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長袖善舞 沖齡踐祚

布木布泰雖然是蒙古族女子,但卻自幼喜讀漢人史書,聰明多智且處事果斷。對於年幼喪父的福臨來說,皇額娘纔是他最大的依靠和最後的決斷者。

福臨將先前議事時衆臣所說的話又向布木布泰複述了一遍,布木布泰聽完後開始沉思起來。

她雖然在剛纔安慰福臨的時候說得很輕巧,但她心裡很清楚,現在已經是勢如危卵!

清兵入關以來,爲了穩固統治四處攻掠、大肆殺戮,十年之間,光殺戮的漢人百姓就多達上千萬!漢滿之間已經絕對無法共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別看現在朝中有不少漢臣,各州府縣更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漢官,但和中原漢人多達數千萬的人口比起來,也只能說是滄海一粟。

更何況入關之後才投清的漢臣,基本都是貪生怕死或貪圖榮華富貴之輩,要讓他們與清廷共存亡,這本身就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能夠倚仗的只有天命年間便投了後金的遼東漢人,如寧完我、范文程之輩,因爲他們已經和滿清綁到了一條船上,清廷一旦覆亡,他們也逃不了一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這是清廷漢人的情況,再說滿人內部,也不是外人看起來的一團和氣,君明臣忠。

愛新覺羅·福臨能以沖齡踐祚,靠的不是她的能力和勢力,而是各方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

以十三副鎧甲起家建立後金汗國的努爾哈赤在生前便規定,繼承後金大汗的人必須由滿洲貴族公議,從八大議政貝勒中推選,八大貝勒“同心謀國”,其中以軍功昭著的兒子代善、莽古爾泰、黃臺吉及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輪月執政,上朝時兄弟四人並排南坐,共同接受大臣朝拜。

黃臺吉繼承汗位後,廢除了“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的規定,自己一人南面獨坐,獨操大權。正因爲如此,能夠登上皇帝的寶座,對其他貝勒更有吸引力。

在黃臺吉諸子當中,肅親王豪格是長子,早在努爾哈赤在位時就曾領兵南征北戰,頗有戰功,實力自然也很強。其他皇子當時年齡都不大,既沒有顯赫戰功,也沒有什麼突出地位。因此,豪格繼承皇位的希望應爲最大。

可當時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除了豪格之外,還有四大貝勒中碩果僅存的代善,黃臺吉同父異母的弟弟多爾袞,以及黃臺吉其餘諸皇子。

資歷最老的大貝勒代善,因年老體弱,已沒有繼位之奢望。但多爾袞和其弟多鐸,因戰功卓著,被封爲睿親王和豫親王,其兄阿濟格被封爲英親王,他們這一支勢力最大,是豪格最強勁的對手。

雙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讓。這個時候,布木布泰顯示出了她的聰明才智,她先拉攏了代善,然後又利用多爾兗對她的喜愛,誘使多爾袞做出讓步,最終使她年僅六歲的兒子福臨繼承了皇位。

當時年紀幼小的皇子有四五個,誰坐皇帝的位置對多爾袞來說都是一樣。福臨能夠登上皇位,是諸王公貝勒的妥協,但促成這一舉動的,卻還是布木布泰的長袖善舞。

福臨即位後,諸臣多次提出給皇帝延師典學,多爾袞都置之不理,有意讓福臨荒於教育,以便自己把持朝政。福臨十四歲親政之時,竟然還不識漢字,諸臣奏章,茫然不解。

如今,多爾袞死了,也沒有後人,總算是少了一個威脅,但他的弟弟多鐸卻有七八個兒子。豪格雖然也被多爾袞害死,但他也留下了七個兒子。

若是國家安定,這些人自然攪不起什麼風浪,但現在的局面,要是再吃上一兩次敗仗,這些人肯定就要出來攪風攪雨!

過了好一會,布木布泰才緩緩開口道:“皇帝!範大學士說得沒錯,退守江寧乃爲上策!”

“我大清雖已取江南近十載,然則江南民心卻從未向過我大清!不僅僅是江南,北方各省也是如此,這些年來各地叛軍此起彼伏從未斷絕,一個處置不當,江山社稷傾覆不說,怕是我娘倆也難得以保全!”

“……皇額娘!那我要怎麼辦纔好?”

“退守江寧是必然之事!另外,皇帝也得安排退路了。”

“皇額孃的意思是退回關外?”

“沒錯!古人云未慮勝先慮敗,江寧也不敢擔保萬無一失,一旦江寧失守,賊軍沿運河便可直逼燕京,若不早作籌謀,到時定會悔之莫及!”

福臨雖貴爲滿清皇帝,但其六歲登基,之後便被圈養於深宮,在十四歲以前,他就是多爾袞的一個提線木偶,甚至好幾次差點性命不保,一個小孩子整日裡提心吊膽,當然也不可能學到什麼本事。

直到多爾袞病死,他親政之後纔開始讀書明事理,但到如今也不過三四年時日,他能夠有什麼見識?

