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

第一百五十九章老臣楊榮

楊榮並非沒有想過讓皇帝收回成命。

但是楊榮卻知道能讓皇帝收回成命,除非他去向皇帝低頭,或者說太皇太后出手。

所以他今日居然在這裡見到太皇太后,心中自然多了一絲期盼。

只是他很快就失望了。

太皇太后的聲音隔着車簾傳來,說道:“皇帝,你與楊大人好生說話,我累了,先回宮了。”

太皇太后這一句話,立即有人牽引馬車,離開了這裡。

朱祁鎮與楊榮躬身行禮,目送太皇太后離開。

朱祁鎮這纔對楊榮說道:“先生何去之疾?朕本想這兩日就見先生,與先生好好說說話,才讓先生回鄉。”

楊榮對太皇太后不插手政事的舉動,心中也有些矛盾。

其實以三楊爲首的文官集團,合作雖然是合作,但是對女主秉政其實一直持反對態度的。

所以太皇太后好幾次議事的時候,與朱祁鎮同列而坐。但是真正大朝會的時候,卻從來沒有出現過。

也沒有稱制。

朝廷一直奉行的也都是皇帝的聖旨,不過這皇帝聖旨乃是太皇太后的意思而已。

太皇太后這樣乾脆放下,固然讓楊榮通過太皇太后挽回皇帝成命的想法破裂,但是他心中反而鬆了一口氣。

此刻聽朱祁鎮問,楊榮說道:“臣多年未曾還鄉,思鄉心切。按捺不住了。”

朱祁鎮自然知道,楊榮是口是心非。但也不拆除他。而是尋了一處涼亭,兩人在涼亭之中對坐,王振又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弄來的酒菜,還是熱騰騰的。

朱祁鎮說道:“先生,既然想回鄉談親,朕豈能不批准。先生輔佐先帝勞苦功高,又在朕登基之初,有大功於朕。朕無以爲報。只有水酒一杯,聊表心意。”

“敬先生。”

楊榮聽了,似乎回想起當初的崢嶸歲月。已經在宣宗駕崩之後,傳出襄王金冊之事,他第一個上書,求立太子。當時其實也是有風險的。作爲一個政客來說,站隊太早,未必是什麼好事。只是他想起宣宗皇帝知遇之恩,就忍不住。說道:“陛下過獎了。”

隨即也飲下這一杯。

朱祁鎮說道:“先生此去,明年才能回來,朕要數月見不到先生了,卻不知道先生有何教朕?”

楊榮心中早有不知道多少話,想對朱祁鎮說了,此刻朱祁鎮自挑起話頭,他自然忍不住了,說道:“陛下以爲太祖如何?”

朱祁鎮說道:“太祖自然勝我百倍,高山仰止。”

楊榮說道:“太祖爲何不用勳貴?”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道:“太祖似乎沒有不用勳貴?”

楊榮說道:“太祖雖然開國用勳臣,但是在後期,卻用親王領兵,代替勳臣。而兵部執掌武將襲職之權,也是太祖晚年開始的。”

“今後雖然有所反覆,但是與五軍都督府一直是共掌這一項權力。”

“陛下知道這是爲何?”

朱祁鎮心中有所猜測,但是依然恭恭敬敬的問道:“願聞其詳。”

楊榮說道:“此乃制衡之道也。”

“陛下已經渡過五代史了,自然知道武將當政,是一個什麼摸樣。武夫當朝,自己會產生皇帝兵強馬壯爲之。”

“故而即便如太宗皇帝,在這一件事情,也從沒有動搖過。”

“這是國家體制。”

“陛下即便親近勳臣,這不當如此。”

