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王霸並行顯真意,海因裡希夷州騎(下)

沿途大海上,張小公爺就在思考此番事宜當如何處置。

海因裡希要融入國朝的體系,那麼必然是要立下功勳、有勳貴相助方可的。

大明而言,勳貴們的接受程度比文官高多了。

而商賈們的接受程度,又比勳貴高多了。

比如如今各家貨殖會爲了草原上的生意,不少跟那些部族頭人結親。

讓他們嫁女兒不太可能,但娶那些部族頭人的女兒倒是多有之事。

勳貴們則是早已經接受了,韃靼人成爲和自己一樣勳貴的事情。

這一點上,甚至包括了色目人。

《太祖奉天討元北伐檄文》中,當時擬定的宋文憲公便依太祖意着墨: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爲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且大明太祖不僅是如此說的,亦是如此做的。

如今大明的勳貴中,不少便是元時舊臣屬。

無論是韃靼抑或是色目,都摻雜其中。

甚至其性命攸關的親軍中,亦有韃靼、色目人充當侍衛。

他們亦未辜負大明太祖之恩,其中不少爲大明數代戰死沙場。

譬如正統年曹石之亂中不僅示警英宗,且爲保英宗力戰身亡的吳廷璋忠壯公。

這位忠壯公在北征瓦剌,與父親、叔父一併隨軍出征。

當時其父親、叔父皆爲保英宗,戰死於沙場。

而他即便被擒,亦不曾降敵。

其時瓦剌感其守護父、叔屍身而不退之忠孝,釋其歸去未有留難。

英宗對忠壯公頗爲信重,曾欲遣其出鎮隴外之地。

然忠壯公據理辭之,曰:“臣,外人,若用臣守邊,恐外裔輕中國”。

英宗感其所言有理,愈加信重。

忠壯公果然不負此番恩遇,曹石之亂中不僅臨危示警,更是力戰至身亡。

其人之忠義可銘感天地,當真偉丈夫也。

從這點上來說,大明太祖的眼光胸襟便已非後世某些叫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者可比。

而大明的這種態度,也是能容納海因裡希的關鍵。

按照大明的劃分方式,海因裡希大約會被劃分到“色目人”的行列裡。

他要進入大明體系裡的話,就必須得在沙場上立下功勳。

想要獲得勳貴承認的話,也需爲勳貴們的好處拼殺一番。

出兵南洋,就是他最好的融入方式。

南洋諸國的解決方案,參照的便是安南等三國的藍本。

當然,張小公爺沒打算搞的那麼激烈。

安南等三國那一則臥榻之側,二則作死挑釁。

不把他們給幹挺了,大明國威何在?!

南洋諸國雖是有段兒懈怠,未曾朝貢大明。

偶爾也有盜匪乘舟,跑到南粵、瓊州行劫掠之事。

但終究沒有安南等三國如此囂張,所以徹底打死是不合適的。

大明要擔當的角色,是弱者的幫扶人。

當年軍團裡的那羣老東西們,就給張小公爺教授過手段。

那廝幹嘛的他也沒說,隱隱聽烏鴉提起過。

那位,可謂是造反界專家中的專家。

“戰爭的原因是利益,但戰後如何維持住所獲得的利益纔是關鍵。”

當年那狗犢子,是這麼給小公爺說的。

殖民時代已經遠去了,而且歷史證明了這種掠奪式的統治方式並不合適。

如何從戰爭中盈利,這是張小公爺當年跟那狗犢子學到的知識。

盈利分短期、長期,短期的就是扶持一批當地人搜刮。

這批人要夠狠、夠兇、夠沒人性,只有足夠兇殘才能在短時間內搜刮到足夠多的好處。

而做長期的話,就是在要短期之後、百業凋零甚至在血流漂杵的時候入手資產。

礦產、土地、港口碼頭……等等這些,是首選的。

買下來後只需要靜待硝煙散去,這裡漸漸開始恢復。

然後扶持起一個合適的人,再加大投資讓這裡升值。

無論最後是拋出還是持有,只要產生足夠的盈利就合適。

被那位如此提醒當時的張小公爺才恍然大悟,難怪許多小國不時會爆發戰亂。

而且週期幾乎都是二三十年一次,而且爆發後雙方殺的你死我活。

將一切打成廢墟,又會坐下來談判。

他們終究是無法徹底的消滅掉自己的對手,而和平永遠只是暫時的。

一場大亂後,他們會詭異的平靜二三十年。

這二三十年間他們會發展的極快,大量的資本涌入。

當抵達一個臨界點的時候,他們又會詭異的發生戰亂……

如此周而復始,不斷循環。

“如果需要更長遠的利益,那麼就需要多贏的局面……”

