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鏖戰會西堡(中)

鐵蹄奔騰、戰馬飛馳,四千西涼騎兵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風馳電掣般疾駛,党項人已經由一千騎兵及流沙河的近千名駐軍押送去了武威。

主力則在烽火的召喚下,日夜趕赴會西堡,張煥眉頭緊鎖,烏鞘嶺上再次燃起的烽火使他憂心忡忡,也就是說吐蕃人出動了三萬以上的軍隊來對付自己,但他擔心的並不僅僅是會西堡,而是吐蕃人的戰略。

他們的目標究竟是會西堡還是武威郡,雖然是武威郡的可能性不大,但他還是覺得不妥,如果敵軍進攻會西堡是調虎離山之計,當武威郡的大隊援軍過來後,那誰來抵擋從張掖殺來的吐蕃人?

張煥停住戰馬,取出調兵銀牌遞給一名親兵道:“你立刻去武威郡,若賀婁無忌已領兵來援,你傳我的命令,令他轉向天寶縣,多派斥候查探張掖郡的情況。”

親兵去了,張煥又手書一信交給行軍司馬羅廣正道:“辛苦羅司馬一趟,你火速去開陽郡,把這封信交給韋諤,告訴他河湟空虛,正是進兵之時。”

羅廣正得令剛要走,張煥又叫住了他,“如果韋諤不願出兵,那你再告訴他,只要他肯在五天之內擺出渡黃河的架勢,我便以一萬兩黃金和兩千匹戰馬謝他,絕不食言。”

“請都督放心!若他不肯,他會被國人的唾沫星淹死。”羅廣正一拱手,率領幾名騎兵向東馳去。

騎兵羣繼續馳援,在離會西堡約三十里時,天便漸漸地黑了下來,一隊隊斥候先行一步打探消息,而大隊騎兵則放慢了速度,休息戰馬,並和從黃河邊各烽火臺趕來的一千守軍會合。

會西堡的第一天鏖戰已經結束,河湟聯軍在三裡之外紮下了大營。密麻麻的火點彷彿天上星辰,而另一支萬人隊由副將尚婆贊率領,則沿着黃河北上,他們穿過大片密林繞到會西堡的正面紮營,雖然會西堡以東溝壑縱橫,林木茂盛,大型攻城器無法通過,但十幾架攻城雲梯和三架撞城還是被拆散了帶過來,他們也紮下大營。正連夜組裝攻城武器。

城牆之上也正在緊張地清理戰場、準備物資,一隊隊男女民夫在縣令的率領下,搬運守城武器、擡走傷員。並將已經倒塌的點火塔清理乾淨。

許多木匠在整修石和牀弩,被士兵們稱作戰地火蓮的林平平則帶着幾百人藉助軟梯攀牆而下,他們腰上綁着繩索在敵人的屍體堆中收集箭矢,很快。一筐一筐地箭矢被拉上城堡。

李橫秋則站在眺望塔上向沉沉的黑幕中向北遠眺,他知道張煥正在流沙河一帶,應該已經看到自己的烽火趕來。白天的戰役中,河湟聯軍死傷五千餘人,而西涼軍也損失五百人,使本來就兵力不足的守城軍更加捉肘見襟,明天還要兩線防禦,

李橫秋嘆了口氣,他已經意識到自己白天的許多失策之處,敵人明顯是試探性進攻。可自己卻不計耗費地拼命射擊,近一萬塊巨石已經用掉一半,牀弩箭則幾乎射光,還有箭矢也射掉六成,關鍵是石。搜書網已經損壞一半,不知木匠一夜能修好幾架。

不過最令他感到慶幸是烽火臺點燃了,使會西堡有了希望,多虧了那個紅衣女子,也不知道她是什麼人?她剛下來。點火塔便被巨石擊毀。否則讓人上山去通知點火,烽火至少要晚半天才能點燃。或許就是這半天,會西堡便會淪陷。

正想着,羅縣令帶了幾個隨從從黑暗中匆匆走來,“將軍,你找我嗎?”

