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

南都政權在文臣方面,主要分外了江南和江北兩派力量,江南自然是東林黨人,江北則以鳳陽總督馬士英爲首,淮撫路振飛身在江北,與江北兩位總兵劉良佐、高謙關係很深,但在政治上也和江南的東林黨人關係密切。

但在更爲關鍵的武力方面,局勢就更爲複雜一些了。

首先是江北的劉良佐和高謙兩位總兵,自從高謙裹挾史可法逃到南方以後,他就和劉良佐沆瀣一氣,成爲一丘之貉,在江北屢屢濫招兵馬,瘋狂擴軍,成爲了兩支人數衆多,但實力成色很成問題的軍閥勢力。

在南都上游,則有此前在九江被大順軍郭君鎮部擊敗的兩位總兵黃得功與鄭鴻逵。其中黃得功與江北的鳳陽總督馬士英關係更爲密切,鄭鴻逵代表的鄭家則因爲鄭森老師錢謙益的關係,與東林關係較近。

再次之的武裝力量,就是黃鳴俊、朱大典等人正在編練之中的浙江團練武裝。

最後則是北來大臣帶來的津遼水師與劉澤清新編的一支軍隊。

這些兵馬分爲江北、江南、北來三派,關係錯綜複雜,各自盤踞地方,使得小小的南都政權迅速變成了一派烏煙瘴氣的模樣。

在南方最有威信的大臣史可法又受制於高謙,不能整合各派勢力,共同推進或支持某一藩王稱帝。因此福王或潞王個人內心中,固然都希望自己能夠稱帝,但因爲忌憚於激怒清廷,又擔心敵對派系的反對,因此在口頭上都堅持尊奉北傀的僞同治帝,根本不敢獨自稱帝。

各方勢力相互制衡,因此才讓南方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平衡局面,任誰都不能輕舉妄動,也無法做出什麼有效的行動來。

但是被順軍放回江南的北來羣臣,特別是蘇觀生帶來的津遼水師、劉澤清帶來的山東兵馬,則作爲一股新的力量加入南方黨爭之中。

當劉澤清、高起潛暗中結盟,準備前往南京蒐羅朱明宗室,秘密策劃定策大業的時候。掌握南京江面操江兵力的鄭氏,便以最快的速度發現了這一變化。

鄭芝龍和鄭鴻逵過去雖然都曾經是叱吒一方的海盜領袖,可如今鄭家元老大多顯得暮氣深重,只有鄭森立即察覺到了此中的危險。他發覺劉澤清從北方帶來的那支部隊,已有相當兵馬利用津遼水師的船隻,打着前往江南就食的藉口南下時,便斷然前往上游的安慶說服鄭鴻逵出兵攔截。

但與此同時,本來是奉命“北伐”,煽動河南土寇叛亂的高謙和劉良佐,則找上了馬士英。

他們皆以鄭氏水師已自安慶南下鎮江的消息爲理由,力勸馬士英率部南下,從南京上游渡過長江,去獲取富庶的江南地盤。

劉良佐和高謙作爲軍閥,都對江南的富饒虎視眈眈。馬士英則是因爲他作爲地方督撫,遭到了江南士人的排擠,因此也有心借重劉高兩大軍閥勢力,實現他獨佔金陵政權的目的。

於是這三人一拍即合,決定繼續利用高謙裹挾的史可法作爲名義,利用鄭鴻逵東下前往鎮江攔截劉澤清的機會,從安慶渡江,直下江南。

但是此時南方另一強力軍閥勢力黃得功尚擁兵於安慶,雖然黃得功所部在九江之戰中遭到了大順軍郭君鎮部的沉重打擊,實力嚴重受損。可勇衛營出身的黃得功所部,依舊是南方各支明軍部隊中最爲強力的一支勁旅,劉良佐和高謙所部皆是蟻聚烏合之衆,馬士英也認爲強攻安慶,未必能夠得手,一旦時間拖宕,等到鄭氏水師回援,則江北軍閥就將錯失南下的好機會。

