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漢王即位

李元利不往上進一步,麾下將士便只能原地不動,他們捨生忘死地跟着李元利東征西討,當然也要讓他們分享到勝利的果實。

況且稱王也有稱王的好處,最起碼有了大義名分,這個“漢王”的稱號在孫可望沒有篡位之前用處並不很大,但現在朱由榔瘋了,漢人已經沒有了正統名義上的皇帝,此時稱王正得其時。

劉玄初剛離開,湯若望又來求見,他是李元利召來商議成立科學院的事情的。

湯若望現在主持的研究項目也有好幾個,單筒望遠鏡已經試製成功,但還有瞄準鏡、小口徑艦炮、無後座力炮,還有蒸汽機在各個行業的具體應用等等。

因此李元利準備成立科學院,由湯若望來任第一任院長,只負責指導各個項目的研究,至於具體的工作,則交給各研究小組去做。

…………

早在一月之前,李元利稱王的佈告便已經傳遍民間,天下皆聞。一晃到了七月十九,各地民衆蜂擁而至,長沙府內外人山人海,就連城外的農舍也有人租住,讓長沙府的百姓很是小賺了一筆銀子。

現在的大興軍深得民心,他們的元帥稱王,這當然是大喜的事情,百姓們自發地買好了鞭炮,商人們也拿出銀子,組建了舞龍隊和舞獅隊、花燈隊,要在這一天爲李元利大肆慶賀。

就連陶汝鼐、熊開元、尹民興等前明官員士紳,現在也看清了這個事實,大興軍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想必幾年過後,這天下就得改爲姓李。

他們幾人已經年紀老邁,也談不上出仕的問題,但總得爲兒孫們考慮考慮,所以今日也來觀禮緩和一下關係,尹民興因爲做過前明太僕寺少卿,更是擔任了此次大典的司儀。

雖然李元利一再要求儘量從簡,但主要的儀式還是少不了,因爲他這個漢王並不是皇帝冊封,所以必須要祭天,以示自己的王位受之於天,名正言順。

爲了這次祭天即位,工部與禮部在南郊專門搭建了一個祭壇,又在元帥府內單闢一院來作爲致齋的齋宮,王拙、高信作爲陪祀大臣,與李元利佩戴齋戒牌已經在這兒齋戒了三日。

祀日前夜,禮部官員已經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樂隊樂器陳設,最後由禮部侍郎進行全面檢查。

日出前七刻,太和鍾長鳴,李元利在王拙和高信的陪同下走出齋宮,由親兵侍衛組成的儀仗走最前面,其後是多達九十九人的鼓樂隊,最後纔是正式的祭天隊伍。

一路鐘聲不斷,南郊祭壇內燈火通明。李元利來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內更換冕服,脫去鞋子,然後赤足登上鋪了紅毯的祭壇。

此時鐘聲止,鼓樂聲起,大典正式開始。

李元利至上層“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後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對諸神行三跪九拜禮。

壇下諸文官武將今日均着祭服,跟隨李元利跪拜。

之後又是奠玉帛、初獻、亞獻、終獻、送帝神,尹民興跪讀祝版上的祭文:“皇皇上天,照臨下土……”

唸完祭文,尹民興站起來轉身面對祭壇下的文武將官以及觀禮的百姓,開始大聲誦讀即位詔書:“明運既終,胡虜猖獗……孤本庶民,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告祭天地于山陽,即漢王位於南郊……”

“冊封高氏爲太王太后,黃氏爲王太后,蔣氏爲王妃,立子瑾爲世子。”

“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臣等參見漢王殿下!”壇下文武將官都跪伏於地,向李元利行三跪九叩之禮。

“參見漢王殿下!”所有百姓都跪了下來,齊聲高呼。

“衆卿免禮平身!”李元利立於高壇之上,雙手輕擡。

禮成,鼓樂奏,歌舞起,霎時壇下鞭炮齊鳴,獅龍齊舞,爲漢王賀!

李元利走下壇來,恍恍惚惚宛如作夢,這種感覺讓人迷醉,怪不得孫可望困守雲南一隅,卻仍然不顧一切地逼瘋了朱由榔登極稱帝。

他伸手到自己腰間狠狠地掐了一把,立時又變得神清目明起來。權勢雖然讓人迷醉,但那並不是自己的初衷,如若因此而迷失,他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

長沙府一連熱鬧了三天,到得第四日上,李元利纔開始召見羣臣,大肆封賞。大興軍將士從上到下,就連普通士卒沒有職爵,也有一兩銀子的賞銀,戶部下屬的度支部爲此花費了五十萬兩銀子。

但李元利認爲這都是值得的,五十萬兩雖然是個鉅額數字,但其實只是竹山銀礦兩月的收益,官職銀子一封賞下去,大興軍將士的士氣空前高漲,請戰之聲不絕於耳。

漢王府的會議室內,李元利召了劉體純、王拙等將領來議事。

“殿下,這孫可望已經是衆叛親離,就算是逃到楚雄、姚安等地,又能如何?”