“羅縣令,我想與你商量一事。”李橫秋慢慢走到他旁邊,拉他坐了下來,“守城士兵不足想必你也看到了,我想在軍戶中徵集二千民團補充守城之軍,城內年輕的婦人我也想動員起來協助守城,此事還須羅縣令大力協助。”

羅縣令苦笑了一下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件事我會全力配合將軍,只是民團訓練不如正規軍,希望將軍不要讓他們獨擋一面“這個我明白,我會把他們編排在士兵之中,但時間緊迫,還請羅縣令即刻去辦理此事。”

羅縣令剛站起來,忽然見一名士兵飛奔而來,急聲稟報道:“將軍,北城外敵營出現異動!”

李橫秋一驚,難道敵軍想夜戰不成?

北城之外已經不是異動那麼簡單,隱隱的喊殺聲震天,在漆黑的夜中只見吐蕃北大營四處火起,火光中人影,刀光槊影在火光地閃動。

城牆之上擠滿了從睡夢中驚醒的士兵,他們驚訝地望着紛亂的吐蕃大營,忽然有人大喊一聲,一定是都督來了!”

城牆頓時歡呼聲大作,就連羅縣令與李橫秋也忍不住跟着歡呼起來,雖然張煥帶地人不會太多,但他的到來對穩定軍心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激動中的李橫秋連聲下達命令,“快把堵大門地巨石搬開。”

羅縣令卻急止住了他,“將軍且慢,防止是吐蕃人使計。”

李橫秋搖搖頭笑道:“羅縣令有所不知,都督就在流沙河一帶,從時間上算,他應該就是這時候過來,敵軍大亂,這必然是都督偷襲敵營得手。”

他一揮手笑道:“移開巨石,迎接都督進城!”

“住手!”羅縣令大喊一聲,他上前一步向李橫秋深深行了一禮,苦勸他道:“都督把會西堡交給將軍,就是相信將軍能謹慎從事,雖然敵軍大亂,但我們並沒有親見都督上前,將軍何不稍待片刻,等都督到了城下,再開門也不遲。”

李橫秋將信將疑地看了他一眼,會西堡的城門只有一座,事先已經用千塊大石堵死。無論搬開還是重壘都要花上一兩個時辰,雖然他希望能早一點做好迎入張煥的準備,但最後他還是聽從了羅縣令的建議,

約一個時辰後,吐蕃殘軍開始向東面撤離,隨即一支約三千人的輕騎兵上前叫門,他們拿着火把,昏暗的夜色中只隱隱看見大唐的龍旗,以及大唐騎兵的盔甲。

“李將軍。我們是會郡駐軍,韋大帥命我們來支援會西堡。”隨即一封信射入城,裡面確實是韋諤的派兵令。蓋着鮮紅地隴右節度使大印。

不是都督,而是會郡地援軍,李橫秋有些猶豫了,他把信遞給羅縣令。羅縣令仔細地看了一遍,他低頭沉思片刻,道:“將軍,我以爲韋諤若真想救河西,他不應該派三千人來會西堡,而是派五萬人從金城郡渡河,直接取河湟,現在這樣冒然而來,無濟於事不說,還事先打草驚蛇。”

“那依你的意思。他們是在詐城?”

羅縣令緩緩地點了點頭,“若真是援軍到來,南面怎麼會沒有動靜?”

