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邊牆

“大將軍,斥候來報,韃子轉向南行了!”劉永昌和吳子正聯袂而來,剛進得大帳便躬身向劉體純稟報。

自劉體純入山西之後,李元利便改封其爲徵虜大將軍,劉永昌和吳子正爲徵虜左右副將軍,令他們率部從大同鎮順着邊牆,經喜峰口繞道至遼東鎮截斷韃子往東的退路,但卻不能將其殲滅,只能想盡辦法將他們趕去朝鮮。

李元利在命令上隱晦地說了這樣做的目的,劉體純自然清楚要怎麼去做,他在攻破瀋陽之後,只留了五千人駐守,然後率領其餘將士馬不停蹄地渡過渾河,直接就來了清河堡。

清河堡位於四山之中,東有鴉鶻關(今遼寧新賓西南三道關)屏障,爲建州女真進入遼東腹地的戰略要衝、邊境重地,是前明遼東都司駐地遼陽的門戶,反之,也是這次韃子逃回建州的必經之地。

萬曆四十六年,老奴發佈“七大恨”告天伐明,率十萬大軍攻破清河堡後,在清河堡一帶燒殺擄掠十三日方滿載而歸,臨走時還拆毀了清河堡,遼東屏障從此不存。

但今日大興軍來到這兒之後,清河堡便成了一道攻不破的關隘。

劉體純相信只要大興軍駐守此處,韃子便休想從這兒逃回建州,到時李定國再從後面一攆,韃子就得趕緊再往南逃竄。

沒想到韃子竟然在鞍山驛便轉頭往朝鮮去了。

“如此更好,省得老子還要想盡辦法攆他們!”連日來的行軍讓劉體純看起來風塵僕僕,但他的心情卻很好。

只要韃子去了朝鮮,和朝鮮李氏朝廷槓上之後,他就可以趕去燕京,正好可以參加漢王殿下定於明年六月的登基大典。

吳子正笑道:“想起來還真是恍若隔世,數年之前,咱們還被韃子追在屁股後面打,如今卻正好換了過來,還真是讓人心頭暢快!”

“是啊!當年咱們忠貞營從湖廣退回夔東興山時,弟兄們都是沒想過會有今日的!那時候我就想,只要能找處地方,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就好了……沒想到如今咱們王爺竟然能夠登基稱帝!”劉永昌接上話頭感嘆道。

劉體純道:“說實話,那裡我也是有些喪氣的!要不是太后讓我去興山,我也不覺得漢王殿下能成大事。”

“自古以來,開國之君一般都是智謀超羣、雄才大略的明君雄主!闖王夠朋友、講義氣,兄弟們也都願意聽他的,但說到雄才智謀才略,他還是差了一些,以至於最終功敗垂成。幸虧老天有眼,讓漢王殿下得仙人指點,纔有我等今日之揚眉吐氣!”

劉永昌和吳子正沒有接話,但卻輕輕地點了點頭。

當年在闖軍中時,劉體純都是稱呼李自成爲“李哥”的,這話他自然可以說,但劉、吳二人就不好說了。

劉體純也知道他們兩人有忌諱,說了兩句便將話題轉了開來:“既然韃子已經往南,那咱們就在清河堡歇上兩日再開拔,送韃子最後一程!”

吳子正道:“大將軍!王爺這‘驅虎吞狼’之計,好是極好,只是末將有點擔心,萬一韃子入朝鮮幹掉朝鮮國主之後實力大增,到時再對付他們,可就要費更大的力氣了!”

“子正這話有些道理。韃子現在的兵力,滿蒙八旗兵還有四五萬,再加上綠營仍然有近十萬之衆,朝軍肯定是打不過他們……不過換了咱們,韃子便只有捱打!”

劉體純是真有底氣說這個話,裝備擊針槍的大興軍將士,豈是韃子所能匹敵?更何況他們進山西之前,兵部又給他們裝備了近百門各種口徑的野戰炮,這種野戰炮精準度高,而且轟炸範圍大,一打就是一片,韃子人再多,又能起什麼鳥用?

“但咱們也不能讓韃子在朝鮮太過輕鬆!”劉體純輕快地拍着大腿,“在韃子入朝鮮之前,咱們再找個地方搞他一下,再割他一塊肉下來。”

“大將軍,要不咱們就在九連城和鎮江城一帶設伏?”劉永昌到掛在軍帳裡的軍用地圖上看了一會,方纔笑呵呵地問道。

“設什麼伏?要是不小心將韃子殺多了,他們進了朝鮮沒了戰力打不過朝軍,漢王殿下的如意算盤豈不是要落空?咱們從邊牆上追過去,就在九連城吃掉他一兩萬人即可!”

