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

小袁營在河南鎮副將陳德的接應下,雖然因爲闖軍的追擊而險象環生,一萬多人的部隊,已經有超過三千人的將士選擇了接受闖軍的改編。

但袁時中的主力部隊,還是順利跟着陳德撤去了歸德——但這是明軍不戰而放棄亳州爲代價的。

亳州是中原的一座名城,它曾是元末時紅巾軍的龍興之地,也是韓林兒、劉福通的龍鳳大宋政權首都所在地。

這座城市對於漢族人民抵抗異族的殘暴統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即便是此時正在日益喪失統治合法性的大明政權,它的建國者朱元璋,也曾經長期周遊、生活在亳州的附近,最終以淮西的力量,顛覆了蒙元的統治。

闖軍的先鋒部隊分成了三列縱隊,徐徐入城,走在最前面的是在渦河之戰中當機立斷咬住了小袁營尾巴的郝搖旗、張皮綆兩人。

李來亨則還沒有進城,他在亳州北面,馬尚河和渦河交界處的渡口那裡,暫時紮了一個大營,作爲指揮全軍的臨時司令部。

他只命令郝搖旗和張皮綆帶着一部分闖軍部隊入城,執行中原闖軍還在作爲一項基本制度的拷掠政策,並沒收城內土豪劣紳的浮財,一部分着人送去開封,一部分留作軍需之用。 Www ▪ттkan ▪¢ ○

當然除了闖軍標誌性的拷掠政策以外,在湖廣闖軍中早就成爲一種流行做法的公審大會,不需要李來亨提醒,郝搖旗和張皮綆也會辦理起來。

這樣一番動作下來,亳州城中的累世清白官紳們,自然難免流下無數的血淚。或許他們的後人,也會用一種特別哀痛的筆觸,在族譜、在方誌、在歷史的回憶錄中,寫下對闖軍殘暴手段的控訴。

至於他們是如何用利滾利的種苗高利貸,讓一般辛苦勞作的自耕農破產賣地;至於他們是如何在旱澇天災的時候,大發國難財,把亳州的田地全部收入自己的名下……

這一切又怎麼會落在那些傷痕似的哀愁筆觸中呢?

當然,這並不代表闖軍的拷掠就是百分之百正確和百分之百正義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因爲一些人過火的手法,造成了對無辜者和確實清白者的巨大傷害——這簡單的“難免”兩字,其實也正同豪紳們的族譜、家史一樣,用簡單的文字抹殺了許多人、許多家庭的破滅。

所以李來亨才祭出了公審大會的辦法,公審大會比起簡單粗暴的拷掠要更有章法,也來得更爲“溫和”一些。

只是即便如此,在闖軍抄沒豪紳家產、懲治惡霸的過程中,依舊不可能完全避免冤假錯案。

這就是明末的現實,可又是誰造成的這種現實呢?

難道“把士紳全部殺掉一定會有冤枉的,可是把士紳殺一個放一個,絕對會放過數不清的漏網之魚”這種局面,造成這種局面的是闖軍或者一般的百姓嗎?

Tтkǎ n ¢ O

朱元璋所設計的理想社會中,他已經爲士紳安排好了一個社會地位高、生活處境優渥的位置,可究竟又是哪些人並不滿足於此,一定要像螞蟻似將大明這棟房屋的地基徹底吞噬殆盡呢?

毋庸置疑,使得闖軍不得不用粗莽暴烈的手段來解決嚴峻且尖銳的社會矛盾,使得闖軍處在這種難免犧牲少數羣體的兩難境地中的罪魁禍首,正是那些碩鼠。

豪紳們自己爲自己堆好了焚燒一切的乾柴,當火焰將他們無辜的子弟席捲其中時,他們又怎麼能去指責別人呢?

“樂山,你在想些什麼?”

李來亨看着沉思之中的方以仁,突然發出了一個疑問,相比於方以仁對他的瞭解,李來亨對方以仁的瞭解確實並不足夠。

這個高門世家子弟,看着亳州城中發生的一切,是在想些什麼?

