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裕州人

高一功回答道:“這位豪傑名叫李好,是裕州方城縣拐河人。他原本在南陽做官兵,因爲幫着弟兄討要欠餉,而被上官嫉恨,不得已逃入山中結寨自保。”

“李好既然是裕州人,怎麼會從南陽府的南面,跑到南陽府北面的熊耳山中呢?”李來亨有些疑惑,畢竟方城縣拐河在南陽府南面,屬於伏牛山的南麓,距離熊耳山還有一定距離。這個李好入山自保,爲什麼不直接進伏牛山,而要遠去熊耳山呢?

“李好自己是裕州人,但他婆姨的孃家則在熊耳山。”高一功解釋說,“這回於大忠滅絕三寨,其中一家山寨就是李好妻子的孃家。於大忠爲人這般狠辣、橫行霸道,李好一方面是想要爲妻子的孃家報仇,另一方面也是他覺得,於大忠既然敢滅掉他婆姨的孃家,就是根本不顧忌和在乎他的實力,因此絕不能坐以待斃,需要主動尋求外力的幫助,來對付屏風寨。”

“原來如此。”李來亨點點頭,“原來有這樣的一層關係在裡面,才使得李好願意主動和咱們這幫陝西人合作。”

白旺也在一旁給李來亨做解釋,他介紹李好說:“李好在南陽頗有名氣,是一位成名已久的豪傑。他在拐河老家時,就常常爲人打抱不平、行俠仗義,積累下了很高的聲望。有一回官府在拐河徵發民夫,卻不肯發給口糧,李好便親自到南陽府城卻給大夥討要口糧,捱了許多板子,才靠着幾位熟識的軍官,幫忙要回口糧。”

“後來拐河的官兵欠了大半年的餉銀,大家便又想起了李好,都求他去索要餉銀,結果這次卻沒有上回的好運氣。他被上峰嫉恨,丟掉軍職以後,本想獨身逃往熊耳山,卻沒想到裕州竟有千人願意舉家跟隨,拐河的官軍裡也有好幾十人願意跟着他進熊耳山。”

“好一位中州豪傑,真有古時士人的風骨和氣魄!”李來亨還沒見到這位來自裕州的熊耳山寨主,但卻已經對李好的爲人與行事風格,升起了許多敬仰和佩服之情。

李來亨也站起身來,他向高一功和白旺兩人拱手請求道:“那就拜託高大哥和老白,爲我引見一下這位李寨主了。若有李寨主這樣中州本地的豪傑相助,相信咱們闖軍在山中的發展,必將如魚得水,有一日千里之勢。”

高一功回道:“李好還要看管他家山寨,免得受到於大忠的襲擊而猝不及防。這回便沒有隨我到伏牛山來,如果來亨你定下了主意,要聯手李好,打掉屏風寨,那就還要請來亨你親自出馬一趟,跟我們一起去熊耳山走一走、逛一逛。”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小虎隊在伏牛山中潛伏爪牙忍受也有很長時間了,我看也的確是時候,叫小虎隊的戰士們出門見見世面,看看這中州大地,都有什麼樣的強人啦!”

李來亨手頭擁有三百戰兵、六七百輔兵以後,說話底氣自然充足很多。在高一功和白旺的面前,這時候大手一揮,簡直已經學出了幾分領袖氣度。

白旺看李來亨信心十足的樣子,也笑着說:“一功從熊耳山、我從欒川鎮,我們這一路過來,早聽說了你‘李公子’不少的傳聞。果不其然,來亨你確實是名副其實,在南召縣這一片,已經完全打開了局面啊。”

“嗯?什麼李公子?”李來亨臉上疑惑,雖然“李公子”的傳說已經傳遍了南陽,甚至連河南其他州府都有影響,但他自己倒完全不清楚這回事兒。

李來亨聽到白旺說的“李公子”,還以爲他講的是那傳說中的人物李巖。李來亨記得後世不少歷史學家,早已考證確認出李巖只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小說人物,但他也並不確定,或許歷史學家的考證也並非定論,因此好奇問道:“這李公子又是什麼名堂?”

