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

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

但是獨善其身,又能有什麼用處?

大部分勳貴的銀子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張輔心中沒數嗎?

只是法不責衆,軍中尤其是這樣。

張輔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面之上,說道:“臣受先帝之恩,輔政陛下,以至軍中如此,臣有罪。”

朱祁鎮嘆息一聲,連忙前出幾步,說道:“國公哪裡的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情弊,又是不是今日纔有的,太祖朝的時候,就要逃兵屢禁不止,只是到了而今,越發嚴重了。”

“國公一心維持京營。如果沒有國公了,恐怕京營也如同地方衛所一般,都爛透了。”

“只是這樣下去不行啊。”

“衛所各級軍官都是朝廷功臣,這天下都是他們跟隨太祖太宗打下來的,朕願意與他們公享富貴,只是這富貴並非這樣享的。”

事實上就是這麼荒謬。

明明是衛所軍官近乎明目張膽的侵吞軍戶田產,將軍戶當做奴僕,這樣的行爲,讓大明衛所軍,一步步維持不下去了。

大明三百多個衛所,佔據了大明朝近八分之一的良田。在太祖太宗可以做到國不加餉,而軍有自足。

但是宣德年間,是有時候需要補貼,而到了正統年間,年年都要補貼九邊二十萬兩。甚至到了今年,需要補貼的更多。兵部希望戶部補貼五十萬兩。甚至更多。

而明朝根本就是被高漲的軍費給壓垮的。

張輔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張輔雖然是一個名將,或者說一個帥才。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他也不知道該說什麼,細細算起來,英國公府也未必清白無辜。

別的不說,單單英國公府中數百家將,就說不清楚。

要知道,首先養家將是比養尋常士卒更費錢的行爲。英國公那來的財力養,其次那就是英國公這些家將,都是百戰精銳,這些人不在軍中任職,卻跑到了英國公府上。這也是問題之一。

要知道歷史奪門之變,就是幾個勳貴糾結家將,居然搞出數千軍隊來,裡應外合之下,將紫禁城都拿下來了。

可見一斑。

其實各勳貴並非沒有護衛編制的,朝廷自然是給了。

但是他們的家將編制,決計超額了。

是那種有不少人,名冊在地方衛所名冊上,卻在勳貴府上當值。很多貓膩,根本不用細說,心知肚明即可。

對這些事情,張輔一來不能說,也不好說。

畢竟衛所制度運行到了而今,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但是問題再怎麼大,這也是朝廷祖制,皇帝可以說,但是張輔說了,就要承擔政治風險。

至於而今在武英殿之中,只有張輔與皇帝兩人。也是不能說的。

因爲大多數相信皇帝能保密的人,都已經死透了。

最最典型就時姚錯,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被腰斬了。張輔認罪,他也知道,皇帝只有還有理智在,就不可能處罰他。

更多的話,卻不能講了。

張輔說道:“陛下信重,臣惶恐之極,只是此事茲事體大,一動不如一靜。”

朱祁鎮說道:“國公之意,朕知道了。在滿朝勳貴之中,也只有國公是明白人。國公上奏開武學之事,朕已經看過了。”

“深得朕心,而今靖難名將,還有幾人,朝廷正是青黃不接之時,國公建立武學,爲朝廷培養一批將領,正是解了朕的燃眉之急。”

“不過,朕有一個想法,不知道國公以爲如何?”

張輔說道:“陛下請講。”

朱祁鎮說道:“朕準備將武官襲爵之權,從兵部轉到武學之中。”

張輔一時間覺得不妙,各衛所官員世襲職位的繼承,剛剛開始的時候,是五軍都督府負責的,後來是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同負責。

到了後來,五軍都督府完全變成了一個養老部門,這個權力就到了兵部手中,這個權力到了兵部,也就是文官徹底壓過武將的時候。

而今這個權力,還是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同掌管的。

正因爲這個權力如此之大,張輔不明白這個權力怎麼到了武學之中。

朱祁鎮說道:“從今之後,各衛所所有世襲軍官,除非有戰功,都要從武學畢業之後,方能授職。”

縱然朱祁鎮對軍制改革之上,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不得不一步步的來,王驥久在兵部,他認爲朝廷應該嚴格襲職。

用來提升軍隊的戰鬥力。

而張輔提出武學,其中含義或許與王驥的想法,側重點不同,但是有一點卻是一樣的,認爲衛所很多軍官都是不合格的。

既然有這個共同的基礎,朱祁鎮自然也順勢而爲,順便給自己加一點私貨。

別的不說,唯有武學畢業生才能襲爵,這所武學的重要性立即就成爲媲美國子監的重量級學校了。

明朝國子監的沒落之路,就很說明問題了。

在明初的時候,國子監學生是可以直接坐官的,所以國子監興盛一時。到了後來科舉興盛,監生就沒有前途了。

於是乎,國子監這所學院也不行了。

大明三百個衛所,幾千個世襲軍官的家族。這些人想要襲爵都要通過武學,那麼武學立即成爲控制大明三百個衛所的重要節點之一。

張輔心中的武學,可沒有這樣大啊。

張輔說道:“陛下,如此一來,是要老師就不夠了。”

張輔沒有細算,就知道這個學校的學生,少說也有數千人,而大明國子監全勝的時候,大概有六千人之多。

在北京建立起一座,如此大的學校,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工程,需要不少人手。

朱祁鎮說道:“不會缺少老師的,如今北京城之中,有不少老將賦閒在家,未免太可惜了,朕覺得讓他們進入武學教授畢生作戰經驗,卻也是一個好去處。”

“當然了,這麼多學生,也不需要諸位將軍一個個的教。多從軍中挑選出一些軍官就行了。”

“朕想要大破瓦刺,決計不能讓衛所在墮落下去。”

“就將這武學放皇宮附近,朕有時間也會去看看的。”

張輔這才明白,皇帝的心意。

張輔心中暗道:“這哪裡是武學,分明是幼軍。”

太宗皇帝爲了培養宣宗皇帝,就爲了宣宗皇帝建立了幼軍,當然了幼軍並非全部是小孩子組成的軍隊,而是由宣宗皇帝,也就是當時的皇太孫統領的軍隊。

這一批軍隊,也成爲了宣宗皇帝的班底。

宣宗皇帝去的太早,其實宣宗皇帝也有給朱祁鎮建立幼軍的想法。只是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太小了,這事情還沒有來得及辦。

太皇太后的執政理念,自然是務必安靜,很多事情都按下來了。朱祁鎮唯一向軍中伸出去的手就是乾清宮侍衛了。

三百人的乾清宮侍衛,雖然已經換了不少人了,有不少人在乾清宮出來,奔赴各地了,就好像是朱祁鎮伸出的一根根觸角。

而今在張輔看來,分明是皇帝覺得,他對軍隊的控制不夠。以武學的方式,對軍隊增加影響力。

張輔想明白了,也就放鬆了。

就勳貴的立場來看,他們更希望一個與武臣親近的皇帝,皇帝想在武將之中培養自己的班底,這是一個好事。

張輔自然沒有反對的意思。立即說道:“臣定然將這一件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的。”

朱祁鎮說道:“除卻這一件事情,朕還有一件事情,要拜託國公,國公聽過大本堂嗎?”

這一件事情之前就有風聲,張輔怎麼可能不知道。他說道:“臣略有耳聞。”

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