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是降?是戰?還是走?

李定國見王氏怕成這個樣子,心裡更顯沮喪。

就算現在逃出昆明,難道大興軍會放任不管?傻子都知道李來亨志在奪鼎,他難道會讓你繼續打着皇帝太后的名頭到處亂竄?

其實李定國心中此時也是一團亂麻,在他沒有收到李元利這封勸降信之前,他已經打定了主意絕不投降,但是現在,他卻又有了幾分猶豫。

“……明之敗亡,非僅敗於軍,亦敗於政……大興軍急去舊治,更張新政,方得萬民擁護……夫大廈已傾,固非將軍獨木能支……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吾嘗聞將軍仁義,軍民敬仰,若兵戈起處,生靈塗炭,皆因將軍之故也!”

李元利授意陳恭尹寫的這封勸降信已經讓李定國內心有了動搖,他覺得信中所說確實是有幾分道理。雲南就挨着川黔兩省,大興軍施行新政,吏治清明、百姓愛戴,這些事情他早就知道,並非是李元利自吹自擂。

可讓他背叛自己重新扶立起來的皇帝,以他的性格好象又做不出來這事。

“太后,如今就算想逃怕不好逃了!”李定國用低沉的聲音說道,“李來亨寫信來勸降,只要皇上退位,他會奉養太后及皇上終老,以奉明孝陵春秋祀事,而且絕不再追究前朝宗室,改姓埋名者也可復舊。”

明朝宗室子孫衆多,最多時竟達數十萬人,但經過農民軍多番殺戮,清軍入關之後,又以“恩養”爲名誘殺了一批,剩下的已經沒了多少。

順治在燕京登基之時,便在《登極詔》中公開宣告:“前朝宗室首倡投誠、先來投順、赴京朝見者,仍給祿養,以昭朝廷興繼之意。”

結果有些藩王宗室果然上當,爭先恐後地跑去投靠清廷。順治三年,清廷以“私匿印信”爲藉口,殺掉魯王、荊王、衡王世子等十一人,順治五年,又以各種藉口殺掉周王、晉王、德王、潞王等人。

從順治三年到順治八年,短短五年間,清廷殺戮的明朝皇室,郡王以上有名有姓者就有五十多人。對於他們的家室也是全部誅殺,共殺掉了一萬多人。

這還是在燕京內殺的,其他地方殺的更是不計其數。順治三年清軍入廣州,殺故明藩王十五人於東校場,順治七年又在惠州誘殺六王,而且連襁褓中的嬰兒和嫁出去的婦女都不放過,牽連甚廣,使得許多本來與皇室無關的姓朱的人都被迫改姓。

只有極少數地位不高甚至是貧窮的宗室子弟隱姓埋名,躲進杳無人煙的深山老林之中才躲過一劫。

既然都已經沒剩下多少人了,李元利也樂得大方,反正這些人也翻不起什麼大浪,而且也不用他出錢供養,和其他老百姓一樣,該幹啥幹啥,該納稅納稅,自己養活自己。

“這是李來亨給臣寫的信,請太后閱覽。”李定國摸出那封勸降信雙手奉上,王氏連忙伸手接了,一雙手卻抖個不停,顯然心裡已經怕到了極點。

好不容易將信看完,王氏心情稍微平復了些,只是仍然忐忑不安,她向李定國問道:“王爺,這李來亨會不會出爾反爾?”

“依臣看來當是不會,要不然他不會寫這封信來勸降,直接讓大軍攻城便是。”

“那……那就降了吧?”王氏小聲問道。

李定國卻還是拿不定主意,“太后,要不先召衆臣議一議再說?”

“王爺,我兒不做這個皇帝了,李來亨要做就給他!只要他不害我一家性命,降就降了!”

王氏是真的對這個“皇帝”和“太后”的稱號沒有一絲眷戀,要是讓她自己選的話,她寧願去做一個平民百姓,最起碼不用整日裡提心吊膽。

“太后,那臣這就去召衆臣來議此事,有了結果再來啓奏太后。”太后要降,但她還不能一言而決。

皇宮位於五華山上,也就是原來的秦王宮,李定國走到前面朝堂,命人去請衆臣來議事。

大興軍逼近昆明,文武將官早就亂了分寸,現在一聽李定國派人來喚,全都急急忙忙地趕到五華山來,李定國也不廢話,直接就向衆將官說了李元利勸降之事,然後才道:“如今大興軍大兵壓境,諸位可有良策應對?是戰是走是降,總得拿個章法出來。”

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過了好一會,黔國公沐天波才道:“自迤西達緬甸,那裡應該有糧草可供將士食用,萬一大興軍追勢稍緩,便可於大理暫歇,據兩關之險可爲對抗。”

平陽侯靳統武連忙附和道:“此法可行!”