之前所有朝政,小事皆是出自四位內大臣和諸大學士之手,有重大事務,基本上是布木布泰拿主意,現在布木布泰既然如此說,他便也有了非常深重的危機感。

“皇額娘既如此說,定是心中已經有了主意,到底要如何做,您吩咐兒臣就是了!”

“葉克書已經年邁,不適合再擔任盛京總管一職!可令富察氏敦拜代之,另設盛京將軍一職,統轄駐守遼東諸軍!”

天命十年(一六二五年),努爾哈赤將後金都城從遼陽遷到瀋陽,並在瀋陽着手修建皇宮。天聰八年(一六三四年),黃臺吉將瀋陽改爲“盛京”。

順治元年清兵入關遷都燕京,瀋陽成爲了留都。但因爲滿清入關後立足未穩,多爾袞便吸取了金代亡國的教訓,又看到元朝時蒙古人即使亡國,也能逃回老家繼續逍遙,於是就將盛京作爲戰敗後的退路。

他不但在入關之初就已相繼設置戶部、禮部和工部來處理盛京等地的事務,而且還在遼東各地屯駐八旗軍兵,順治元年更是開始修築柳條邊,禁止漢人出關。

這樣一來,清軍即使在中原戰敗,只要能安然退回盛京,一樣能夠繼續建立“小朝廷”,不至於一下就被漢人給滅了國。

這番考慮確實周詳,但大興軍的火槍火炮,焉能讓韃子輕易如願?

第四百一十八章同舟共濟 推心置腹第一百五十九章率部來投第二百八十二章月圓殺韃 十五破城第四百四十三章追悔莫及第三百八十九章張蒼水第二百八十章月夜奔襲(二)第四百二十三章炮戰第二百八十二章月圓殺韃 十五破城第四百零三章細思量尚有勝算第二百九十六章大明之殤第一百六十四章南征第四百七十六章騎兵兵源第一百八十五章詐城第十章拜服第二百九十五章前有埋伏 後有追兵第三百五十一章三個臭皮匠第五百零九章孔廟改文廟第三百二十六章以人爲禮第一百五十章白龍會第四百三十三章過眼雲煙第三十六章拉攏第一百五十六章深惡痛絕第十七章背義第四百九十九章月牙島剿匪第四百二十六章旗花火炮第一百一十八章兄弟鬩牆第一百一十三章春心萌動第四百四十八章久別勝新婚第三百四十九章道人從軍第一百五十三章落魄帝王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員第二百六十章平生惟願殺盡韃子第四百一十中章速勝第三百五十三章親人反目 豪強迫害第一百七十三章敗露第三百八十章鎮海衛第五百一十章彝倫堂講學第二百零三章底細第一百八十九章賊首第八十八章擴軍第四百九十四章朝鮮之戰第二百三十九章城固第二百三十七章飛蛾赴火第二百九十五章前有埋伏 後有追兵第四百二十三章炮戰第四百四十六章秦淮河第二百六十八章漢王即位第二百二十二章反襲第二百七十四章援兵第一百六十六章鋪房第七十二章顯露家底第四百五十八章黑水溝第三百二十七章濠鏡問題第四百二十六章旗花火炮第二百八十四點章“棒槌”的威力第三百九十四章陳近南第八十一章倍感淒涼第二百四十四章戰前部署第二百二十二章反襲第三百四十章教而不誅 奸民不懲第二百二十九章亡羊補牢第四百九十八章清剿計劃第四百五十一章賤籍第一百七十四章口供第一百九十五章功臣第二百九十七章風捲殘雲第二十三章立軍第三百八十二章海戰計劃第兩百零九章只收良家子弟第一百四十七章一網成擒第一百五十八章徵收田地第五百五十一章商業殖民第五百五十八章蒙古諸部第二百三十二章參謀監軍第三百六十二章逃脫第五百零五章國王的表弟第五百五十九章平定倭國第一章憂心第三百八十六章天南鎖鑰第一百四十六章府衙會晤第二百九十九章線膛炮和滑膛炮的選擇第四百四十五章地主風險大第三百三十八章星辰大海 壯美情懷第十七章背義第五十章重陽第六十章艱苦第七十三章分析利弊第二百六十五章驚異第五百零六章震驚第一百四十章再圍長沙第二百七十九章月夜奔襲(一)第二百四十一章比丘道人第四百一十一章起義第一百八十八章定計第四百一十三章二十里鋪血與火第七十九章以儆效尤第三百零七章大發雷霆第二百九十二章擡旗來的“八旗精兵”第三百三十四章循序漸進 夯實基礎第二百六十九章分兵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