李來亨的提問也把方以仁從一些漫無邊際的思緒里拉回到了現實,他用摺扇指着遠處的馬尚河說:“這條河又叫做陳治溝,它是亳州的士紳自費自力修建起來的,把亳州和歸德連接在了一起,暢通了南北水系,使得亳州商賈大興,百姓亦享其利。”

“嗯,這倒是一項善政。”

“府主如何看待修成馬尚河的那些士紳呢?大元帥身邊的那位宋軍師,脾性和牛啓東差得很多,我聽聞他常常宣揚一些只有殺盡天下士紳,才能重安黎庶江山的道理,府主以爲然否。”

李來亨聽到這話,立刻就明白了方以仁的用意,他眯起眼回答說:

“樂山是以爲闖軍應該只殺劣紳,不應該殺這等能夠組織民衆、修橋鋪路的良紳嗎?只是良紳、劣紳的區別恐怕不能看他修橋鋪路的本領如何吧?劣紳是因爲他作惡多端、民憤極大,可民憤很大的劣紳同樣可以做過不少有利於地方的善政。這兩者究竟如何平衡,闖軍現在有公審大會的辦法,自然可以交由本地的百姓在公審大會上去平衡。”

方以仁苦笑道:“府主之智足以拒諫,我多說何意?只是士紳乃天下之本並非一句空談妄語,即便有鄉官之政,學堂之政,可是闖軍不可能白白讓人接受鄉官培訓、讓人上隨營學堂。即便現在可以這樣做,也決計無法長久,闖軍哪來那麼多的錢白白給人免學費?時間一久,鄉官、學堂之中亦將以士紳子弟爲主。”

方以仁對李來亨的心思從來把握最爲準確,所以他也很少這樣直截了當地說出李來亨不愛聽的話來。能夠說到這種地步,也確實說明方以仁近來所受到的觸動和自己的思考都非常多了。

對此,李來亨也不能不加以深思。

方以仁說得不錯,闖軍即便用鄉官學堂和隨營學堂培養出來的幹部,去取代士紳把持基層政權。

可是闖軍難道可以一直免去鄉官學堂和隨營學堂的學費嗎?隨着闖軍統治區的不斷擴大,他們又怎麼承擔得了這種財政負擔?

可是如果收取學費的話,那就和科舉一樣,最後把持科舉渠道的依舊是家產富裕的士紳基層,而非真正的寒門子弟。

真正的寒門子弟,終日勞作都未必能夠吃飽飯,又怎麼可能脫產去讀許多年的書呢?

不勞者不得食,往往是虛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纔是現實。

“我們何必思慮那麼長遠呢?”

李來亨搖搖頭,他指着北方,嘆道,“明朝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東虜又在關外虎視眈眈,闖軍不要說是能不能得天下的問題,幾年以後還能不能存活下去都是一個問題。現在思慮那麼久遠,也毫無意義。但我也向你擔保一件事,若我輩真能取得天下,我一定有辦法令全天下都煥然一新,至少……我們的功業將不下於嬴政、劉徹、宇文泰、李世民、朱元璋這些人。”

李來亨向方以仁提到的這幾個名字都是歷史上的帝王,或者更準確說,都是重組了當時社會結構的人。

方以仁皺着眉頭,他對李來亨這個常常半瓶子水晃盪的人並沒有多少信心。可是看着府主眼神中那種對於未來無限的期盼和信心,方以仁又難免產生了一絲很奇怪的憧憬。

路……都已經走到今天的地步了,難道自己還會有退路嗎?也只有跟着李來亨一條道走到黑了吧!

“這些都是將來的事,我現在最擔心的依舊是東虜。”

李來亨把右臂搭在椅子靠背上,左手拿着一支箭矢指向了地圖上遼東的位置,憂心忡忡。

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疇和大明忠臣吳三桂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一百零八章 阿山瘋了第八十九章 不滅此胡,何復爲人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後一戰(二)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三章 楚闖這一年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十八章 祝捷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一百零二章 九條龍谷可成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一百零六章 揚武劍第七十六章 掃除絕域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名將姜瓖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四十四章 滿城之戰故智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歷史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六章 雪花無辜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