白旺愣了一下,他看了看高一功,見高一功也愣着,兩人相視大笑一會兒,才緩緩解釋說:“你搞出這樣大的名聲和動靜來,自己竟然一點不知!也實在是心大呀。”

“現在南陽府,乃至於河南省全境,到處都在傳說你這位李公子‘起仁義之師,禁殺禁淫’,而且還給貧人發銀賑災,收饑民入山耕種的故事!大家都說李公子是一位不世出的英雄和好人,南陽府地界也是受了李公子的恩惠,才能保得一方的太平光景。”

“竟有這等事!我真真是完全不知啊。”李來亨頓時覺得哭笑不得,原來這李公子不是那位虛無縹緲的李巖,而竟然是落到了自己的頭頂上。

他細細想來,自己在南召縣附近雖然的確嚴格管束小虎隊和周邊山寨的紀律,也確實收容許多饑民入山耕種。但所作所爲,絕對沒有達到傳聞故事裡李公子的地步——而且他李來亨自始至終只在南召縣附近一帶活動,名聲怎麼會傳到南陽府的全境,乃至於河南省的全境呢?

這個“李公子”的傳說,或許還有一定程度上是因爲李自成在整個豫西南的積極活躍。河南人並不熟悉李自成這位闖將,本地的市民和士人們也不相信一位陝北的邊民驛卒會有這樣的手腕和氣度。這時候李來亨這位外表看起來很像是讀過書、有功名的世家子人物,突然出現在河南人的視野裡,人們便在李自成事蹟、李來亨事蹟的基礎上,又糅合了自己的想象,終於形成了風靡中州的“李公子”故事。

李來亨心想,是否原本歷史上“李公子李巖”的傳說,就是因爲這樣的原因而產生的呢?只是原本歷史上的李公子李巖,可能是借用了李自成在某段時期的化名李炎①,而現在的李公子傳說則更多建立在了李來亨的形象之上。

他聽白旺講了河南人流傳的李公子故事,聽得他們甚至開始傳言自己是什麼鳥兵部尚書李精白的兒子,實在苦笑不止。《讓子彈飛》里人們不相信麻匪叫張牧之,硬給他編了一個張麻子的名號,而在河南,人們反將他李來亨編排成了尚書的兒子。兩件事表象不同,內裡卻是一個本質。

大概人們確實不願意相信一個流寇就是李公子吧!

“哈哈哈,既然河南人將我吹成什麼李公子,那我也必須要幹出些大事,好叫人們知道李公子絕不是浪得虛名。”

李來亨自嘲大笑後,便帶着高一功、白旺以及張皮綆等親隨,前往半山腰的小虎寨去。他準備帶上郝搖旗等精兵強將,隨高、白二人前往熊耳山,至於伏牛山和小虎寨,則留少量的兵馬,交高夫人和慶叔留守佈置。

==========================================

①明史學家顧誠在《李巖質疑》一文中,早已考證出李巖只是子虛烏有的小說人物,但限於當時顧誠先生接觸到的材料尚不充分,老先生並未確認“李巖”一名的來源與這個名字同李自成的關係。但從近人新發現的材料來看,顧炎武《明季實錄》收錄的《酉陽雜記》記有“闖賊的名自成,一名炎,米脂人”;左光先的《擒獲假旨募兵奸細疏》中則說“李公子”在崇禎十六年時是張獻忠的上級;《蜀難敘略》中則記載張獻忠初入四川時,還奉永昌年號。

綜合以上史料便可看出,“李巖”來源於李自成的別名“李炎”,另外還有一些記載說李自成曾改名爲“李兗”、“李延”。李自成受到軍師宋獻策的影響,爲了符合讖緯而改名,曾用過同“李巖”發音近似的名字,這就是李巖傳說的最初源頭。

==========================================

《知乎:順世祖李來亨到底是不是逆案尚書李精白的兒子?》

中學語文課本和電視劇《永昌王朝》裡都說李來亨是名列閹黨逆案的尚書李精白的兒子,但是我翻了一下《順實錄》和《順史稿》卻都宣稱順世祖李來亨是順太宗李錦(即李過)的嫡長子,哪個是真的啊?網上又有人說李來亨其實是陝北地主團練頭目出身,我到底該信誰啊?

