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蘇祿國

對於十七世紀的大明朝廷來說,琉球羣島就是雞肋,不,連雞肋都算不上!

打個比方,將它直接納入治下,就好比後世將非洲某一窮二白什麼資源都沒有的小國併入中國一樣,不但佔不到一絲便宜,還要爲此背上包袱。

由於出產極少,而且還要給薩摩藩上繳糧食,琉球除了王室和士族之外,禁止平民食用大米,琉球羣島上絕大多數土著居民都是以紅薯爲主食,而在紅薯沒有引入以前,琉球人更是饑荒不斷,餓死人是常事。

貧困到這種地步,他們有什麼是朝廷要貪圖的?

琉球羣島孤懸海外,來來往往的不是倭人就是夷人,都不是什麼良善之輩,要是他們在琉球搞出點事來,朝廷要不要出兵?

若不出兵,大天朝顏面何存?若是出兵,且不說水師有沒有這份戰力,就算有,這得要糜耗多少錢糧?

因此,大明朝廷哪怕是知道了琉球已經被倭寇控制,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任由薩摩藩逐漸將琉球吞併。

但李元利就沒有這麼多的顧慮,哪怕開始幾年在琉球只有投入,大興軍也必須將琉球納入治下。

從長遠來看,光是琉球羣島周邊海域蘊藏的豐富油氣資源,就絕對不能將它放棄,從目前來看,琉球也有大興軍急需要的東西,那就是硫磺,它可以用來製取硫酸。

硫酸是十分重要的工業原料,目前大興軍還沒有掌握從硫鐵礦中製取硫酸的工藝,所以硫磺就成了生產硫酸必需的原料。

目前大興軍制取硫酸用的硫磺都是由國內供應,但中國境內的天然硫磺礦不多,而琉球幾個火山島恰恰盛產硫磺,而且品質非常好,這剛好可以彌補國內硫磺產量的不足。

以大興軍的實力,要拿下琉球是很簡單的事情,李元利只做出指示,具體由內閣和兵部去實施就行。

劉玄初道:“王爺,那琉球之事就這樣定了。王爺是否要見見他們的使臣?”

“肯定要見一見。乾脆通知他們,明日下午我在宮中賜宴……讓蘇祿國的使者也一起來。”

“王爺的意思,蘇祿國王請求內附之事也準了?”

“嗯……這是好事,爲何不準?”李元利道:“只是這南洋蘇祿國離此數千裡之遠,卻不知他們爲何要請求內附?”

劉玄初笑道:“王爺!這蘇祿國與我國之間相隔雖遠,但卻是早有淵源,此番請求內附也並非無因。”

“早在永樂年間,蘇祿國三王便曾率眷屬及侍從數百人,遠渡重洋訪問我國,受到前明永樂帝盛情款待。在回程途經山東德州時,三王之中的東王病逝,永樂帝命禮部以藩王之禮葬之,並親撰碑文、賜諡“恭定”。”

“東王病逝後,其長子回國繼任王位,傳襲至今已有十世,而其王妃和另兩個兒子就留在德州守墓並定居終老,逝後仍然葬於德州墓園。如今德州安、溫二姓,絕大多數都是蘇祿國東王后裔。”

“數十年前,西夷入侵蘇祿,從隆慶至崇禎年間,西夷數次大舉進攻,欲以蘇祿爲屬國,但卻遭到了蘇祿人的激烈抵抗而沒有得逞。”

“西夷與蘇祿之間交戰不斷,渤泥國也趁此時機對蘇祿用兵,蘇祿國因此國力日衰,內憂外患不斷,其呂宋島以及中北部地區都被西夷攻陷,南部也被渤泥國逐漸蠶食,這個時候蘇祿國王請求內附,也不過是想找個靠山罷了!”

這兩年來李元利通過安插在海商中的軍情司眼線,對南洋的情況也有一個大概的瞭解,但劉玄初和蘇祿國使者數次會面,旁敲側擊,再加上蘇祿國王急於內附找個靠山,蘇祿使者可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所以劉玄初知道的內情自然要多得多。

歷史上在這個時期,蘇祿國就曾經被渤泥國短暫吞併,過了幾十年時間才復國,但復國後仍然面臨內憂外患,因此在滿清乾隆十八年,蘇祿國蘇丹就曾經向滿清朝廷上書,表示“臣願以疆土人丁戶口編入中國圖籍,聽任指揮”,“倘蒙鈞旨喜納,恭候綸音天降,臣來年編籍晉上,即爲中國黎元”。

事實上在有清一朝,請求加入中國的並不止蘇祿一國。

明末清初,中亞地區主要有五個國家,分別爲哈薩克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布魯特汗國、巴達克山,其中面積勢力最大的當屬哈薩克汗國(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哈薩克斯坦)。當時的哈薩克汗國分爲三部,他們處在準噶爾和俄羅斯之間,也是戰亂不斷。

