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

“好極了!”

李自成十分高興,他本想要走過去親手將李過扶起,但是牛金星卻趕忙在一旁勸說道:“陛下千金之軀,豈能輕動?此爲人君體統。”

這才改爲讓劉體純過去將李過扶起,劉體純本來就和李過關係莫逆,他們兩人握在一處後,劉體純麾下那一隊吹鼓手也大奏音樂,諸將便都歡笑出聲。

李自成也在這陣鼓樂聲裡開始前進了,天子聖駕的左右是軍容整齊的二百騎兵,全是甘草黃高頭大馬。這二百騎兵的後邊是一位傳衛武將,騎在馬上,身材高大,擎着一柄黃傘。黃傘左右是十名駕前侍衛武將和傳宣官,都是儀表英俊,神情莊嚴。

然後是李自成本人,他穿一件繡着飛龍和潮水的淡青色箭袖綢袍,腰繫杏黃絲絛,頭戴寬檐白氈帽,帽頂有高高的用金黃色絲線做成的帽纓,帽纓上邊露出耀眼的金頂。帽前綴一塊閃光的藍色寶石。黃傘,帽纓,袍上的繡龍,說明他已是帝王,而淡青色龍袍和帽前的藍色寶玉,表示他是“水德應運”。

李自成本來就身材魁梧,今日身穿戎裝,腰掛寶劍,騎在高大雄駿的烏龍駒上,更顯得他的威嚴和英雄氣概。

因爲大家在太原的時候,就已經議定,解除真定之圍以後,不僅要掃蕩殲滅所有東虜,而且還要繼續北伐,直搗於京師。

所以太原的文武朝臣,只有很少一些人跟隨田見秀留守太原,絕大部分官員都在軍隊之中。除了牛金星和宋獻策跟在李自成身旁,以備皇上隨時有所垂詢外,六政府的尚書,也差不多都跟在軍中。

按照大順制度,這班文官們,因爲天子是戎裝,他們今天都穿的是藍色官便服,暫以絳色絲絛代替玉帶。

但爲着在東征的路上可以顯示文官的官階,官便服上也有補子,顏色是淡藍。牛金星是一品文臣,所以補子用金線繡着一個大的雲朵。宋獻策的補子上繡着兩個雲朵。尚書暫定爲三品,補子上金絲線繡了三朵雲。

“終於到了這一天了!”

大順軍的諸將們,每個人胸中都好像有一團火焰在燃燒着。這是大順開國的第一場大戰,如果勝利,接下來大順軍就將直抵京師,之後削平南方,就更加是輕而易舉。

眼看着數萬裡的錦繡河山,即將爲新朝所有,大順軍全體上下,所有將士,都正爲之感到心潮澎湃。

除了張鼐佈置在前頭的近萬兵馬以外,現在在李自成的左右,尚有整整八萬餘人。加上張皮綆在井陘關的那些守軍,李自成已經掌握了大約十萬的兵力。

如此龐大的軍隊,陣列綿延充塞於整條井陘道上。從山嶺上向下望去,青石嶺間,處處是金戈鐵馬齊鳴之聲,戰馬的嘶吼、將士的聲語,戰聲昂昂,氣衝斗牛。

這是大順軍的長城!

“啊,太陽怎麼起了風圈?”

宋獻策仰望天空,突然自言自語了起來。李自成一邊擡頭仰視一邊問道:“怎麼回事?”

宋獻策答道:“古人說:‘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其實日暈也是颳風的預兆。只是平時陽光較強,能看見太陽有風圈的時候不多。”

“主何吉凶?”

“並不主何吉凶。但要防備大風中飛沙走石,旗折馬驚。”

“宋軍師要卜上一卦嗎?”李自成只是對宋獻策突然表現出來的神叨有些好笑,“看看明日將是什麼風向?”

