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

第五十四章水利學堂

朱祁鎮沉吟片刻,說道:“傳阮安,沐敬兩人。”

這兩人爲了這一次會議,早就回到宮中了,自然是一傳就到。

朱祁鎮見了這兩個人,朱祁鎮立即問道:“而今你們麾下可以獨擋一面的治水人才,有多少?”

沐敬先說道:“奴婢有幾個義子,可以爲皇爺所用。”

阮安卻面有苦色,說道:“陛下,臣有幾個同僚可以爲陛下所用,不過有一些人都在工部的。”

朱祁鎮說道:“工部的也算。”

這兩個人說出了十幾個人名,都是可以獨立主持一條河修繕疏浚的人才。

但是朱祁鎮卻也覺得有十幾個人就能獨立治理十幾條河了,如盧溝河這樣大河,這些人幾乎全在工地之上。

朱祁鎮又問道:“本朝還有水有治水之能?”

阮安說道:“臣知道有兩處一定是有的。”

朱祁鎮說道:“說。”

阮安說道:“就是平江伯府上。”

朱祁鎮自然知道平江伯了,也知道而今的平江伯乃是陳豫。是永樂年間名臣陳瑄的孫子,自然也知道,爲什麼平江伯府上有治水人才。

因爲平江伯總督漕運十幾年,而今的漕運體系就是他一手開創的,宣德八年去世,而今才幾年。

朱祁鎮對身邊的太監說道:“宣平江伯。”

只是平江伯要來就不容易了。

宣德八年平江伯陳瑄去世,正統元年第二任平江伯,也是現任平江伯陳豫的父親去世,所以現在平江伯年紀還不大,才二十出頭。在朝中自然也沒有什麼差遣,不過是去檢點過幾次戰馬。

也都是臨時的差遣。

速去速回的。

最近平江伯在動用關係,謀求在神機營之中任職。

畢竟他也不想一直清閒下去。

所以,想請他過來,卻不容易了。

鬧不好,此刻他正在誰府上拜訪的。

所以,朱祁鎮也沒有指望平江伯能立即過來,繼續問道:“還有什麼地方有?”

阮安說道:“還有江南,江南水利興旺,善其術者衆多。只是一時間恐怕難以召集。”

朱祁鎮說道:“於先生,你有何良策。”

于謙說道:“阮先生所言極是,臣家住錢塘,當地有很多百姓都擅長治水,甚至有專門的水利著作,臣以爲當派遣使臣,於天下張榜求賢,天下逸才無數,足夠陛下之用。”

朱祁鎮聽了,一時間不置可否。

聽起來於謙所言不錯。

但是朱祁鎮想起昨日楊士奇爲朱祁鎮講解南北士林差距的時候,心中冒出的念頭。

那就是在科舉上,北方人比不過南方人,那麼北方人想不想在別的領域壓上南方人一頭,或者說,我給他換一個賽道。北方人願不願在上面跑。

爲什麼這麼想。

因爲朱祁鎮想做的事情越多,越發現所有問題根結都在於思想觀念的不同。

科舉制度好不好,但是科舉制度培養出來的人才,也越發出現很多問題了。比如現在的問題。

大明找不到多少能治水的大臣。

其實這個時代的水利還是比較簡單的。

很多通過科舉上來的大臣,也有變成治水能臣的。他們是怎麼做的,自學而已。

但是儒家的很多弊端,讓朱祁鎮很難受。

所以,如何想辦法在思想方向上做手腳。

可以說,從朱祁鎮一上臺,朱祁鎮就在想。

但是想是想,卻是找不到出手的地方。

比較朱祁鎮不可掀桌子蠻幹。

但是而今南北方在科舉上的不平衡,讓朱祁鎮感受到一點機會,但是不是真的能行得通,卻要朱祁鎮出手試一試。

怎麼試?