當年的那位,是這麼跟張小公爺說的。

“利益需要適當的分出去一部分,同時保持適當的發展。”

如果有不夠聰明的,那就換一些聰明的。

合作者只需要維持住穩定,保持住基本盤即可。

而合作者不能只是一位,得是多位。

他們可以交替,如果出現攪局者就把最合適頂鍋的合作者丟出去。

換上更聰明的合作者,將這種合作一直持續下去。

最終形成一個多方得利,所有人默契而根深蒂固的勢力。

那位還很隨意的給張小公爺舉了幾個例子,聽得張小公爺周身不寒而慄。

當時只能心下嘆氣,弱小國家果然只是表面上看起來風光。

實際上他們的一切,幾乎都取決於大國的態度。

所以當時在船上的時候,張小公爺已經考慮好如何將這一手用在南洋諸國上了。

這個方式在安南等三國用起來時候,非常的順暢。

楊一清在給弘治皇帝的密奏中,表述了當地那些新生豪紳們的配合情況。

這些人幾乎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大明人,甚至他們要把這種概念植入到其他當地人的心中去。

“三五代後,此地疆土即便非我大明佔名,亦實與我大明疆土無異……”

跟現場的這些個貨殖會的會輔們商議完畢,揮退了他們之後。

張小公爺才讓海因裡希坐下來,對着他一字一句的道。

“海因裡希,這是我給你創造的機會!但是否能把握住,可就全看你的了!”