王進才

陝西西涼府固原衛羣門所人

宇文君等147人贊同了該回答

瀉藥。

先說結論:歷史上的順世祖李來亨是陝北米脂縣富裕農民的兒子,崇禎九年時曾參加團練對抗順太祖李自成領導的民軍,但此後反而遭到官紳地主迫害而毀家滅門,自身也被秦軍強徵爲民夫,最終崇禎十二年參加了順軍。

順世祖李來亨的出身,在順朝是被長期掩蓋的。如果我們看順朝出的官書,那麼這個問題似乎就根本不成爲一個問題。正如題主所說,《順史稿》開宗名義就說:“世祖承天明道弘運聖文英武睿哲功德寬儉恭裕孝景皇帝,諱來亨,太宗長子也。”假使我們相信這個說法,那麼李來亨就是順太宗李錦的兒子了。

但是,這個說法,從順中期開始,就不斷受到質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假如李來亨真的是李錦的兒子,那麼根據順朝官史系統所編纂的二人年齡,李錦就必須在十二歲就生有長子李來亨。儘管這對於一個陝北農民來說也不是不可能,但考慮到順太祖李自成娶妻都比這要遲得多,很難相信早年喪父而“養於太祖(李自成)家”的李錦能在這麼年輕就有了自己的兒子。其次,既然父親是太宗李錦,那麼母親是什麼人呢?顯然,不可能是被後來世祖李來亨奉爲母的太后;而且,當時貧困的太宗即便有妻也不可能有妾,如此說來世祖李來亨的母親應該是李錦的髮妻纔對,可是在順朝的任何一部官方史書竟然都找不到太宗的這個髮妻。當然有的順粉開腦洞,從一些順末纔出現的N手野史裡抄出什麼“樂家女韓氏……通於衙役蓋某,事泄,遂見殺”(飲冰室主人,《龍興野史》)的閻婆惜段子來“證明”李錦可能有這麼一位不想提起的“髮妻”;可是按照這種綠油油的敘事,李錦怎麼可能還會在後來如此信任乃至於傳位給李來亨這麼一個便宜兒子呢?我們在反映明末順初大順開國的各種官私史料中,都無法找到李來亨二十歲以前的記載。有關於李來亨的記載,全部都是崇禎十二年從竹溪縣開始的,即“世祖以銳卒數人,詐以民夫入城,夜暴起,焚城門。太宗遂破竹溪,斬知縣李效孔”。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了,出場時已經二十歲(甚至以上)的李來亨此前在做什麼呢?我們知道太宗李錦在太祖李自成起兵之初就已經追隨他,崇禎五年更是在山西遼州大戰明總兵侯世祿;反觀李來亨,他最遲在崇禎十年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而當時李自成也正是擁兵十萬、斬總兵圍省會(成都)的民軍大元帥,按理說他應該有所作爲,可是在這一時期卻沒有關於他活動的絲毫記載,直到崇禎十二年順軍已經被洪承疇、孫傳庭打得只剩千餘人時纔出現值得記載之事。如此不合情理的現象,不能不令人懷疑,世祖李來亨其實根本就不是太宗李錦的兒子,而是直到崇禎十二年才加入順軍或在本年才被李錦收養子的順軍青年將領。

