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

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

“起來說話。”太皇太后終於鬆口了,等朱祁鎮起身之後,說道:“你給我說說,你所謂的長遠之計?”

朱祁鎮說道:“娘娘也知道,我家以藩王入主大統,從太宗皇帝到現在,無不秉行削藩之策。”

太皇太后說道:“都這個樣子了?你還想削?”

朱祁鎮說道:“不是朕不念親親之情,而是宗室繁衍日多,朝廷恐怕終究有一天會支撐不住的。”

“孫兒也不想讓太祖子孫當豬養。總是要想一個辦法,雖然孫兒而今還沒有想出一個辦法,但是不管怎麼做,總不能讓對國家有用的人吃虧。”

“不管是誰,只要能鎮守麓川。使得緬甸不再擾邊。都是大功一件,朝廷有那麼多時降時叛的土司,麓川一地,思氏可以聚集大軍三十萬,以人口而論,足夠我大明一下府,又令各路土司隸屬之。”

“如果能南並緬甸,也是一大國。”

“豈不比在家中枯坐強多了。”

“且花無百日紅,他日我大明有一個萬一,也能由他延續國祚。”

“如果不是二弟還小,沒有歷練,不能獨擋一面,孫兒纔不想給襄王叔的。”

“呸。”太皇太后說道:“你說什麼胡話的?這是你做皇帝該說的話。”

朱祁鎮說道:“是孫兒說錯話了。”

太皇太后此刻不再懷疑朱祁鎮的用心,倒不是太皇太后多相信朱祁鎮,他最少相信朱祁鎮沒有故意將襄王至於死地的想法。

太皇太后一時間陷入沉思之中。心中暗暗權衡這一件事情對襄王好還是不好。

太皇太后戰略目光很敏銳。

她從北京到麓川的距離上,很明顯的感受到了大明中樞對麓川一帶的鞭長莫及。正因爲距離這麼遠,襄王到了麓川之後,只要忠於朝廷,朝廷對襄王的支持也就是源源不斷的。

襄王坐擁天南大國的可能性並非沒有的。

但是作爲一個母親,她更希望的是孩子們能夠平平安安,而不是建功立業。滇南是什麼情況,太皇太后早有耳聞,他恐怕襄王連長沙的氣候都適應不了,要來北方修養。

去了麓川,不適應當地氣候會怎麼樣?

種種想法,讓太皇太后不能下定決心。

但是就在太皇太后下不定決心的時候,襄陽襄王府之中,襄王已經接到了京師的飛鴿傳書了。

襄王看了手中的紙條,臉上一時間百感莫及,沉默了一會兒,說道:“讓大總管來一趟。”

不一會兒,襄王府大總管來了。

這個大總管雖然是一個太監,但是從氣度上一點也看不出伺候人的樣子,手中捏着一念珠,說道:“王爺,你叫我。”

襄王將手中的書信給了這大總管,說道:“看看。”

大總管看完之後,微微一笑,說道:“這其實是太祖舊策,就如同太祖在封塞王一般。用好了,自然是好,但是用不好了,就是太阿倒持,又是一個靖難局面。”

襄王說道:“那你覺得,我這侄兒用的好還是不好?”

這大總管嘆息一聲,說道:“恰當好處。朝廷對雲南實在是鞭長莫及,封一王與麓川,恐怕麓川之地,號稱三十萬,但是能養上數萬精兵都不夠,從雲南到江南,到處是天險,只需卡住一處,就等朝廷數路而來,一舉殲滅。”

“而且從麓川南下攻緬甸,反而是高屋建瓴之勢。緬甸方圓數千裡,以足以王殿下。到時候王爺有了緬甸基業之後,會再想回過靖難嗎?”

襄王嘆息一聲,說道:“思家父子,都是鼠目寸光之輩,如果讓我有甲兵三十萬,決計不會來冒犯大明,橫掃緬甸各土司其不善。”

大總管說道:“看來,王爺是心動了。”

襄王說道:“怎麼,你作爲姚師的弟子,不心動嗎?還是你被斬去煩惱根之後,真的決心在我府上當大總管了。”

大總管說道:“阿彌陀佛。不過,其中兇險,王爺可想好了?我亡命之徒,卻是不怕的。就怕王爺?”

