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海漕

第十六章海漕

這也算是一件歷史遺留問題了。

當年開海的時候,所有人的關注點都沒有在海關到底歸誰管。但是有錢之後,戶部眼熱,但是大內也眼熱。

王振已經與劉中敷打過好幾場官司了。

爭得就是海關的歸屬權問題。

最後還是太皇太后裁決的,就是將海關銀歸爲內庫,並派了太監去提舉。

當然了,李時勉資格老,權威重,即便派了太監也不過是一個打下手的。

說實話,如果沒有李時勉,新安海關也未必有這麼多海關銀。因爲這海關銀之前是沒有定數的,有太多上下其手的空間。

只要稍稍減一點,中飽私囊,就足夠吃得撐了。

但是李時勉清廉的很。一文都沒有多取。除非在整修碼頭,修建倉庫等事情上,花過一點外,其餘都在賬,這纔有奇蹟般的增長。

甚至太皇太后留給朱祁鎮三千多萬兩銀子,其中就有一兩百萬的海關銀。

只是海關銀越來越多,李時勉作爲士大夫,自然想將這財源歸爲戶部。只是朱祁鎮卻不肯放手。

不僅僅是朱祁鎮需要錢。

正如太皇太后所言,內庫有多少錢,直接關係到皇帝的權威。同樣,朱祁鎮對海關還有更大的期望。

最少朱祁鎮不希望僅僅有一處天子南庫,而不是將大明推進到海洋時代。

所以這一件事情,在朱祁鎮這裡是沒得商量,朱祁鎮又拿出最得心應手的招式,那就是王顧左右而言他,說道:“現實,朕有一事想要問你,關係到北直隸億萬百姓生死存亡。”

李時勉一聽,再也顧不上其他了,說道:“陛下請講。”

朱祁鎮將王直給他說的財政危機,全部告訴了李時勉,卻沒有說王直的解決辦法。

李時勉聽了,頓時思索起來。

李時勉這種人就是傳統士大夫,號稱慷慨以天下爲己任。是那一種如果死我一個,可以救天下百姓,眉頭都不帶眨一下,就自殺的人。

他未必不知道,朱祁鎮是在轉移話題。

但是君子可以欺之以方,朱祁鎮提出的這個問題,明顯要比海關銀歸戶部,還是歸大內要重要多了。

李時勉即便明知道朱祁鎮不想談,也當做不知道。問道:“陛下,要臣如何?”

朱祁鎮問道:“朕知道占城稻就是從南方而來,據說很多地方,都是一年三熟,朕想知道,從海外收購糧食,直接海運到天津可行不可行?”

李時勉沉吟一會兒,說道:“臣不敢妄言,因爲新安交易糧食的並不多,不,應該說是極少。根本沒有人願意在新安交易糧食,最多是船上所用而已。”

朱祁鎮自然知道,出海是要賺錢的。

如果是太平時節,廣東自然不是需要糧食的,運輸糧食簡直是賠本買賣。

“至於從海外直接運輸到天津,臣也不清楚其中可行不可行。”

“但是天下承平日久,糧價最低時三百文一石,民間絕非沒有糧食,而南方尤其是如此。陛下之意臣知之,欲以海外糧食濟河北。”

“但是以臣之見,海外糧食未必可得,但是廣東糧食卻足以依靠。”

“而今方纔正月,距離南方起時,還有一段時間,臣願意星夜南下,十幾日之內趕到廣州,以海關存銀就地購買糧食。雖然廣西用兵,廣東糧食有些增長,但也決計不會超過五百文每石。也就有一兩銀子兩石米。”

“一百萬兩足夠買兩百萬石糧食,解朝廷燃眉之急。”

“只要陛下信臣,臣願意身家性命擔保,南方大盛之時,就是臣從天津運送糧食到的時候。”

