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分析利弊

李元利見二人久久不語,心中也是猜到了幾分,生怕王復臣礙於面子不好先開口,便對王復臣說道:“王將爺,此番收編的南明軍士卒,我是不會放回去了,但劉文秀還是要放回去,如果王將爺也要同回,怕是沒有好果子吃。”

“劉文秀損兵折將,回去後定然逃不脫責罰,但不管怎樣,孫可望礙於兄弟情面,都不會要了他的性命。可你卻大大不同,一不小心,說不定就成了那隻替罪羊!就算僥倖逃得一命,在劉文秀帳下,那日子能過得下去?”

王復臣沒有說話,只是靜靜地傾聽,他也想聽聽李元利到底會怎樣分析。

“至於孫可望,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早晚要同南明決裂,到時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三人之間定然會反目一戰,南明軍本就是以原來的大西軍爲主,這一內鬥起來,嘿嘿……那可就好看了!”

李元利說到這兒,猛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用力地一揮手道:“而我大興軍則不同!軍中將士多爲原大順軍老人,大夥一起抱團轉戰多年,忠貞營各部全聚於我帳下,更是上下齊心!”

“如今我大興軍又拿下了四川一省之地,過上幾日就開始招納流民,只需休養生息上兩年,糧草不缺、將士用命、火器犀利,到時無論是東出夷陵還是南下貴州,再取了湖廣、兩廣之地好生經營,何愁天下不定?”

“王將爺,晚輩欲邀你共舉大事,不知你意下如何?”李元利盯着王復臣的眼睛問道。

王復臣的內心遠不象他表面看上去那樣平靜,李元利剛纔所說的話,句句都擊中了他的心坎,他其實已經認可了李元利和他的大興軍,但他有一個巨大的隱憂,那就是遠在雲南的妻小。他相信,只要自已投降李元利的消息一傳出去,自己的家小絕對不能倖免於難!

“元帥,非是自明(王復臣的字)冥頑不靈,實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家中妻小尚在雲南,如果我入了元帥帳下,恐怕南明會對她們不利!”王復臣滿臉糾結地抱拳說道。

李元利一聽這話,放聲大笑道:“這是小事一樁啊!我立即派人去雲南把你的家小接來四川,在這之前,我不放劉文秀離開,誰能知道這兒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誰又能知道王將爺加入了我大興軍?”

王復臣一聽這話,心中一塊石頭頓時落了地,他“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對李元利叩首道:“今日承蒙元帥不棄,收留自明於帳下,自今日起,自明唯元帥馬首是瞻!”

李元利連忙上前一步扶起王復臣哈哈笑道:“今日得將爺相助,我心喜不自勝哪!”

他把三元叫道面前吩咐道:“你馬上去通知銅頭,讓他立即派人去雲南,聯絡特別行動處在雲南的密諜,將王將爺的家眷全部接到重慶來,此事刻不容緩,必須用最快的速度辦理!”

三元領命而去,李元利又對王復臣道:“現在重慶在劉體純司長手上,咱們在興山的老營和所有家眷都在遷往重慶的途中,王將爺不必有所憂慮!”

這些事情必須得提前說清楚,要不然讓王復臣以爲自己將他的家眷送到重慶作了人質,到時雙方之間難免生了隔閡。

“自明明白,元帥不用多說!”王復臣又道,“元帥,聽說玄初在軍中輜重營整理帳務,標下以爲有點大材小用了。”

劉茂遐在一旁垂手而立,默不作聲,李元利是確實不知道他的才能,但既然王復臣如此推介,肯定是有過人之能,於是便向他問道:“不知劉先生對於我軍接下來在四川的境地有何見解?”

這就是考驗了!劉茂遐知道得失就在自己一念之間,他精神一振,想了一會才說道:“元帥,我軍如今佔了四川全境,而且在夔東根基深厚,但此時卻不是大力擴張之時。依學生之見,我軍在兩年之內,當以固守爲主!趁此時機大力發展民生,與民休養,蓄積力量,待到時機成熟時,再發動雷霆一擊。”

“我軍如今兵力強盛,糧草無憂,爲何要採固守之計?”