大總管乃是姚廣孝的弟子。

而且是親傳弟子之一,參與了漢王謀反,見漢王不足爲謀,就投向了襄王。

他與姚廣孝其實是一路貨色,都是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物。

就看他在漢王敗亡之後,不投宣宗,反而投襄王就看得出來。他對什麼天下根本沒有什麼想法,唯一的想法就是在亂世之中一展謀略。

只是大明傳承五代之久,百姓附從,民心安定,雖然各地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總體來說,可以稱之一句太平。

他自然是找不到機會。只能在襄王府上蹉跎下來。

襄王咬着牙說道:“孤受夠了,困在這一座城池之中,簡直生不如死。襄陽城對別人來說,或許是安居樂業之地,但是對孤王來說,不過是一個大一點的監獄而已。”

“我寧死也不願意這樣過下去了。”

“不就是麓川嗎??”

大總管說道:“如此一來,王爺就要立即開始行動,向朝廷上書,給太皇太后寫信,將這一件事情給坐實。”

“最好能讓王爺從徵。”

“不是貧僧說王爺不是,而是王爺坐鎮過中樞,但畢竟沒有親臨戰陣,如果真封到麓川之後,這樣的戰事,今後就是家常便飯了。”

“王爺從大軍徵麓川,也積累一些經驗。”

襄王沉吟一會兒,說道:“小皇帝會答應嗎?”

大總管說道:“這一件事情,本就是他提出,他自然會了。”

“好。”襄王說道:“孤這就去寫信。”

襄王忙活了整整一夜,寫了一封奏摺,然後又寫了一封私信,是給太皇太后的。求得太皇太后的支持。

太皇太后畢竟是太皇太后,只有在手指縫中露出一點東西,就足夠襄王在麓川吃飽了。

這個時候不求太皇太后,什麼時候求?

ωwш ✿тт kдn ✿C O

天下明眼人都知道,太皇太后其實沒有多少日子了。

只是襄王的奏疏還沒有到京師。

卻有云南的八百里加急先到了京師。還有錦衣衛從瓦刺得到的消息。

一時間兩處消息,幾乎是前後腳到達了。

朱祁鎮先看到的是麓川請求朝貢的事情。

朱祁鎮一看,心中頓時一寬,援軍到雲南還有一段時間。而今在雲南,麓川固然不敢進攻明軍,明軍也不敢進攻麓川。

不過,麓川似乎有進攻的能力,而明軍的進攻能力卻有些缺乏。

所以,麓川自己想求和。朱祁鎮自然願意讓他們自己浪費時間,立即硃批一個準。

而今朱祁鎮已經開始將王振撇下,自己批閱奏摺。王振只剩下整理文書的權力了。

至於沐昂求的十二萬援軍,兵部已經準備了十五萬,除卻孟瑛本部萬餘人之外,其餘都是南軍。

這也是考慮到,孟瑛作爲主將,身邊沒有一點嫡系人馬,恐怕連這十五萬人馬都鎮壓不下來。

故而特別批准的。

而今的京營還不至於差這一兩萬人嗎。

隨即朱祁鎮給沐昂一封親筆信,讓他以守爲住,在大軍到來之前,不可再喪師。隨即歷數沐家功績,鼓勵他不負先人。只要守到大軍到達,就是大功一件。

朱祁鎮估計這一件事情,並不難做到。

朱祁鎮處理完這一件事情之後,翻開錦衣衛的密報,頓時又驚又喜,簡直不敢相信,說道:“脫歡死了?”

終於朱祁鎮明白,爲什麼土木堡之變,是在正統十四年,而不是他當初預料的正統五年六年左右。

因爲土木堡之變的瓦刺首領叫也先。就是今年上位的。

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十四章 遺詔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六章 新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