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

紫禁城之中有兩處花園,一處自然是後宮的御花園。另外一處,就是慈寧宮花園。

朱祁鎮扶着太皇太后走在慈寧宮花園之中,只見這花園之中,充滿了江南風味,一時間亂花迷眼。

太皇太后在一處水榭處坐了下來。隨即將手中的餌食撒在水中,自然有無數只錦鯉奮勇爭奪,一片波光之中,金色紅色的鱗片閃耀,看得很是漂亮。

“呂整的案子想明白了。”太皇太后說道。

朱祁鎮說道:“孩兒想明白了。”隨即將他所想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太皇太后說道:“你啊,還欠了些火候,王驥爲什麼要拿呂整做筏子?”

朱祁鎮一愣,剛想說王驥想奪取五軍都督府的職權,話還沒有說出口,朱祁鎮就覺得不對。爲什麼,因爲太皇太后已經下詔書,分明是一服罷一切不急之務,與天下百姓休養生息。

而張輔這些老將還在,怎麼可能讓兵部代替五軍都督府統領天下兵馬,要知道皇家與很多勳貴都是姻親關係。很多人都能直達天聽的。

王驥但凡明白這一點,就不會再這個時候選擇大動干戈。

王驥坐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之上,自然要想辦法爲自己多爭取一些權利,但是他卻沒有改變而今政治結構的想法。

他不是那一種妄人。

那麼他爲什麼要這麼做。

朱祁鎮想來,第一是撞到槍口上了,第二就是還有別的緣故。

朱祁鎮隨即將第一個想法,給排除了。

因爲馬順說了,這樣的事情在軍中談不上司空見慣,也是屢見不鮮的。不是什麼稀罕事情,畢竟蒙古牧民,上了馬就是戰士,下了馬就是百姓,有時候真手下留情,吹虧的就是自己。呂整的問題,雖然做的有些過分。

但是單挑出來處置,卻有一種針對的感覺。

朱祁鎮一時間不說話,太皇太后說道:“楊首輔最近上的摺子,你沒有看見嗎?”

朱祁鎮脫口而出,說道:“楊士奇要整頓軍中。”

太皇太后說道:“孺子可教也。”

朱祁鎮一時間好像撥開了眼前的謎團,說道:“既然如此,王驥是楊士奇授意的,爲什麼王驥想要重懲的想法落空了,反而僅僅是流放。”

太皇太后說道:“這是王驥前二退一之計。”

朱祁鎮驚訝的說道:“王驥一開始,就沒有想過殺呂整。”

太皇太后說道:“即便他想,楊士奇也不會讓他如願的,楊士奇乃是老成謀國之輩,而今各地衛所有兩大弊,佔田,佔役。”

“軍官霸佔士卒的田產,國初太祖皇帝說,養百萬大軍,不廢百姓一分一毫。那時候是真的,但是在永樂年間大戰連連,就要朝廷補貼軍中了。”

“在去年,你父皇下旨,以守邊辛苦爲名,已經增加了九邊士卒錢糧,這錢糧可以走戶部的賬。”

“天下不知道多少良田都在軍中,而今卻不足以自養。這田地都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再有一個是佔役。別的不說,而今北京城尚有數萬士卒修建城牆。還有你父皇的陵墓,都是衛所士卒所建。北京城中的精銳士卒,有多少?”

“我都不知道,也不敢問了。”

“這就是楊士奇要整頓軍中的原因。”

朱祁鎮聽了,說道:“奶奶的意思是,楊士奇想要整頓軍中,拿呂整開刀,那麼孫兒就更不明白了,爲什麼楊士奇會放過呂整,不應該拿呂整的人頭祭旗嗎?”

太皇太后說道:“要以你這個心思去秉政,非要出大亂子不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事情萬萬不能急的,越是着急,就越是出錯了。”

“先說佔役,佔役的大頭,就是修北京城,從太宗皇帝到而今,二三十年修建,最多的時候,動搖民夫多達百萬之衆。其中有相當多的是軍戶。即便而今修建備北京城的班軍也不算少。”

“只是這些人能罷去嗎?”

“這北京城,從永樂年間修到現在,大抵是修成了,只是城門,城牆上,還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整。你父親的寢陵,你的寢陵,都是要動工的。”

“這些人能罷去嗎?”

“至於佔田?敢佔田的是什麼人,都是軍中骨幹將領。清理佔田,你不怕軍中動盪的?”

“該怎麼做,楊士奇心中是有分寸的。”

朱祁鎮徹底明白了。

這一件案子,到底還是撞在槍口之上了。呂整流放的下場,也證明了楊士奇整頓軍務的決心,同時也暗示了底線。

一般來說,只要不是大毛病,楊士奇不想殺人。

想來很多軍中情弊,張輔所知道的,一點也不比楊士奇少。故而張輔默許了一些事情,很可能張輔與楊士奇暗中有折衝。

說不定,只流放不殺人就是張輔所提出的條件。

只是朱祁鎮心中對楊士奇的分寸感,理解的同時。卻有一點不以爲然。

這樣做,不過能撐上幾年而已,等幾年之後,軍中的情況,恐怕只會被這個時候差,不會比而今好。

只是朱祁鎮也知道,楊士奇畢竟不是丞相,即便是丞相,除非能做到霍光,張居正那個份上,這兩件大事,一件也解決不了。

“孫兒明白。”朱祁鎮帶着幾分悵然若失的感覺,想來只要軍隊能打仗,很多情況楊士奇不打算追究的。

太皇太后說道:“皇帝,你要知道,別人看,皇帝一聲令下,天下百姓無所不從。你自己真覺得如此,就大錯特錯了。”

“須知,皇帝也是做不得快意事的。”

“今後讓你憋屈的事情,還有很多。但是再憋屈,也只能忍着。凡是都要慢慢來。只是凡事都要心知肚明。你是在裝糊塗,不是真糊塗。”

“不要看人,怎麼說?要看他怎麼做?”

“孫兒明白了。”朱祁鎮說道:“只是奶奶覺得,這封奏疏,當怎麼辦?”

太皇太后說道:“最近,你不是每日十張王右軍。來,讓奶奶看看,你寫得字怎麼樣了。”隨即她一揮手,讓王振將筆墨紙硯送上來,併爲朱祁鎮準備了一根硃砂筆。

硃砂筆上濃郁的紅色,就好像是血一般,想要滴落下來。

就在這一封題本最後面空白的地方,朱祁鎮懸着手腕,說道:“奶奶,寫什麼?”

“你覺得當寫什麼?”太皇太后說道。

朱祁鎮沉默了一會兒,事已如此,他即便是做些更改,就能改變楊士奇的做法嗎?

不可能的。

不僅僅楊士奇不會,太皇太后也不允許。

太皇太后對楊士奇的信任,不僅僅是楊士奇與仁宗皇帝一脈多年情誼,還有政治理念的相和。

朱祁鎮第一個恨不得快些長大。

不管他多成熟,但是別人看他都是幼主。天然帶有不信任之感。

朱祁鎮能做的,只能忍下去。

“滴答”一聲,一滴硃砂落在奏疏上面,炸出一團血月一般的痕跡,朱祁鎮下筆,按在痕跡上面,手腕轉動,不多時寫出三個字來。

知道了。

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三章 災年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章 貝琳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二章 外戚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十七章 李時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