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

第五十八章長腿的滹沱河

張經在保定匆匆休息一夜,第二日就向西南而去。

他橫穿無數河流。根本不需要船。

因爲河北大地,幾乎所有的河流都處於斷流或者是半斷流的處境之中。即便有些流水,但也可以縱馬而過。

根本不需要橋樑。

過了楊村河之後,張經並沒有去與地方官打招呼,而是按圖索驥,去看滹沱河。

但是朱祁鎮發現滹沱河失蹤了。

對,他找不到滹沱河了。

反而找到一片漲勢詭異的土地。

大旱年頭,大家的禾苗要麼都枯死了,要麼也是病懨懨的,看上去有氣無力的,但是這些禾苗長大想當的旺盛。

更詭異的是,這長得旺盛禾苗,卻是與地圖上滹沱河的河道相吻合的。

張經心中立即有一個猜想,心中暗道:“這就是滹沱河河道?”

有些時候,事實超出人們想象,現實比小說還不講邏輯。很多時候事實就以極其荒謬的狀態,呈現在人們的前面。

“你幹嘛啊?”卻是一個老頭帶着幾個漢子遠遠的看見了張經一行人。大聲叫道。

張經身邊只有三五個隨從,又沒有穿官袍。

百姓自然認不出來,不過看他們有馬,多少客氣幾分,畢竟這個時代誰家有馬,就好像是後世有一輛好車一般。

就知道不是尋常人。

當然了,在北方也不算什麼。

畢竟太宗皇帝將官馬寄養在民間,有好幾十萬匹之多,直隸,山東,河南,都是養馬地。甚至有河北苦於馬的話。

所以這個時候我大明的馬並不少見。但是一下子有好幾匹,卻也不多。

老頭過來,帶着疏離說道:“這位相公,你來做什麼的?”

張經連忙翻身下馬,說道:“這爲老丈,我乃江西舉人,正統四年科舉不利,本想在京師待上三年,再考下科,卻不想京城米貴,待不下去了,索性與家人南下還鄉,一路上也訪問古蹟。路過此處,想討完水喝。”

老頭聽了,連忙說道:“原來是舉人老爺啊。快請快請。”

老頭好像放下什麼一樣,變得客氣起來,張經帶着隨從下馬,跟在老丈後來,來到一個小村莊,卻見這小村莊的地基墊高了一丈,想進去非要拾級而上不可。

村子前後都種着大樹,大則合抱不止,小的剛剛出頭,來到樹蔭下面,張經頓時覺得清爽了許多。

老丈也讓人拎了一罈子水來。

張經與隨從分了。

張經說討碗水喝的話,也不能說是假的。畢竟長途跋涉,這樣天氣下,渾身都被汗水打透了。

喝過水之後,張經也不直接插入話題,而是問道:“老丈貴姓?”

老丈輕輕一笑,裂開一嘴的黃牙,似乎這些牙齒沒有一點團結的精神,彼此相互排斥,露出一道道牙縫來,臉上的皺紋更是湊到了一起。層層疊疊的好像千層餅一樣,說道:“小老兒姓楊。”

“剛剛見那幾位是老丈的?”張經說道。

老丈說道:“都是老丈的子侄輩。”

張軒一拍大腿說道:“看來老丈家,好生人丁興旺啊。”

楊老丈有些高興說道:“從仁宗皇帝之後,都不打仗了,日子還算太平,孩兒們都長成了,卻不是我小時候,那時候兵荒馬亂的,我那一輩,活下來的,也就我了。”

張經一聽,就知道楊老丈大概是建文年間出生的,雖然太宗皇帝明確否定了,有建文四年,而是說是洪武三十一年到洪武三十五年。

但是老百姓可不管這個。

這一帶,就是當初的戰場,可不是兵荒馬亂。

張經不好談論這個,話題一轉說道:“我看令子侄,似乎都帶這傢伙,難不成是做沒本錢的買賣。”