“元帥,雖然我軍兵力強盛,但此時確實不宜輕動!今年初清廷兵分兩路欲圖夾擊南明朝廷,一路便是吳三桂,另一路則是東虜定南王孔有德,吳三桂一路由南康王劉文秀領兵迎戰,孔有德一路則是由西寧王李定國東進抗擊。”

“吳三桂一路已敗於元帥之手,而西寧王應該還在湖廣鏖戰,在他們沒有分出勝敗前,我軍如果北上漢中、東出夷陵,威脅關中、湖廣之地,清廷必將調集重兵來迎,從而讓南明軍得利,而南下貴州,則是孫可望的根基老巢,他也只能傾全力迎戰,到時又會被清廷得利。無論如何,我軍都只能是爲他人作嫁衣裳!因此我軍只可固守觀望,不宜出擊。”

劉茂遐說了這些,思路漸漸清晰起來,他接着說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四川內部的問題。我軍雖然已經收取四川,但境內世家、宗族、賊匪等各種勢力武裝盤根錯節,若不一一清理乾淨,要想安心發展民生也不可能,而做這些都需要時間。學生以爲兩年應該足夠。”

“那又應當如何固守?”

“元帥,學生適才說的是固守爲主,並不是一味固守,依學生之見,北面緊靠大巴山,又有數處險關,可派少量兵馬扼關而守即可。而南面貴州方向,則可採用蠶食之策!”

“自前年孫可望攻取貴州後,便安撫遺黎,大興屯田,而且還招徠商賈,這些手段讓貴州民生得以恢復,但孫可望在貴州徵收的賦稅相當重,農民徵租,十取其七!而且無論五穀六畜絲麻之類什麼都要交稅,簡直是無隙可逃!”

“而刑法也是簡單兇殘,無論官、兵、士、民,只要犯法,重罪斬首、剝皮,輕者捆打數十,此外沒有其他處罰,無論是誰都是活得戰戰兢兢。”

劉茂遐說到此處,只覺得口乾舌燥,端起桌上的茶碗喝了幾口,然後向李元利問道:“元帥,不知夔東稅收多少?”

第三百零三章反攻炮臺第二百五十章昆明來人第五十七章遠慮第三百零一章夜取炮臺第四百五十二章入濠鏡第三百一十章海商乎?海寇乎?第四百七十九章“衣”與“夷”第二百零四章中計第五百二十五章無始鍾氣篇第五十三章高歌第四百三十八章尚武精神第二百四十一章比丘道人第一章憂心第五百一十二章禮儀之邦第二百三十七章飛蛾赴火第三百六十二章夜郎自大第二百二十九章亡羊補牢第三百三十七章教忠於政 無可例外第五百四十一章生死攸關第一百九十四章炮兵操典第一百八十八章定計第三百九十八章予以重託第一百五十五章進退維艱第三百一十一章西洋懷錶第三百七十五章投誠第三百九十八章予以重託第一百零六章試驗第三百一十九章白刃拼殺第十八章宰羊第二百八十三章擂鼓!助威!第五百三十五章仁川登陸第四章謀劃第一百零七章授藝第二百二十章吐血第十三章任務(三)第二百零一章潰敗第四百三十二章計劃周詳第一百一十三章春心萌動第一百九十九章兵圍新會第四百九十七章“海警零零四”第一百八十一章誘敵第五百一十六章軍費開支第九章展望第四百零五章斬蛇第一百六十三章廷議第二百四十五章夜半襲營第二百零七章“絕密”加“特急”第五百一十九章葡使覲見第五百二十六章正旦大典第四百三十三章過眼雲煙第五百零九章孔廟改文廟第二百二十章吐血第三百八十二章海戰計劃第八十三章驚天寶藏第四百三十四章潛蹤躡跡第三百四十四章雙雄會第二百二十二章反襲第二百九十二章擡旗來的“八旗精兵”第五百三十六章仇深似海第二百二十一章突圍第一百一十八章兄弟鬩牆第二百三十六章衡口堡第二百七十二章清遠第一百四十八章異想天開第三百零二章北門危急第三百零一章夜取炮臺第四百六十三章荊江水患第一百七十章春宵第三百六十八章南澳海戰(二)第一百五十二章大義名分第六十三章貪功第三百六十四章兩屠歐汀第五十二章殺虎第四百八十五章告別南京第五百四十五章技術攻關第二百五十一章倒行逆施第三百一十七章邀約比鬥第四百一十八章同舟共濟 推心置腹第二百七十七章東印度公司第五百二十章流淚樹第七十七章御史郝浴二百三十五章荔枝道第二百一十二章周勉的真面目第八十六章軍訓改造第一百七十章春宵第四百五十一章海警六司第一百九十四章炮兵操典第四百三十三章過眼雲煙第五百三十八章朝鮮國主第二百六十章平生惟願殺盡韃子第二百七十一章瑤民第一百四十一章火力壓制第三百六十四章兩屠歐汀第四百五十一章海警六司第三百二十二章昔日孩童 今日漢王第三百七十八章選擇第一百零一章兵臨城下第二百八十四點章“棒槌”的威力第一百五十九章率部來投第四百七十二章治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