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

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

五十萬石,這個數字不小,但是對龐大的糧食缺口,卻是遠遠不夠的。

朱祁鎮本來歡喜的臉色頓時沉了下來。按事先所言,應該有一百萬兩銀子,最少要買,兩百萬石糧食。

朱祁鎮說道:“後面有多少糧食?”

李時勉說道:“臣在廣東一共籌集了四百萬石糧食。”

朱祁鎮大吃一驚,說道:“四百萬石?怎麼會這麼多?”

李時勉說道:“臣回新安調動一百五十萬兩白銀,在廣東購置二百萬石,只是隨着安南蠢蠢欲動,這一批糧食不能輕易動用。”

“甚至因爲黃寬之事,安南使臣與廣西巡按朱鑑交涉,一時間風聲鶴唳,兩廣總督王翱,也不允許臣將糧食全部帶走。”

“所以這一件事情,就耽擱下來了。”

朱祁鎮問言大怒,道:“何不上奏?”在他眼中什麼事情都比不上京城腳下的饑荒的

李時勉說道:“臣以爲兩廣總督王翱所爲沒有錯,因爲他身負兩廣封疆之任,決計不可能在廣西戰事在即的情況下,抽空廣東的糧食。”

“王翱最後從官倉之中擠出七十萬石糧食。但是臣以爲這些糧食,對大明杯水車薪,於是派遣使臣,從南洋徵調糧食,其中舊港施家報效五十萬石糧食。有舊港施家報效,纔有南洋遺民報效共一百一十萬石糧食,其中,占城,蘇祿,暹羅,都有報效。這是名單。”

隨即李時勉從袖子裡面,討出一疊名單。

王振接過來,隨即遞給了朱祁鎮。

朱祁鎮一看,絕大多數南洋國家都在列,乃至於滿者伯夷也有。只是除卻舊港最多之外,還有一些海外華商的報效。

朱祁鎮立即知道,這施長安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雖然幾年來南洋都不是朱祁鎮的關注重點,但是錦衣衛與東廠在南洋的線並沒有斷。

施長安在南洋而今可是興旺之極,有一個外號叫做南天王。因爲大明在新安開海,對舊港網開一面,而李時勉看管的又嚴,所以凡是想在新安找海上生意的,都要去舊港落戶。或者卻萬生石塘嶼曾氏哪裡落戶。

於是乎,有這樣的貿易權,施長安爲首的漢商集團,勢力急劇擴張。這纔有財力物力,支援大明這麼多糧食。

當然了,這也與南海一帶,很多地方都是糧食產區,糧食並不是太值錢的原因。別的不少,單單是萬生石塘嶼守島曾氏,就報效了三萬石糧食。

要知道宣德年間留在哪裡的人,不過是一些船工而已,沒有多少錢的,而今卻能拿出來三萬石,這已經是一個小縣一年的賦稅了。

朱祁鎮心中感嘆:“禮下於人必有所求。看來我這個南天王日子也不好過啊。”

漢商的急劇膨脹,極大的擠壓了本地商人與阿拉伯商人之間的利潤。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覺。

似乎西方人沒有道南海的時候,東西方的貿易是存在的,不,這種貿易一直存在,不過是在阿拉伯商人手中。

如此一來,他們所承受的壓力也就非常大。

施家與南洋霸主滿者伯夷之間的大大小小摩擦與戰鬥已經好多次了。

而今大明內部很多地方開海的風聲傳出來了。

但是怎麼開海,對施家影響很大,其實施家最希望保持現狀的。因爲如此一來,與大明直接貿易的權力,足夠讓支撐施家的戰爭經費。不要看新安海關幾年來,關稅掙了好幾百萬兩之多,但是朱祁鎮感肯定施家獲利決計在這個數目之上。

只是施家在南洋各方面都要用錢,恐怕結餘不了多少。

朱祁鎮心中暗道:“朕記着這個人情了。將來必有回報。”他粗粗看過名單,說道:“如此說來,也不足兩百萬石,剩下的糧食卻是從什麼地方而來的。”