距城門五百步外,馬重英一臉奸詐的冷笑,既然求援的烽火已經點燃。那他就將計就計,扮做援軍來賺開城門,他挑了幾百名漢人士兵充作唐軍叫門,而他自己卻親率領二千精銳,準備隨時突擊。

馬重英一向以出奇兵見長。他白天見會西堡守將遲遲不點烽火。最後雖然是點了,但也是極爲兇險。他由此推斷此唐軍主將難斷大事,便決定施計謀取會西堡。

雖然城上傳話,請他們稍候,但等了半個時辰,有士兵來報,城內並沒有聽到什麼動靜,更沒有搬運巨石的聲音,馬重英不由眉頭一皺,他隱隱感覺到自己已經計敗,忽然,城頭髮出一陣陣破空之聲,隨即頭頂上傳來異響。

“是石!”馬重英大喊一聲,他掉轉馬頭便向西逃,數十塊巨石如冰雹般砸下,騎兵隊裡一片人仰馬翻,戰馬驚嘶、哀嚎聲大作,騎兵們紛紛掉頭逃命。

就在這時,佯逃到東面三裡外地士兵忽然發生了騷亂,一支埋伏已久的鐵騎忽然殺進敵羣,這纔是張煥真正的援軍到了,張煥早在敵軍使計之初便已經到來,但他並沒有急着進攻,而是埋伏在外等待最佳時機,當城上識破敵軍之計還以顏色之時,機會來了,南面之軍以爲是施計而不會來支援,馬重英地騎兵卻是一片混亂,自顧不暇。

四千河西精騎如下山猛虎般衝亂了河湟聯軍陣腳,他們士氣高昂、裝備精良,在以步兵爲首的河湟聯軍中肆意殺戮,人頭滾滾落地、哭喊聲震天,雖然河湟聯軍擁有大型攻城器,但吐蕃人鐵器等戰略資源缺乏,使這些附庸軍地個人裝備普遍不如吐蕃軍,他們沒有盔甲,只穿着粗布軍服,雖然白天他們士氣高昂,但那是人數佔優地自信。

在黑暗中,人高馬大的唐軍士兵個個象一座山一樣,他們有最堅固地甲,有最鋒利的刀,有最高大地戰馬,更有高昂的士氣和嫺熟的拼殺技巧,四千大唐騎兵所向披靡,殺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河湟聯軍的陣腳在頃刻之間崩潰,他們已經組織不起抵抗,也不知道有多少援軍殺來,膽已寒、心已裂,沒命地沿着黃河灘塗向南逃去。

馬重英見敵人援軍已到,而自己軍隊士氣低迷,他也無心戀戰,便率領殘軍向南撤回了大營。

一直到三更,會西堡堵門大石才終於搬移,沉重的大鐵門吱吱嘎嘎拉開了,數百名手執火把的士兵出門迎接張煥進城。

大門處被火光照得如白晝一般,數千騎兵列隊進入了會西堡,李橫秋快步上前,跪下向張煥請罪,“屬下判敵不明,險些失守會西堡,特向都督領罪。”

張煥下馬扶起了他笑道:“你及時點燃的求救烽火,也沒有丟失會西堡,何罪之有?”

李橫秋嘆了口氣,“屬下沒有意識到今天敵軍只是試探性進攻,物資損耗巨大,一百二十架石被砸毀或過度使用已損失近半,石塊、飛弩、箭矢都已消耗過半。”

“李將軍不必擔心,我們已回收了十幾萬支箭,可以抵擋一陣了。”已經換了一身軍裝的林平平卻不知從哪裡鑽了出來,她笑吟吟地看着張煥。

在閃爍的火光中,張煥卻沒有認出她,只以爲她是一個眉目清秀的小兵,便點點頭,重重地拍了拍李橫秋地肩膀笑道:“別唉聲嘆氣,你是主將,你若沒有了信心,讓手下的士兵們怎麼有勇氣守城?這位弟兄說得不錯,箭射不遠,可以趁夜收回一部分,我的士兵們帶的都是雙箭壺,也有二十幾萬箭,至於石塊那更不用擔心,我們會西堡就是用石塊砌成,把民房拆了就是。”

張煥的一席話讓李橫秋心中又是慚愧,又是溫暖,他急忙指着林平平道:“都督,今天點烽火多虧了這位奇女子,她還射死了四十餘敵軍,立了下大功?請都督封賞。”

“女子?”張煥微微一怔,他又仔細地看了看林平平,忽然認出了她,驚訝道:“你是平平!你怎麼在這裡?”