第二百三十四章 內閣皇帝革弊端,銳意進取不惜財第五百零二章 岸礁驚濤終得撞,掀起風雲四流散(六)第六十五章 妙安初陣,大同肥龍第五百三十六章 形勢終究強於人,韃靼留神不留形(上)第二百五十二章 悍匪大盜皆脆皮,灰飛煙滅軍陣前第五百四十三章 老舊思維李西涯,戰爭紅利玉螭虎(上)第二百九十一章 兩宮之主皆呆滯,遠在車營接聖旨第七百八十章 怒海風波難自靜,拂袖隨手蕩靖平(貳)第一百五十三章 調虎離山,暗渡陳倉第一百四十四章 癡虎抵津門,遊子終歸家第一百零三章 事前安置妥,奠基徵扶桑第六百六十七章 新軍開拔津門港,粵北老章忐忑中第二百零七章 得道多助風雷起,失道寡助雨打去第八十七章 雙峰島上演武起,足利妙安對針芒第五百八十九章 書劍邪僻一網盡,可保國泰三十年(二)第二百三十三章 新莊之內談營造,國朝上下皆豬頭第六百四十三章 細雨飄灑罡風起,裂石斷樹若刀鋒(貳拾陸)第七百七十三章 鑄敵甲盔豎君威,重舉大明雄風聚(上)第六百九十章 陰雲密佈邊疆事,一曲斷腸奏西南(貳拾)第七百一十九章 帝王親臨問行策,圍爐之畔話春秋(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扶桑戰火起,泉湯有客來第三百七十五章 一聲巨響震祖廟,廣納衆匠入新司第七百八十九章 吾家太子初長成,老懷寬慰張癡虎第四百七十七章 諸部皆開所屬科,廣納天下讀書子第二百一十四章 校場新練法,戰車造新型第八百七十五章 乘風而往歐羅巴,抵定江山數百年(下)第六百七十六章 陰雲密佈邊疆事,一曲斷腸奏西南(伍)第三百八十八章 望江樓上望江流,諸家士紳弄潮遊第三百八十四章 狂風掀浪捲雲起,怒海孤舟戰碧濤(中)第八百三十四章 垂死掙扎不惜命,狗急跳牆亦兇猛(上)第八百一十三章 海因裡希攜重寶,流芳百世老錢能(下)第六百零二章 書劍邪僻一網盡,可保國泰三十年(十六)第二百七十九章 聖旨隨車到,離營先歸京第八百五十四章 南洋晴日海風烈,明歐對峙第一輪(下)第七百二十六章 北風剛烈吹南浪,春秋千古一朝斷(中)第三百四十六章 津門炮臺終成事,演武之下附實情(下)第四百零五章 撲買行裡血脈漲,粵北皆愛玉螭虎第四百七十五章 兩所新院皆遭罪,成者公職敗者亡第二百二十二章 一衆解元滿天飛,再無一人不服氣第五百九十二章 書劍邪僻一網盡,可保國泰三十年(五)第五百八十八章 書劍邪僻一網盡,可保國泰三十年(一)第五百九十九章 書劍邪僻一網盡,可保國泰三十年(十三)第三百九十五章 粵北風雷齊涌動,十萬怒濤拍岸來(上)第七百一十九章 帝王親臨問行策,圍爐之畔話春秋(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秦地大災撲面來,御前君臣皆悽惶第四百一十章 天下熙熙爲利來,天下壤壤爲利往第六百二十七章 細雨飄灑罡風起,裂石斷樹若刀鋒(拾)第三百四十九章 頭名畢業受御刀,老臣約齋欲請辭第二百零一章 經筵論畢,萬籟俱寂第二百八十八章 賊心不死傷國本,才得步進生死局第四百七十九章 新晉武舉下馬威,粉絲太多亦難爲第七百四十一章 經筵場上風波起,大河南北水茫茫(伍)第八百二十章 擺開龍門論貨殖,攤開計利算盈餘(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新晉武舉下馬威,粉絲太多亦難爲第三百八十七章 鮮花着錦繁華至,烈火油烹釜欲穿第七百零六章 安南土豪速授首,分你田地濟黎民(上)第六百八十四章 陰雲密佈邊疆事,一曲斷腸奏西南(拾叄)第一百六十二章 時報成習慣,侍郎上門來第三百四十七章 炮臺收得朝臣志,畢業堪備新軍服第四百五十九章 摩拳擦掌啓平叛,各路頭人忙掙錢(中)第六百二十三章 細雨飄灑罡風起,裂石斷樹若刀鋒(貳)第二百九十五章 陳杰初見路大豪,刀光劍影烤羊中第二百二十八章 老孔其實很膩害,都是腐儒在誑人第一百九十八章 經筵場上,真理大道(中)第三百零四章 潑天大網撒京師,起手收束朱厚照第六百二十五章 細雨飄灑罡風起,裂石斷樹若刀鋒(柒)第六十八章 既是受君護國祿,自當爲國斬賊酋第一百三十三章 宦海御史劉子仲,面目猙獰始揚刀第八百四十章 莊前血戰猶正酣,血流漂杵映灰白(完)第四百零九章 黔路之難勝蜀道,張小公爺催人忙(下)第八百二十二章 水師悍將戚景通,戰爭野獸豺狗狼(下)第七百七十章 歸得京師福熙憾,重兵相迎傳國璽(上)第五百九十四章 書劍邪僻一網盡,可保國泰三十年(七)第八百章 大災將平人歸去,遠洋榮歸一騎士(壹)第七百一十一章 豎規立矩財糧貨,揚帆出海歸京師第八百六十五章 刀槍無雙玉螭虎,文武雙憾歐羅巴(完)第五百二十八章 九邊風雷齊滾動,辦事利索調查局(下)第六十八章 既是受君護國祿,自當爲國斬賊酋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工明確平紛亂,京師勳貴救螭虎第三百六十四章 螭虎軍部放豪言,君臣初聞戰爭財(上)第五百三十四章 散鴉戰法哀落幕,亙古不變唯有變(下)第五百九十一章 書劍邪僻一網盡,可保國泰三十年(四)第二百四十七章 滿朝文武傻眼下,走位轟搔玉螭虎第六十七章 跟我出去罷,你怎能不死第一百八十二章 盡數去實習,太子需重寫第五百二十四章 岸礁驚濤終得撞,掀起風雲四流散(二十八)第一百九十五章 皓首窮經東山公,三大學士亦覺難第一百六十五章 京師風雲起,夷州淘金忙第八百二十章 擺開龍門論貨殖,攤開計利算盈餘(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春闈之困終有解,只需有人去扛雷第五百八十章 蓄積暗涌向澎湃,獵網微張待君來(三)第四百八十章 雜事交予足利鶴,正事交予太子爺第三百九十章 棚內肥龍戶必裂,山魈水鬼拜求活第四十二章 洪桐縣裡,皆是老鬼第二百零四章 憂心忡忡朝堂衆,癡虎御前再罵人第五百五十一章 居庸關前仰天嘯,近鄉情怯叢念生第二百九十二章 潭拓寺內開壇拓,豪商陳杰談利忙第三百七十一章 靜動風雷自相隨,粵北大局終將變(下)第四百九十七章 岸礁驚濤終得撞,掀起風雲四流散(一)第九十三章 老少狐狸齊開會,驢嘴跟前拴蘿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