“劉侯此話謬矣!那馮雙禮臨陣反戈,皆因原來在湖南時孫可望曾令他率部追擊李定國,卻反被李定國擊敗活捉,李定國不計前嫌將他釋放,馮雙禮感於其恩義,這才暗中投了李定國。”

“然而楚雄府、姚安府和武定府三地的王自奇、關有才、張虎等人,卻一直以來就是孫可望的心腹爪牙,豈會輕易反叛?”

“前日我已經得了情報,孫可望糾集王、關、張等部衆共計七萬多人,號稱十萬大軍於一月前攻取永昌(今雲南保山),現坐擁四府之地,大肆招兵買馬,我估計他們兩人之間還有一場大戰,誰勝誰負也未可知。”

“殿下,李定國打仗有些本事,孫可望怕不是他的對手。”堂下衆將紛紛說道。

李定國這幾年來兩蹶名王,名聲大振,衆人心目中便都覺得他是員能打仗的名將。

“李定國心懷仁義、體恤士卒,故而作戰時將士用命,這都不假!然而我聽‘繡花針’王興描述新會之役,南明軍先是用炮轟及地道埋火藥的方式已經炸塌了三處城牆,但清軍威逼城內百姓來堵住缺口,李定國不忍傷害百姓,便放棄了進攻。”

“後來又有人獻計用蒲葵堆城,眼看就要成功,清軍又逼城內百姓出城來將蒲葵盡數搬走,李定國無可奈何,只得圍城!”

第二百八十七章暗潮洶涌第二百七十四章援兵第四十七章中伏第四百三十八章尚武精神第四百零三章細思量尚有勝算第一百八十一章誘敵第二百五十八章鐵殼船第五百零五章國王的表弟第五十四章故人第三百三十一章自主創新的能力第四百七十四章驅虎吞狼第二百七十四章援兵第二百四十三章兵臨南鄭第二百八十八章待價而沽第一百二十章兵臨肇慶第二百三十六章衡口堡第一百二十一章黯然而返第三百七十二章前衝鎮第一百七十三章敗露第三百三十五章喋喋不休 神父自得第二百零三章底細第四百一十三章二十里鋪血與火第一百七十七章交鋒第二百五十七章關刀槳第五百零七章內閣首輔第一百二十八章各有對策第二百一十章針刑第四十六章紛爭第三百二十六章以人爲禮第三百六十九章南澳海戰(三)第四十六章紛爭第四百章江陰之屠第五百四十九章權謀術第二十一章捕魚第二百零九章順藤摸瓜第一百五十二章大義名分第一百二十九章炮擊荊州第一百九十八章湯若望第二百八十二章月圓殺韃 十五破城第四百八十二章行氣導引圖第五百四十九章權謀術第三百九十章狡兔三窟第四百八十三章九月第二百一十三章沒有監督的權力第一百四十章再圍長沙第二百三十章我之耳目第二十四章架構第一百六十五章守禮第四百六十七章密室經義第三百八十五章大戰在即第二百二十二章反襲第一百一十五間爲虎作倀第一百六十章震懾人心第七十八章當頭棒喝第一百七十章春宵第四百五十四章梟雄第一百七十八章襲擾第二百三十七章飛蛾赴火第四百二十章京師城 十三門第一百七十二章皇帝“謀反”第八十一章倍感淒涼第五百二十九章收復大員第四百三十八章尚武精神第二百二十九章亡羊補牢第三百八十九章張蒼水第三百六十五章徵糧拉丁 民不聊生第五百二十七章皇宮家宴第四百八十二章行氣導引圖第二百四十四章戰前部署第八十章苦難巴蜀第二百六十八章漢王即位第三百二十六章以人爲禮第四百六十四章河道治理第四百九十一章盛京失陷第五百一十五章窮兵黷武?第四百六十六章單刀直入第一百四十九章梅山蠻第四百一十一章起義第三十三章軍議第一百九十三章迫擊炮原理第二百五十六章黑臀第三百二十二章昔日孩童 今日漢王第二百七十四章援兵第二百五十四章弄璋之喜第八十一章倍感淒涼第二百二十三章追擊第五百五十九章平定倭國第三百零四章玉石俱焚第三百一十一章西洋懷錶第十八章宰羊第一百五十四章朝不保夕第四百九十六章邊牆第四百六十五章鑄幣第三百一十六章是降?是戰?還是走?第二百四十二章五仙散第九十一章春耕第二百六十六章長沙號第一百零七章授藝第四十五章部署第二百八十章月夜奔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