乾隆帝在位期間,徹底平定了準噶爾地區,將新疆地區納入清朝的版圖,從而與哈薩克汗國接壤。乾隆二十二年九月,哈薩克中帳首領阿布賚派遣使者來到承德朝見乾隆皇帝,同時上書表示“臣阿布賚願率哈薩克全部歸化鴻化,永爲中國臣僕,伏唯大皇帝睿鑑”。

接着哈薩克汗國其他兩部也先後上書做出表示願意歸順清朝。但乾隆卻以“哈薩克越在萬里之外,荒遠遼闊”爲由,表示中薩之間“不過羈縻服屬,如安南、琉球、暹羅諸國,俾通天朝聲教而已,非欲郡縣其地,張官置吏”。拒絕了哈薩克加入中國的請求。

另外,緬甸北部地區的八大土司,歷史上也曾經主動要求加入中國,但卻同樣遭到清廷的拒絕。

十九世紀初,英國殖民者開始入侵緬甸,並通過三次英緬戰爭,將其納爲殖民地,但此時的緬甸北部依然控制在那些土司手中,土司們迫於英夷壓力,紛紛上書表示願意加入中國,以期獲得朝廷的援助,共抗英夷。

以稔祚爲首的八個緬北土司向清朝雲貴總督岑毓英上書,表示“我等男女情願投奔中華,永爲子民”。關外的木邦土司鍾文源更是親自來到昆明,求見雲貴總督岑毓英,表示“該土司曾屬中華,淪陷於緬,緬國無主,決計來投。如蒙中華收恤,自當效力邊陲。”

當時清廷正與英國進行邊界談判,如果答應這些土司的要求,那麼勢必將在談判中佔據主動。但當時的清政府懦弱無能,慈禧不欲多生事端,於是下詔“斷不能僅據該土司稟詞輕開邊釁。至該土司等若再來請示,即諭以現在中國與英人尚未定議,毋庸瀆訴也”。

閉關自守、目光短淺的滿清朝廷,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失去擴張領土、增強實力的大好時機,最終淪爲西方列強蹂躪的對象!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小河祝各位書友大大中秋快樂!因近段時間瑣事繁多,本月更新很不穩定,小河向大大們表示歉意,下月會恢復正常更新!

第一百九十九章兵圍新會第一百一十七章籌備第三百八十八章攻守易勢第五百四十章甕中捉鱉第一百九十七章求和第六十九章口舌交鋒第一百四十四章走投無路第三百一十八章短兵相接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員第五百零四章葡國使者第三百五十一章三個臭皮匠第五百五十七章除瘴之策第十四章土司第五百零五章國王的表弟第五百五十章登極大典第二百三十六章衡口堡第四百八十章拉攏第六十五章料事如神第二百六十三章初入湘楚第一百八十九章賊首第四百一十中章速勝第一百八十五章詐城第三百六十二章夜郎自大第三百七十四章密謀獻城第二百零五章夜戰第五十七章遠慮第二百二十三章追擊第二百九十五章前有埋伏 後有追兵第一百一十八章兄弟鬩牆第一百零四章震驚虜廷第二百三十三章整肅軍紀第四百六十三章荊江水患第四百九十二章寧賊獻計第三百五十一章三個臭皮匠第二十二章開會第五百四十七章琉球內附第四百零四章滾江龍第四百九十六章邊牆第三百六十六章深謀遠慮 眼光長遠第三百一十五章別無退路第四十三章心思第一百九十四章炮兵操典第二百九十九章線膛炮和滑膛炮的選擇第五十二章殺虎第一百六十九章昏禮第二百八十四點章“棒槌”的威力第三十章起步第八十章苦難巴蜀第二百零三章底細第五百一十八章行賄千兩處斬!第四十八章出征第二百七十二章清遠第四百六十八章望牆興嘆第五百二十八章南洋諸國第四百七十八章科爾沁第三百三十七章教忠於政 無可例外第三百七十八章選擇第二百二十一章突圍第三百八十八章攻守易勢第三百四十六章海龍王第五百三十九章世子李棩第五百四十二章春江大捷第二百三十八章陣斬搖旗第三百九十七章其名可彰第四十二章豐收第二百零四章中計第四百六十一章試探第二百三十二章參謀監軍第四百零二章敵未至便欲屠城第五百五十七章除瘴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終身大事第四百一十一章起義第二百五十六章黑臀第四百四十八章久別勝新婚第四百八十三章九月第六十八章分兵伏擊第三百四十五章總山長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員第四百五十一章賤籍第三百五十五章衣冠禽獸 御門聽政第二百七十一章瑤民第三百二十九章天主教徒的誓言第二百一十七章瘋狂第五百一十六章軍費開支第一百六十九章昏禮第四百四十章內家拳法第四百五十章虎口奪食第一百二十章兵臨肇慶第三百五十三章親人反目 豪強迫害第四百六十六章單刀直入第四百一十八章同舟共濟 推心置腹第四百七十七章賜姓第五百零五章國王的表弟第四百零一章勞軍 請願第四百九十九章月牙島剿匪第五百三十八章朝鮮國主第四百七十四章驅虎吞狼第二百章獸行第四百八十四章北上前夕第三百五十一章三個臭皮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