林平平嘻嘻一笑,“我以爲你把我忘了呢?還好!還好!還算記得,我娘、三叔、大哥和嫂子都在會西堡,是爹爹讓我們來地。”

旁邊的李橫秋見他們居然認識,而且似乎還很熟,他不由詫異地問道:“都督,你們認識?”

張煥沒想到能在會西堡遇見師孃和平平,他心中十分歡喜,見李橫秋疑問,便笑道:“她便是林軍醫的女兒,是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妹子。”

李橫秋恍然,林德隆不就是張煥的師傅嗎?她竟是林德隆地女兒,他心中一陣後怕,自己早上險些把她殺了,他有些忐忑地向林平平望去,但願她不要告狀,平平卻彷彿知道他地心思,調皮地向他眨眨眼,李橫秋心中一塊石頭才略略放下,他急忙向張煥拱手施禮,“既然都督來了,屬下自當向都督移交指揮權。”

張煥點了點頭,微微笑道:“我剛纔已經從戰俘口中得知,敵軍主將竟是馬重英,你當然不是他的對手,就讓我來領教一番這位吐蕃名將地手段。”

第44章 過新年第104章 爭奪家主(六)第136章 鏖戰會郡第44章 過新年第384章 困獸猶鬥(下)第40章 視察工坊第245章 出其不意第60章 殘月如血第22章 碎葉風雲(三)第29章 碎葉風雲(十)第52章 回紇內訌.第211章 終南異士第195章 飛奴客第280章 以牙還牙第378章 江淮風雲(五)第120章 爾虞我詐(一)第352章 兵分兩路第232章 厲兵秣馬(五)第41章 故人信第3章 揮琵琶(中)第218章 河湟明月第46章 大唐帝第47章 封鎖與反封鎖第170章 清理官場第258章 鳳翔之變(下)第38章 回紇驚變(上)第12章 抓把柄(上)第390章 刺案疑雲第200章 席捲隴右第153 章 重返長安第20章 碎葉風雲(一)第310章 回紇劇變第214章 枝節橫生第180章 磨刀(下)第363章 絕代佳人第208章 格局之變(五)第139章 天寶縣城第416章 筆筒案第10章 查舊帳(上)第183章 鏖戰會西堡(下)第85章 遇故人第4章 揮琵琶(下)第180章 磨刀(下)第31章 碎葉風雲(十二)第293章 巴陵遇刺第317章 安西戰略(七)第343章 中原亂起第369章 重鎮興商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294章 風起星星峽第34章 碎葉風雲(十五)第355章 餘震未消第248章 緊鑼密鼓第254章 連環效應第363章 絕代佳人第105章 爭奪家主(七)第201章 隴右收官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390章 刺案疑雲第95章 崔小芙第376章 江淮風雲(三)第266章 第三者是誰?第85章 遇故人第38章 回紇驚變(上)第327章 安西戰略(十七)第44章 斬草除根第373章 步步連環(下)第316章 安西戰略(六)第330章 安西戰略(二十)第43章 意外發現.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100章 爭奪家主(二)第15章 不速客第394章 泄密事件(上)第29章 碎葉風雲(十)第383章 困獸猶鬥(中)第62章 別佳人(上)第386章 最後的較量(中)第77章 狹路逢第295章 回紇西至第54章 裴瑩的憂慮第225章 絕地反擊(上)第51章 巴格達之變.第221章 吐蕃名將第112章 圖窮匕現第112章 圖窮匕現第19章 舞財權(上)第14章 佔領阿圖木鎮第400章 朝廷內外(上)第347章 渤海求助(下)第312章 安西戰略(二)第229章 厲兵秣馬(二)第178章 烏鞘嶺的烽火第86章 置新宅第108章 真正的較量(中)第414章 筆筒案(二)第66 章 君入甕第41章 公主歸來第177章 回紇與黨項第20章 舞財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