楊老丈怫然大怒,說道:“秀才好沒有道理,我好心留你歇腳,你去污衊我家,我老楊家乃是本分人家。如何做出這等事情。”

張經哈哈大笑,說道:“說笑,說笑。只是你們都帶着傢伙,是防誰啊。”

張經對自己一雙眼睛卻是信得過的,雖然而今天下太平了十幾年,但是開國之風尚有餘烈,大明的士大夫,也不是什麼也不懂的,專司八股。

最少張經對兵器還是很瞭解的,對楊老丈子侄包裹着的長條狀東西,相信絕對不是木棍。

楊老丈嘆息一聲,說道:“那也沒有辦法,防着人爭地。”

張經聽了大吃一驚說道:“爭地,朝廷沒有王法了嗎?難道老丈沒有地契嗎?”

楊老丈說道:“朝廷自然是有王法的,但是這事情,就上報到縣令那邊,縣令也沒有辦法解決,官家既然沒有辦法,就只能我們私下解決了。”

張經說道:“卻不知道是什麼事情?可否與我說說。”

楊老丈說道:“有什麼不好說的。這事情也不是什麼秘密,這就要從滹沱河說起了。”

張經一聽楊老丈說起滹沱河,心中頓時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楊老丈也喝了一碗水說道:“我們滹沱河裡面的老龍王是一個不安分的,幾乎過幾年,就要換一個地方走水。”

“他之前走過水的地方,就非常肥沃,種上一季能抵上三年。所以這河道就稀罕了。”

張經忠於肯定了,指着外面說道:“這外面就是滹沱河河道?”

“正是。”楊老丈說道:“也是我楊家人丁興旺,這才搶下來這一段了。否則就是別人家的了。”

張經聽了,只覺得頭皮發麻。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看這樣子滹沱河下游的河道都是這個樣子了,有與沒有,根本沒有什麼太多的區別,等秋季大水來了。

這滹沱河河水從什麼地方流啊?

但是楊老卻不在乎,要在喋喋不休的說道:“這事情即便鬧到縣令那裡,縣令也沒有辦法,什麼田契,什麼地契,都不好用,也只有收稅的時候,用那玩意,畢竟田契地契,總要有標示吧, 那說那裡有你的碑,那邊有你的樹。啪,沒了,怎麼算,怎麼算?”

“這一筆糊塗賬,誰也算不清楚。”

“你說是你的,我還說是我的了,只能按民間的辦法來了,說不通就打我,不要看我來,我年輕的時候,也是一把好手,四里八鄉是沒有對手的。”

張經的心思卻早就聽留在滹沱河上了,他並不是來這裡接任地方官,對這種糊塗無解的案件,也沒有興趣,說道:“楊老丈,這樣的話,等秋季大水來了,該怎麼辦?難不倒讓水將莊稼淹了。”

楊老丈呵呵一笑,說道:“你就不懂了,這滹沱河的老龍王,我是熟悉的很。這麼大的旱情,我跟肯定,以老龍王的性子,他是決計不會從這裡走了。”

“定然會另開一路。”

“卻不知道又富了哪裡啊?”

楊老丈似乎一點也不擔心天災,卻擔心滹沱河這一道肥水離開他楊家莊。

但是張經聽了卻如同晴天霹靂一般。

他剛剛在於謙哪裡下了軍令狀,而今卻要面對這樣的情況,只要滹沱河不按舊道走,就是決堤。

但是如果想讓滹沱河按照舊道走,恐怕不知道多少如楊老丈這樣的人,都會拼命的。

要知道在災年,糧食代表着什麼?

就是性命。

張經只要敢說,要將它們的禾苗都剷除,擴建河道,估計楊老丈現在就敢讓他死在這楊家莊之中。

張經不知道自己怎麼從楊家莊告辭的,整個人渾渾噩噩的。好一陣子,他才穩定心神,暗道:“不行,怎麼的我也要看一遍才行。”

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章 太后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