宋獻策搖頭說:“不必。我過去賣卜時曾經在北直隸待過一段時間,北直隸一到夏天,必吹東南風。風是從海上來的,倘若是挾着雷雨,可以刮一天兩天。如今是旱天,可能只是陣風,刮一陣即可停止。”

李自成點點頭,也覺得此事無關緊要。他轉而去和李過商議禦敵之策,大家一邊談話,一邊組織着這龐大的十萬兵馬準備出關解圍。

只有宋獻策走在最後,他的心頭莫名生出一股壓力。

宋獻策在到李自成軍中之前,雖然是一個江湖術士,但是他在同代的江湖人物中較有抱負,讀書也較多,諸子百家之書,多曾涉獵,對於幾部古典兵書名著,如《孫子十家注》等,特別下過工夫,精心研究。另外,他也略懂風角、望氣、奇門遁甲等等知識,所以他能與一些負有不羈之才而對朝廷心懷不滿的文人結爲朋友,受到敬重。

宋獻策雖然浪跡江湖,隱於卜筮,非儒家科舉出身,但是他很明白君臣之義,深感李自成對他的知遇之恩,幾年來竭智盡慮,爲闖王贊襄鴻業。

他竭盡思慮,思考着接下來順軍和清軍之間決戰的情況。雖然張鼐和張皮綆都說清軍主力在圍攻真定,那麼想來這麼短的時間,即便皇太極斷然調兵,清軍也只能是倉促之間集合,決戰的準備肯定非常不充分,相比士氣高昂的大順軍,清軍一定會落敗。

唯獨這一切過於順利,讓宋獻策心上總是浮着一層陰影。

他心中隱約感到不安,可是又窺不到皇太極用兵的奧妙,以現在的情報來看,清軍的確是大大處在下風,不用多想,勝券本來就操在順軍之手。

過關城的時候,宋獻策從自己騎的騾馬上下來,步行走過城門。他身材矮小,一腿殘疾,所以江湖上或稱他宋矮子,或稱他宋瘸子。

宋獻策一踮一踮地向前走去,遠遠看到張鼐帶着一隊騎兵恭候在前面不遠處,看來順軍兵馬集結的差不多,大戰是即將爆發了。

由於習慣,他又一次擡起頭來,望望太陽,忽然看見,有一條又細、又直、又長的白雲,從東向西,橫過太陽中間。他大驚失色,不覺在心中連聲驚叫:

“白虹貫日,白虹貫日!”

牛金星不知道宋獻策在想些什麼,只是催促道:“我們該走了!”

宋獻策聽見呼喚,又忍不住向那一條又細又長、橫貫在太陽中間的白雲望了一眼,再次在心中驚叫:“果然是白虹貫日!”

他趕快下崗,踉蹌一步,幾乎摔跤。心裡想不明白這預兆着什麼,只覺得這場決定天下歸屬的決戰,很可能不會如大順文武羣僚們設想的那樣簡單輕鬆。

爲着萬一考慮,宋獻策又趕到李自成的身邊,最後勸諫說:“陛下,這一回東虜傾巢而動,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絕大多數,還有漢軍旗的幾乎全部,都悉數南下。敵人兵力強大,一定要慎之再慎。”

李自成低頭略一沉思,向軍師問道:“差不多是十餘萬人馬吧?我們加上真定附近的守軍,兵力和東虜相差應該並不大。東虜久攻真定不下,士氣已衰,十萬人只能充作五萬人看待,不成大患。”

“陛下,滿洲兵強勁,未必因爲一次攻城失利就喪失了銳氣。滿洲兵過去那麼多次打敗明軍,近來還在大同和雁門挫敗我軍,我們不能不防啊。”

牛金星笑着說:“滿洲兵鋒的確銳利,不過大同和雁門戰敗,不是我軍戰鬥不利,而是因爲宣大邊軍叛降的緣故。我看連李來亨這樣的年輕人,都能兩次打敗滿洲兵,滿洲兵即便精銳,也就是這樣罷了,掀不起大的風浪。”

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七章 左鎮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六十八章 羅老帥別這樣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瘟疫,可防可控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四章 女官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四十六章 李來亨的秘策(三)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於大明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三章 龍鳳廟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三十一章 踏過士紳街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六章 易名李來亨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軍營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闖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賊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一百零八章 闖軍一諸侯(下)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一百二十一章 奔楚(十一)【慶收藏5K】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九十章 首都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七十四章 雞肋的巨人們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十四章 軍臺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