就從這裡起步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23章 終點,起點第15章 兵不厭詐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