朱祁鎮沉吟片刻,心中就有了主意。說道?:“先生之計,治標不治本。”

“朝廷每天水旱蝗不絕,朕深爲憂慮,切以爲乃是水利不治之故。水利不治,則旱澇不均,旱澇不均,則蝗蟲大起。欲除百姓疾苦,水利爲先。”

“治水之策,決不可存一勞永逸之想,蓋因天時有變,地利有變,今日治水之策,可能就是明日禍害之源。”

“這一點,先生也是深知的。”

于謙聽了也不能不贊同。

因爲于謙治河方案之中,對泥沙對三個大湖的淤塞,也沒有什麼辦法處置。

朱祁鎮說道:“先生也說,百年樹人,朕不敢存一治河則千百年無憂之想,自然也要爲後世留下一些人才。”

“如果以先生之策,河北水利大功告成後,這些人該如何安置?”

“大抵一部分授官,一部分賜金還鄉,但是幾十年後,如果再想治水,難不成再徵召民間人士嗎?”

于謙只好說道:“臣愚昧,卻不知道陛下之意是?”

朱祁鎮說道:“這天下治水之士,還是要下榜徵召的,但只是應急之策。朕準備,在盧溝河邊設一學堂,以阮安爲祭酒,沐敬爲教授,專門教授治水之學。今後工部治水之事,必須有水利學堂出身的官吏主持。”

“要當心,朝廷愛民之本意,卻變成了害民之策。”

“如此治水之道,薪火相傳,朝廷也決計人不乏用。”

于謙聽了說道:“陛下,如果學堂出身,全部要授官,豈不有冗官之患。”

朱祁鎮說道:“先生說笑了,先生在京師也清理過胥吏的。自然知道這些人是什麼樣子,而今工部之中,有進士舉人功名的人有多少,剩下都是積年老吏,用他們還不如用水利學堂出來的學生。”

“今後,吏員不世襲了。朕總要找些人做事纔對。”

于謙想了想,一時間也沒有想出什麼問題來,說道:“只是臣擔心有一些緩不應急。”

朱祁鎮說道:“那就立即招生,馬上要開始的修河,就派他們跟着老師上堤壩再說,總能鍛煉出幾個,至於從各地徵召出來的治水人才,如果真有本事,朕也將他納入水利學堂之中。”

于謙說道:“臣明白了。”

朱祁鎮見於謙如此,心中猛地鬆了一口氣,暗道:“于謙大概沒有見識過後世無數大學,我就不信了,我建立上數百大學,將北京外重建一所大學城,這麼多大學生,將來不會對每三年有三百多進士壓在他們頭上的感到滿意。”

朱祁鎮深究商鞅變法,悟出一個道理,永遠不要試圖打到一個集團,能打倒一個集團的,只能是另外一個集團。

朱祁鎮對文官坐大,感受到危險,但對勳貴的衰落,有一點扶不上牆的感覺。

而今南北之爭給了他靈感,如果他將這些大學都建立在北京附近,那麼自然而然北方人就會在這方面佔據優勢。

將來天下吏員都出自北方。那麼北方人的傾向,也就可想而知了。

對於將來的事情,朱祁鎮只能猜想。卻也不肯定,反正種子已經落下了,等真的長成,卻不知道什麼時候了。

不過,朱祁鎮而今最多的就是時間,他還有幾十年,等這些人慢慢成長起來。他心中另外一個傾向,也越發強烈起來,那就是建立學校。

這個水利學堂僅僅是開始,將來戶部要有會計學堂,刑部也要有刑法學堂,然後再爲宗室子弟建立宗室學堂。爲海關建立航海學堂。

等等。

朱祁鎮心中百萬大學生計劃,緩緩的成型了。

這個時候陳豫也滿頭大汗的進了宮。朱祁鎮見了陳豫也沒有多說幾句話,就任命陳豫管理直隸兵馬,協助於謙治水。

陳豫聽了這個任命自然是大喜過望。他不用在京師坐冷板凳了。至於讓平江府中治水人才參與治水之中,朱祁鎮不用,也自然會有人告訴陳豫的。

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八十章 寇深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七十章 諸子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