實質上順朝早期就已經有許多野史留下了這樣的記載。比如談遷《國槯》一本寫道“世祖,軍中號乳虎,又號李公子,不知何許人也,多謀善戰,太宗遂愛而養爲己子”。明遺民王夫之《永曆實錄》寫道“世祖,諱來亨,本秦軍民夫,飢餓垂死,爲太宗所得,遂養爲己子,大軍(別本作“響馬”)中號乳虎也”。連大肆吹捧李來亨的世祖朝御用文人毛奇齡也在其私家著作《後鑑錄》中說漏嘴“時世祖爲秦軍艾都司麾下民夫,凍餒將死,爲太宗所得,遂從龍破竹溪。太祖奇世祖雄偉,乃囑太宗養爲子,遂號乳虎。”如此等等。地方誌中此類材料更多。可見,順朝初期民間有識之士就已經知道世祖是太宗的養子,這在順朝中期以後更是幾乎成爲官史以外所有人默認的定論。

但是,如果世祖李來亨是太宗李錦的養子,那麼李來亨到底是誰的兒子呢?他在加入順軍之前又是怎樣的人物呢?順朝中期的人們找不到可信的答案。直到順末,域外文獻大量傳回國內,纔出現了新的說法。所謂“李來亨是逆案尚書李精白之子”的說法,也正是從此而來。

順朝末年,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空前的轉折時期,學術上也同樣經歷了轉折。1896年,貞鬆老人羅式如流亡瀛洲期間,訪得在中原失傳已久的明末小說《剿闖小史》一書。《剿闖小史》的作者自稱是“懶道人”,應是明末順初來往於北京和江南地區的一個文人。該書的成書時間大概是永昌元年,基本的立場是擁護南明政權,而斥順爲“賊”、清爲“滷”。在該書中,出現了一個叫“李公子李巖”的人物。據說,他是河南杞縣人,父親是進士,他本人和弟弟“李牟”都是明朝的秀才。崇禎十二、十三年間,河南發生大旱,“李巖”勸說縣令開倉濟民,卻反被關進監獄。有一位綽號“紅娘子”的民軍女領袖打抱不平,率領饑民打破監獄,救出“李巖”,佔領縣城,之後雙雙投靠了李自成率領的民軍主力。“李巖”從此成爲李自成重要的謀士,多次爲李自成出謀劃策,先後受封果毅將軍、制將軍等,最後隨同李自成打進北京。由於順初的一些野史筆記如《國槯》記載世祖李來亨也有“李公子”這個綽號,所以羅式如頗爲興奮,認爲自己找到了順世祖真正的生世。之後,他在這一基礎上繼續訪書和研究,又從域外得到了明末清初江南文人計六奇的《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大約創作於順世祖在位的初期,採用了野史筆記而非小說的體例,並博擇各種野史,比《剿闖小史》看起來更加可信。在該書中,計六奇改寫了《剿闖小史》有關“李巖”的情節,宣稱“李公子”就是“今上”、“紅娘子”則改爲“刀馬旦”並註明“即羅顏清也”、“李巖”的父親“某進士”被落實爲“(閹黨)逆案中尚書李精白”,如此等等。經過計六奇的加工,順世祖李來亨就成了名列逆案的天啓朝兵部尚書李精白之子,參加順軍的經過成了在河南杞縣起義後歸附李自成並被倚爲心腹,成爲順朝皇位繼承人的原因則化用了《後鑑錄》中所謂的“太祖李自成指名太宗李錦收養”說。儘管計六奇這樣做的本意可能是爲了吹捧李來亨,可是由於他的說法違背了順朝官方把李來亨說成李過嫡長子的意圖,最終該書的傳播還是受到順朝官方的限制。

1900年,羅式如根據上述諸書,在江戶寫作了《順世祖生世考》,提出“順世祖實乃逆案尚書李精白之子”的說法。此後,20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孟森、呂誠之、範芸臺、吳伯辰大都沿用羅式如的說法,使得此說在20世紀中葉竟然成了學界主流的觀點。1944年,郭鼎堂寫了後來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史觀,提出了“農民起義因何變質爲新的封建王朝”的問題,並根據上述的“李來亨系尚書之子”說把順世祖李來亨認定爲官紳加入農民起義的代表人物,進而展開了一系列關於農民運動侷限性的論述。由於郭鼎堂此文的巨大影響力,“李來亨即逆案尚書李精白之子”的說法在日後遂成爲大衆認知。1970年代,一句“警惕睡在我們身邊的新李來亨”更是在神州大地家喻戶曉。