李時勉說道:“此事卻要謝謝保定侯了,保定侯一戰定麓川,震動天南,安南的態度大爲改變。似乎是擔心朝廷問罪,願意以三百文一石,賣給朝廷一百萬石糧食。王翱見此也就放心了,又從各地徵收糧食一百多萬石。再加上臣從民間購買,總共有四百萬石糧食。”

安南一年三熟,也是一個糧食產區。

安南向大明出售糧食,其中的政治態度,朱祁鎮自然很明白。

安南是以這個姿態,緩解與大明因爲邊境問題的緊張形態。

當然了,安南在黃寬這一件事情上,是決計不會鬆口的,這代表着安南朝廷的政治正確,如果遠人來投奔,安南不敢接納的話。

安南朝廷的權威就會受到質疑。

所以,他寧可在其他方面放低姿態。在黃寬一事上,也不做妥協。

當然了,這也是他看準了大明其實也不想與安南大戰,最少也不願意爲了區區二十幾個村子,與安南再打一場幾十萬人的大戰。

“此事暫且記下來。”朱祁鎮心中暗道:“欽州的事情,還沒完。”朱祁鎮暫且不理會一點邊境糾紛,說道:“海關的銀兩夠嗎?”

李時勉說道:“這一點,臣要請罪。臣在與安南結算的時候,其實用貨物付賬,而並非銀兩,所以購買糧食的成本,在三百文以下,又從廣東拆借了一些銀兩。這才籌夠的。”

朱祁鎮頓時明白了。

其實這一次是糧食換中國貨物的範例。

安南達官貴人難道就沒有對中原器物的渴望?有的中國各種精緻貨物,一直是古代的硬通貨。所以安南糧食款項定然是直接與新安的貨物抵消。

當然了,朱祁鎮也能想明白,李時勉一定在兩頭壓價。

對中國的商人,那麼背後有後臺。面對有便宜行事之權的李時勉,他們也頂不住的。對於安南人來說,他們心中的價位,自然要比產地高上一截。

所以,李時勉採購成本,纔在三百文以下。

朱祁鎮估計,安南的糧食的價格也未必在三百文以下。

這裡面到底誰吃虧了。

一時間朱祁鎮估計不清楚。但是他卻明白一件事情。那就不是以爲古代人就不通權變之道,真要是有必要的話。

他們玩得也是賊溜的。

朱祁鎮說道:“你帶來多少船隻,運力有多少?四百萬石分能分幾趟運完?”

李時勉說道:“臣只是第一趟,大約半個月一趟,共三趟,如果沒有意外的四百萬石都能運到京師。”

朱祁鎮默默一算,大約在六月中,這四百萬石糧食就足夠到北京。

有這四百萬石糧食,朱祁鎮鬆了一口氣,說道:“今日有先生,才讓京城百姓免於做餓殍。”

李時勉說道:“臣萬萬不敢當,這是陛下先見之名,如果沒有陛下當初開海的決定,臣也不可能籌集這麼多船隻。只是有一件事情,臣請陛下寬恕。”

朱祁鎮說道:“講。”

李時勉說道:“臣許諾各船主,到了北京之後,能夠覲見天顏。陛下也有賞賜。”

朱祁鎮一聽,就知道李時勉定然是給這些船主開了空頭支票了。

想想也是,李時勉手中的經費有限,收購糧食就花光了,從廣東運糧食到天津,恐怕單單是運費就不是一個小數字。

如果這些海商都是大明良民,倒也好辦。

畢竟大明官府徵召民間船隻的事情,做過不是一次兩次的。

但是這些人可不是什麼老實人。可以說這個時代,在海上廝混的,都沒有什麼老實人。

如果沒有利益,想讓他們效力,可是一件難事。朱祁鎮大手一揮,說道:“多少錢?”

“一百萬兩。”李時勉說道。

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六十章 明浪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