“入緬必經永昌,王自奇盤踞此處,焉能讓我等安然過境?只要稍作糾纏,追兵即至,到時又將如何?”此時已封爲蜀王的劉文秀在數年前便當過大興軍的俘虜,現在卻不想早早逃走,惹人笑話。

“就算順利入緬,也是寄人籬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若緬王不尊吾皇,又當如何?難道又起刀兵?更何況大興軍定會窮追不捨,兩軍之間遲早難免一戰,不若固守昆明,死則死耳!”

提學道徐心箴、光祿寺卿黃復生卻道:“殿下,大興軍已坐擁數省富庶之地,兵強馬壯,不可抗衡,且同爲漢家兒郎,下官以爲降之未嘗不可!”

廣昌侯高文貴出列奏道:“殿下,人言大興軍戰力強橫,我等卻非親眼所見,若真是如此厲害,當年也不會被韃子攆得如同喪家之犬!末將願領兵出戰,阻敵於昆明城外!”

懷仁侯吳子聖也道:“末將亦願領兵出戰!”

“就算勝得一仗兩仗又有何用?總不能將數十萬大興軍盡數殲滅!此非長久之計!”衛國公胡一青拱手道,“殿下,末將以爲徐大人和黃大人所言甚是,同爲漢家兒郎,降之共抗韃虜,有何不可?”

提督劉之扶出列道:“末將附議!如今皇上不能親政,太后不能臨朝,且無子嗣,國祚已名存實亡!殿下,末將以爲當降!”

“不降,就算敵不過大興軍,往緬甸、安南走便是。”

“我數萬大軍不戰而降,簡直是笑話!”

一時之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朝堂之上亂成一團。

感謝柔之虎大大、霜雪落無音大大打賞!

第四百三十三章過眼雲煙第三百六十八章南澳海戰(二)第一百一十四章終身大事第一百三十九章落荒而逃第三百五十一章三個臭皮匠第五百三十七章兵近漢城第一百八十章鏖戰第一百七十四章口供第一百三十九章落荒而逃第三百七十八章選擇第二百五十九章抗清志士第四百九十三章範賊駁斥第一百二十章兵臨肇慶第四百五十四章梟雄第三百五十六章固守江南 抑或江寧第三百九十三章蕭嘉音第五百一十六章軍費開支第三百五十六章固守江南 抑或江寧第四百七十四章驅虎吞狼第五百五十七章除瘴之策第三百八十章鎮海衛第三百一十九章白刃拼殺第二百六十四章蘄黃四十八寨第一百二十七章甕中之鱉第五十九章急行第三百四十四章雙雄會第三百四十四章雙雄會第五百三十二章“精炮滅明”第四百二十二章鍋莊娃子做將軍第四百七十六章騎兵兵源第六十二章初戰第五百一十三章藩臺召見第二百六十一章凌海將軍第二十六章銀礦第五百四十七章琉球內附第十一章任務(一)第二百二十四章賊蹤第三百六十八章南澳海戰(二)第三百七十一章思明州第二百八十一章“跛金”第五百三十六章仇深似海第一百七十六章勁敵二百三十五章荔枝道第三百六十二章夜郎自大第四百一十二章鎮江綠營第一百八十五章詐城第二百二十五章陷阱第二百二十章吐血第三百一十六章是降?是戰?還是走?第四百六十八章望牆興嘆第三百九十六章反攻第二百零七章“絕密”加“特急”第五十五章失策第一百章暗訪第一百三十四章緩圖第八十五章初至渝城第二百四十四章戰前部署第五百一十六章軍費開支第二百六十七章六部尚書第四百四十三章追悔莫及第一百八十章鏖戰第一百一十四章終身大事第三百九十四章陳近南第二百九十四章天神之怒第一百二十章兵臨肇慶第二百零三章底細第四百二十章京師城 十三門第四百八十一章高人第九十七章軍情司第四十二章豐收第二百三十一章長沙大學堂第十八章宰羊第五百二十七章皇宮家宴二百三十五章荔枝道第五百一十七章紅番鬼夠膽第四百五十八章黑水溝第一百六十四章南征第四百四十三章追悔莫及第二百八十九章紙上談兵第一百零一章兵臨城下第二百二十一章突圍第九十二章良田萬頃第四百零九章目標 南京第四百八十章拉攏第四十章回家第七十四章喜得良才第四百零五章斬蛇第十二章任務(二)第三章親情第四百零四章滾江龍第一百五十九章率部來投第四百二十章京師城 十三門第一百七十四章口供第三百二十一章有德無威 國勢不張第二百零三章底細第一百零六章試驗第二百六十三章初入湘楚第五百二十章流淚樹第一百四十五章擒獲國賊第二百七十一章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