朱祁鎮聽了,暗暗思量,他也不能說楊榮說的沒有道理。

後世國家一般都是文職國防部長,就是這種想法。五代之後,文臣對武將的忌憚,早已深入骨髓。

特別是他們剛剛度過一個武將權力的高峰時期,也就是永樂年間。

自然能形成楊榮這樣的思想。

而仁宗,宣宗都很信重楊榮,在軍事戰略之上,一直以楊榮爲謀主,特別是宣宗皇帝。如此說來,仁宗宣宗皇帝在這件事情的看法,朱祁鎮也明白了。

勳臣的衰落,不僅僅是文官集團的崛起,還有皇帝打壓。當然這裡也要牽扯到漢王叛亂,畢竟漢王在靖難之戰中,衝鋒陷陣,與很多大將都是過命的交情,比如說孟瑛。

兩人多次並肩作戰,否則孟瑛也不會牽連如此之深。如果沒有朱祁鎮啓用,孟瑛到死,也不會有再次領兵的機會了。

漢王之亂,看似短短數月就撲滅了。

但是實際上,這一件事情的影響力,一直到而今還存在。

楊榮見朱祁鎮聽得入神,繼續說道:“臣知道,陛下欲整兵經武,以伐瓦刺。但是陛下自比太宗皇帝如何?”

“太宗皇帝五次深入不毛,然胡人旋起旋滅,長城內外,乃是天之所限胡漢也。陛下即便是隻再破瓦刺,滅一瓦刺,復興一瓦刺,於朝廷有何異處?”

“即便朝廷封以藩王,列以藩鎮,但是漢人不習大漠風沙,不出數年,定然出事。即便是漢唐強盛之時,又能控制草原多長時間?”

“故臣以爲,今後朝廷與蒙古並立的局面,會持續很久。”

“即便陛下真用心於武略,也當應該知道,而今天下三百多衛所,一百二十萬缺額,其罪魁禍首是誰?”

“有罪不能罰,有過不能處置,何以獎勵用功之臣,警示來者?”

朱祁鎮聽了,心中也不得不承認,楊榮所說的,很多事情都是對的。

比如楊榮的論斷,大明與蒙古對峙,這種格局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可不是正是,幾乎終大明一世。都沒有消滅蒙古。

但是朱祁鎮卻不想延續這種格局。

因爲這種對峙之下,朱祁鎮想要大張旗鼓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想要向其他地方擴張,根本不可能。

北京與草原之間的距離,決定了皇帝不解決蒙古問題,任何方向都不可能投入兵力。

朝廷的視線也只能被拴在蒙古這兩個字上面。

朱祁鎮說道;“不管怎麼說,而今朝廷用兵,還是依賴勳臣。”

楊榮說道:“陛下可知北京城之中各級勳貴家兵集結起來,有萬餘甲士,一旦有變,這萬餘甲士會做些什麼?陛下知道嗎?”

“先帝從來擔心,有一日,禍蕭牆之內。”

朱祁鎮忽然想起一件事情,似乎漢王謀反的時候,派人聯繫過勳貴。

而楊榮當時一力勸解宣宗親征,說有人會坐懷觀望之意。此刻想想,更覺得其中意味深長。朱祁鎮臉色也微微變了。

楊榮說道:“正統元年,王驥督師西北,不也打得不錯嗎?”

“臣以爲欲求長治久安之道,當以文臣爲帥,武臣爲將。文臣效以大義,武臣用以武勇,如此則天下無叛臣。”

朱祁鎮聽了,頓時醒悟過來了。

聽起來,這個方案很好。

但是朱祁鎮可是知道歷史的。這種文官爲帥,武臣爲將的做法,最後弄成了什麼摸樣,朱祁鎮可是一清二楚。

不能說文臣不能打。

不得不承認,除卻明初,大明最能打的帥才,都是文臣。如王越,王守仁,乃至盧象升等人。但是文臣畢竟是文臣,他們畢竟比不過開國諸將,這是先天所限制。

其實如果單單損失一點戰鬥力,能讓軍隊穩定下來,朱祁鎮還是願意的,畢竟對中國這樣大國,穩定是最重要的。

但是讓朱祁鎮最最不能接受的,那就是文官掌握了軍權,又掌握了政府,皇帝用來做什麼?

Www ●т tκa n ●Сo

同樣是皇帝,正德可以不鳥文臣,而萬曆的抗議,只能是不上朝,其中的區別在什麼?不就是軍權的轉移。

或許這是長策,但是朱祁鎮決計不能用。

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章 太后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四章 太后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