於是馬士英便爲劉良佐和高謙二鎮出謀劃策,提出了聯合黃得功以擁立福王稱帝的策略。

這時候由於北來羣臣的到來,崇禎皇帝是被清軍所弒殺的消息,已經在一時間轟動了大江南北。由潞王監國的南京小朝廷,爲了抗拒佔領長江上游的大順軍,居然強行壓制這一消息,妄圖延續此前的遠交近攻、聯虜平寇的大略,早就引起了南人的強烈不滿。

馬士英認爲南都政權的過失自當由擔任監國的潞王負責,而與總督戎政的福王無涉。

那麼以擁立福王繼承大統爲理由,應當是足可以說服黃得功的。只要黃得功願意加入定策擁立的大軍之中,那麼三鎮聯手,又應當是足可以壓制江南其他反對勢力的。

劉良佐本人並無大略,但高謙久歷河南、山東戰事,在面對大順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總是能夠死裡逃生,這一點甚至已經超過了左良玉,他也因此“盛有武名”。

慣於投機的高謙,馬上就認爲馬士英的這一策略是乃不世出的良計。於是馬士英、劉良佐、高謙三人便在鳳陽歃血爲盟,又收容了一批因爲大順軍強力鎮壓而從河南出逃鳳陽的土寇武裝,聚兵三萬人,號稱十萬大軍,經廬州南下,直抵安慶府境內的樅陽。

到樅陽以後,馬士英親自前往安慶府城,將劉良佐、高謙意欲擁立福王稱帝的消息告知於黃得功。黃得功一時意動,但他認爲福王尚在南京,不在三鎮手中,一旦福王被江南黨人趁亂挾制,那麼三鎮豈非是做了白工?

馬士英於是提出三鎮在安慶便打出擁立福王稱帝的旗號,大張旗鼓地沿江東下,收取鎮定人心的作用。

黃得功尚在猶疑間的時候,劉良佐、高謙二鎮已經分別從樅陽和黃石磯方向威脅安慶。黃得功手中的勇衛營固然較江北二鎮更爲善戰,但如果硬打一場,勢必會大大減損黃得功手中在家九江之敗後本就十分有限的兵力。

經過審時度勢以後,黃得功決定率軍離開安慶,接受馬士英的提議,前往樅陽與劉良佐、高謙會盟。

馬士英與三鎮聯合,立即在樅陽打出了擁立福藩繼承大統,“北伐中原、掃清幽燕”的口號。但他們“北伐”的真正目標,當然不在“北”,而是在“南”,這樣一支四萬餘人的雜牌軍隊,隨即便號稱二十萬大軍,沿途縱兵焚掠,大掠池州以後,直撲向南京城。

劉澤清、高起潛這一派妄圖擁立遠支宗室的力量,此時正在鎮江方向準備聯合蘇觀生的津遼水師渡江,鄭氏水師則正在進行攔截,尚無人料及三鎮大軍自南京上游撲來。

但此刻的江南並非完全手無寸鐵,浙江巡撫黃鳴俊已經啓用了在籍的原任漕督朱大典訓練浙勇,在江南一帶分駐有大約二萬人的浙勇部隊。

這支武裝雖然尚缺乏騎兵、槍炮,其中骨幹兵力又被此前的何剛、許都等人帶走許多,但經過這段時間來朱大典的整頓訓練,同樣具備相當實力。

於是,南都小朝廷的一場大內戰,終於到達了徹底爆發的時刻……

無論誰勝誰負,都將意味着在短時間內,南都政權將無力干涉順清之間的中原決戰——不過即便沒有發生這場內訌,南都政權的干涉力度,恐怕也會是相當無力的。

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五十六章 賀鎮精騎(三)第七章 鳥銃隊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二十章 郝標騎兵第五十章 滿城之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明水師出場第六十章 中原戰事結束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六十九章 大順軍以順擊逆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六十八章 羅老帥別這樣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七章 左鎮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三十四章 大加封賞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賊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七十章 聯結小袁營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編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五十一章 猛士許都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七十九章 續順公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九十一章 彈道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