朱祁鎮聽了,心中感動不已。

李時勉對這一件事情其實是沒有把握的。

他僅僅是在新安待過幾年,聽他所言,他其實並沒有出過海,而新安那邊也沒有現成的船隻。過去還要找船。

而南方來的時間,說早不早說晚也不晚。

李時勉從北京趕到廣州,平時走兩個月都未必到,而今卻要十幾天之內趕回去,這簡直是在拼命啊。

爲了一個可能,毫不猶豫的捨命爲之。

這樣的大臣能有幾個。朱祁鎮敢說,李時勉此刻決計沒有想過自己的前程。也沒有想過一旦出了什麼差錯,他又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無非是想這一件事情,他最合適而已。

那就當仁不讓。

太皇太后從幾乎所有官員之中,挑選了李時勉當朱祁鎮第一任老師,自然是沒有選錯。

朱祁鎮一瞬間有些不忍心,一個六十六歲的老人如此。因爲畢竟這僅僅是一個可能,雖然正統四年的似乎在夏秋都下完了,整個冬天三個多月一點雨也沒有。

但是說不定春天來了,就有雨了。

王直所言僅僅是一個可能。

讓李時勉用命去壓這麼一個可能,朱祁鎮於心不忍。

但是一瞬間,朱祁鎮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海運。

朱祁鎮不只一次,想過海運糧食。不能讓北京的糧食都綁在一條運河之上。他所做所爲,更多是循序漸進。

比如將金絲楠木改爲遼東大木。

而遼東大木多以放排入海,而後海運入京。就是將木頭綁在一起,做成木排,順着鴨綠江,或者遼河入海,入海之後,船隻再拖着,去天津。

這一路,省工省力,到了天津之後,也能走運河。等到了通州,距離北京也就不遠了。

這一段海上的路程,足以讓朱祁鎮增加水師。

有這個由頭,想來北京與遼東的聯繫可以多走水路。先在渤海這個澡盆之中發展水師,將來再一步步發展起來。

總之,海運雖然重要,但是在朱祁鎮的辦事清單之中,還是比較排後的。

畢竟是有輕重緩急。

只是而今,他發現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而今大明核心地區的糧食危機,並非是朝廷沒有錢,而是朝廷沒有糧食。甚至是朝廷未必缺糧食,僅僅是緊張而已。

更重要的問題,是運不上來。

運河的運力是有瓶頸的在,特別是在宣德年間額定四百萬石之後,早已因循守舊,想要在半年之內,運輸數百萬石糧食,根本不可能。

因爲這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並非是你說加多少,就立即能加上來的。

這個時候,如果李時勉能將廣東的糧食通過海運,運送到天津,那麼朱祁鎮就能名正言順的保留一條海運的渠道,以備不時之虛。

而今建立起這一條渠道,也很容易,因爲鄭和,王景弘等人,雖然已經都死了,但是當年跟隨鄭和下西洋的三萬人卻沒有死光。讓他們組建一支船隊,還是可以的。船都是現成的,雖然這些船已經分撥給沿海衛所,但是東西還在,在組織起來就行了。

爲什麼要選李時勉。

因爲這一件事情最大的問題,並非能力,而是思想。

南京一帶的糧食都在各地官府的倉庫之中,想要調糧食,朱祁鎮不先說服內閣六部,乃是言官都不行。因爲這樣的動靜,即便在南京,也是瞞不了人的。

但是廣東就不一樣了。

廣東畢竟偏遠。

朱祁鎮思來想去,覺得即便沒有旱情,讓李時勉運送一次糧食也沒有什麼錯,即便這一次朝野上下不允許,也算是開了先例。

將來有第二次就好辦了。第二次,第三次之後,大家都會習慣的。

朱祁鎮想到這裡,即便再不忍心,也不得不爲了,他向李時勉行了一禮,說道:“朕將北直隸百萬百姓,就託付於先生了。”

李時勉頓時覺得熱血沸騰,說道:“臣遵旨。”

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七章 議政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四十章 輿情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