然而,羅式如的說法在學界從未得到過一致贊同,原因是其中可疑的地方很多,比如:李精白並不是杞縣人,杞縣地方誌並未記載該縣在崇禎十三年被攻陷過,包括奏疏、公文在內的諸多一手史料都可以確認李來亨在崇禎十二年已經是順軍的中級軍官並參加了順軍在湖北西部的作戰,同樣諸多一手史料可以證明“刀馬旦”羅顏清系羅汝才的妹妹,而且一直追隨羅汝才的曹營行動,如此等等。

我國著名的順史權威顧誠先生從1950年代起就很關注這一問題。他發現,所謂“李公子李巖”最初指的根本不是順世祖李來亨,而是太祖李自成。明末順初人顧炎武的《明季實錄》曾說“太祖,諱自成,一諱炎,米脂人也”。明末官僚彭時亨的《中興禦寇策》、劉尚友的《崇禎小記》等書,也都曾稱李自成爲“李公子”。這就說明《剿闖小史》中“李巖”的故事很可能是來自明末江南文人對李自成的想象。1978年以後,顧誠先後發表了《<順世祖生世考>質疑》等多篇文章,從各個方面說明了李來亨決非逆案尚書李精白的兒子。

那麼順世祖李來亨到底是誰的兒子呢?1979年,顧誠先生根據新史料寫成的《再談順世祖李來亨的生世問題》一文中指出,根據崇禎十二年率部同順軍交戰的明廷督師楊嗣昌、巡撫方孔炤等人的奏報,李來亨在當時被寫作“五隊乳虎李重二”,即李來亨的原名應該是“李重二”。而根據米脂當地的地方誌記載,崇禎九年李自成率民軍主力返陝北破延綏、攻榆林而被官軍副將賀人龍伏兵擊敗時,曾有“義民李重二等團結御賊”即幫助官軍搜捕被打散的起義軍;可是這支團練的首領人物後來卻被都司艾國彬“以計破家,奪其兵”,最終導致該部在軍嶺川“一軍皆變,殺艾都司,從大軍(指順軍)”。這兩個李重二是否同一人呢?原書沒有給出回答,但是提到了這支團練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是後來成爲順世祖重要助手的“商侯李長慶”。即便是順朝官方的著作中也不諱言李長慶和順世祖李來亨之間的特殊關係,在《順史稿》中更有李來亨對李長慶“叔事之”的說法。由此可見,李來亨早年是米脂縣地方團練的首領,在崇禎九年還曾率部跟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作戰。誰知造化弄人,後來李來亨竟然成了順軍的重要將領、最後更繼承了大順朝,他因此避諱自己早年的經歷也就不足爲奇了。經過實地考察,顧誠先生最終得出結論:李來亨原名李重二,是米脂縣富裕農民的兒子,萬曆末期出生,在家鄉曾主持水渠的修建工作;明末農民戰爭爆發後,他最初站在官軍一方,在崇禎九年組織團練對抗李自成領導的民軍,但是後來卻反而遭到官紳地主迫害而毀家滅門,自身也被秦軍強徵爲民夫,最終崇禎十二年參加了順軍。

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五十九章 井陘道上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五章 公審殺人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八十二章 狗韃子不過如此第十八章 建號封爵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五章 公審殺人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軍營第一百四十三章 我們幹吧!第一百四十章 蒼髯老賊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二十章 郝標騎兵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一百零九章 顧君恩在此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想被李來亨斬殺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四十七章 流賊投降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四十六章 李來亨的秘策(三)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一百四十九章 瘋狂辱多爾袞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七十九章 撲夷陵(五)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七章 順兵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