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

王振好容易安撫了孫氏。朱祁鎮才能出了坤寧宮。

朱祁鎮有些失落。

他從朱祁鎮九歲的記憶之中,孫氏的印象從來是十分美好的。但是很多時候,孩子看父母的眼光是自帶濾鏡的。

小孩子都覺得自己父母好,但是朱祁鎮而今雖然有朱祁鎮的記憶,但是他總就不是一個孩子了。

在小孩子的心中,太皇太后張氏,向來是嚴厲的。而皇太后的孫氏,向來是極好的。

只是而今帶着後世眼光看來,兩者之間是完全不同的。

這種落差,讓朱祁鎮心中很不舒服,特別是孫氏對他,幾乎好像看一個孩子。寧肯相信王振的話,也不相信他的話。

朱祁鎮出了坤寧宮,徑直向西邊而去。

王振緊緊跟着朱祁鎮,在身後小聲,說道:“陛下,該回去了。”

朱祁鎮說道:“去慈寧宮。見太皇太后。”

王振立即明白,今天孫氏說了這樣出格的話,如果不去慈寧宮做個解釋,恐怕今後日子不大好過。

太皇太后斷然不是不會動皇帝的。

但是要弄死一個奴婢,卻還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王振立即叫來步攆。

朱祁鎮本想步行前往的,但是他的身體尚弱,今日先從乾清宮到坤寧宮,然後再從坤寧宮到慈寧宮,繞這一大圈,他的意志尚可支持。但是身體卻支撐不住了。

待朱祁鎮到慈寧宮的時候,已經是宮燈初上了。

一人將朱祁鎮引進宮中,朱祁鎮見了她,立即行禮。當這女子微微避開,說道:“不敢當。”

這個女人就是宣宗皇帝第一任皇后,之後的仙妃,在朱祁鎮登基之後,被封爲皇太妃的胡氏。

也許是太皇太后對胡氏補償與愛護,就將胡氏帶在身邊。

朱祁鎮心中不得不承認,胡氏一舉一動,都有一種淡雅的感覺。

比起孫氏,雖然有些素雅的感覺,但決計不差分毫。在爲人處世上挑不出一點錯。這也是即便被廢,但是在太皇太后心中,胡氏纔是她的兒媳。、

孫氏不是。

胡氏將朱祁鎮引進宮中,向太皇太后行了一禮,就緩緩的退了下來。

此刻太皇太后,已經換去了一身宮裝,穿着一身簡單的襦裙,花白的頭髮盤了起來,在燈光的照射下,也淡去了臉上的皺紋。

如人不識,只會將她當成江南普普通通的女子。

太皇太后有意讓胡氏留下來,但是想了想,有些事情,胡氏知道了也沒有用。就沒有留她。

“孫兒見過奶奶。”朱祁鎮行禮說道。按理說,在太皇太后面前裝嫩效果大抵好一點,但是而且的朱祁鎮畢竟不是之前的朱祁鎮了。

有些事情,是做不出來的。

“坐吧。”太皇太后說道:“怎麼樣,準備將會昌伯安排個什麼位置?你說說,看我能不能給你安排了。”

朱祁鎮聽了,立即說道:“孫兒不敢,母后只是憂思過慮了。有些胡言亂語,還請奶奶不要放在心上。”

太皇太后嘆息一聲,說道:“她從來是自以爲聰明,分不清楚輕重。愛耍小聰明。小時候見她也很聰明的,怎麼變成這樣了?”

孫太后的小聰明不僅僅是而今,最體現出她小聰明的事情,就是土木堡之變的善後處理上。

她如果有能力,就應該立當時的太子,也就是正統之子爲帝。她臨朝稱制。處理政事。

她既然做不到。就應該乾脆立朱祁鈺爲帝,居然還讓正統的兒子留在太子位置上。

如此一來,爲後面種種變故埋下了誘因。

後面的奪門之變,乃至於于謙之死,都是她自以爲聰明,埋下的禍根。

就如而今,孫家的那些人,到底是什麼成色,誰不知道啊?

真將家國大事交給他們,他們能做好嗎?

朱祁鎮聽太皇太后說自己母親,也不好說話,只能沉默。

太皇太后似乎也覺得,在晚輩面前說這些不大好,正色說道:“你而今是皇帝,將來的路上要自己走,切記祖宗家法,後宮不得干政。這天下是姓朱的,不管是姓張的,還是姓孫的,都是外人。”

朱祁鎮說道:“孫兒明白。”

“你回去吧,孫氏我不跟他計較。”太皇太后說道:“你也要知道,孝順是一回事,國家大事是另外一回事,萬萬不可混爲一談。”

朱祁鎮說道:“孫兒明白。”

太皇太后對朱祁鎮越來越滿意了,心中對孫氏也有幾分埋怨,覺得如果沒有孫氏,早些將朱祁鎮帶在身邊調教,而今也不會措手不及了。

所謂,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

皇家所喜歡的,就是少年老成的孩子。

而朱祁鎮的表現恰恰如此,這數日,太皇太后將朱祁鎮帶在身邊,一點點感受朱祁鎮對朝政從陌生多熟悉。更是喜愛非常。

以朱祁鎮而今的表現,幾年下來,就能承擔家國之任了。越發將朱祁鎮當成了眼睛珠子,見朱祁鎮站在她面前似乎有話說,當即問道:“還有什麼事情嗎?”

朱祁鎮說道:“孫兒聽,宮中無子嬪妃似乎有殉葬之舉。可否是真的?”

太皇太后微微一愣,說道:“是真的,你母后,與胡氏,還有祁鈺的母親吳氏,三人除非,這些無子嬪妃都要跟着你父皇走。”

朱祁鎮聽了,再次跪在地面上,說道:“孫兒在太皇太后身前,常聽太皇太后講愛人之道,爲父皇修寢陵,徵發十萬民夫,太皇太后常擔心,有人虐待民夫至死。而今有人無辜而死,孫兒秉太皇太后之仁心,豈能視而不見。孫兒想-----”

“你想什麼?”太皇太后說道。

朱祁鎮說道:“孫兒想請太皇太后廢除人殉。”

太皇太后顧左右而言他,說道:“今日,你去見蹇義了,可曾見了蹇義最後一面?”

朱祁鎮說道:“見了。”

太皇太后說道:“蹇公臨終給你講了什麼?”

朱祁鎮說道:“要孫兒什麼也不做,就在太皇太后身前做孝子。”

朱祁鎮與蹇義談的時候,雖然屏退左右,但是朱祁鎮一點也不敢隱瞞太皇太后,一來是覺得太皇太后一定在他身邊安插了人手。

這個人是誰都很難受,除卻王振都有可能,甚至王振未必不在太皇太后這邊掛名了。

二來,覺得蹇公說得或許有些絕對,但是大體正確的,做孝子,就不要在太皇太后面前有所隱瞞。

因小失大。

三來,朱祁鎮也不覺得蹇公所言,有什麼不可見人之處。

太皇太后臉色淡然,在燈光之下,並沒有什麼表情,說道:“你爲什麼不做?”

“你知道,你要改的是什麼?是祖制。”

“是太祖皇帝定下來,歷代先帝都不敢違逆,就是怕後宮出了事,污了祖宗臉面,你如今立足未穩,就改祖制。就不怕朝野上下非議?”

太皇太后一句一句的問下來,朱祁鎮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是的,而今局面。正如蹇公的遺言,朱祁鎮最好什麼也不要做。

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章 大武學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