明代的邊牆——也就是後世稱呼的長城,經過洪武至萬曆年間二十次大規模的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畔的遼東虎山,全長達一萬多裡,而且城牆最窄處也有一丈多,完全可供大軍通行,而且比在山野間穿行快了許多。

“等會我寫封信給李定國送去,讓他配合我們在韃子過江之前,將韃子的八旗兵最少再殲滅一萬人!百姓丁口一個也不能放過江!”

劉體純三言兩語之間,便將事情安排下來,大興軍在清河堡休整了兩日,然後才渡過太子河,上了邊牆一路向南進發,於五日後抵達遼東虎山。

韃子有家眷隨行,而且還裹挾了不少百姓,他們的行軍速度一天最多隻有四五十里,因此在大興軍抵達虎山的時候,韃子離鴨綠江竟然還有一百多裡。

如果按照他們現在的速度,到九連城最快也要兩天,但李定國部追擊得也更加緊迫,韃子的後軍八旗步軍營幾乎已經沒剩下多少人,不得已之下,韃子被迫將裹挾來的百姓盡數放棄,全力向鴨綠江進軍。

這十多萬百姓給隨後趕到的李定國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因爲他們除了身上一套單衣之外,所有的錢糧衣被都被韃子搶了去,如果不管他們,等待這些百姓的下場不是餓死就是凍死。

幸虧大興軍的後勤輜重都是由海軍艦船從海上補給,這才解了燃眉之急,要不然不用等到下雪,最多幾天就會餓死人。

但這也只是權宜之計,只要進入冬季,安東(今丹東)海域就會結冰,海軍艦船不能航行,糧草輜重運不過來,到時又該怎麼辦?

因此李定國只能將這情況飛報李元利,請海軍派出艦船火速運送大量物資以及各部官吏至安東,以確保百姓能夠度過這個冬天,明年開春之後,才組織百姓墾荒耕種。

第五百一十六章軍費開支第四百五十章虎口奪食第四百九十八章清剿計劃第五百五十二章擴張計劃第五百四十五章技術攻關第三百七十七章說降第四十六章紛爭第三十三章軍議第一百五十章白龍會第十七章背義第四百四十四章一舉兩得第三百四十二章海道針經第三百三十七章教忠於政 無可例外第四百五十八章黑水溝第三百一十三章威龍白家草頭王第五百三十六章仇深似海第八十四章木鞘運銀第一百一十三章春心萌動第一百六十二章欲爲內應第四百六十七章密室經義第二百七十三章有恃無恐第二百八十章月夜奔襲(二)第二百七十章責任第三百四十七章試航第五十九章急行第二百六十章平生惟願殺盡韃子第三百一十三章威龍白家草頭王第四百四十七章富樂院第三百九十八章予以重託第四百九十四章朝鮮之戰第四十七章中伏第三百八十八章攻守易勢第二百五十二章反戈一擊第三百九十八章予以重託第四百二十七章信使第五百三十二章“精炮滅明”第二百三十七章飛蛾赴火第三百一十一章西洋懷錶第三百五十四章人心惶惶 聞風而逃第五百一十五章窮兵黷武?第五百四十章甕中捉鱉第四百二十五章血肉屠場第三百五十一章三個臭皮匠第五百二十七章皇宮家宴第十章拜服第五百一十六章軍費開支第五十章重陽第五百四十七章琉球內附第十六章練兵第一百九十七章求和第五百三十五章仁川登陸第二百零四章中計第二百七十一章瑤民第一百一十六章夷陵第三百一十四章清剿水西土司第四百四十六章秦淮河第六十章艱苦第九十九章出兵第四十六章紛爭第二百四十七章排槍第五百三十九章世子李棩第三百六十七章南澳海戰(一)第四百六十一章試探第十七章背義第四百零五章斬蛇第一百四十四章走投無路第十三章任務(三)第三百五十八章首鼠兩端 枉送性命第二百六十二章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第四百二十七章信使第五百二十七章皇宮家宴第九十八章石砫土司第三百一十一章西洋懷錶第一百六十八章催妝第三百六十二章逃脫第五百五十一章商業殖民第四百六十一章試探第二百二十一章突圍第一百六十五章守禮第三百四十一章烏斯藏第四百六十一章試探第五百五十一章商業殖民第四百四十一章勸進第四百九十七章“海警零零四”第三百八十章鎮海衛第二百五十八章鐵殼船第五百五十章登極大典第三百零五章沿街伏擊第一百八十三章大獲全勝第三百六十四章兩屠歐汀第二百五十七章關刀槳第四十六章紛爭第三百七十二章前衝鎮第三百零五章沿街伏擊第九十八章石砫土司第二百七十七章東印度公司第四百零六章華夷之辨第三百一十六章是降?是戰?還是走?第四百八十四章北上前夕第二百零四章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