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

第一百零五章理財聖手

王直微微捻鬚,說道:“周忱是一個能臣,這一點,不僅僅朝廷之上誰都知道,否則也不會讓他在江南巡撫的位置上,一坐就是這麼年,細細想來,卻是宣德五年,臨危受命之後,就沒有挪過位置了。”

朱祁鎮說道:“臨危受命?”

“正是。”王直語氣之中帶着幾分回憶的神態,說道:“臣記得,宣德年間免去江南錢糧大概有一千一百萬石之多。”

“我朝每年賦稅纔多少,不過二千多萬石,但是各處錢糧具有去處,每年能夠結餘二三百萬石糧食,就算是好年成了,在永樂年間,更有入不敷出之態,江南錢糧才朝廷根基所在,連續數次,徵收不力,不得不面去欠糧,當時可以說是朝野震動。”

“宣宗皇帝,多次召大臣密對,商議的就是如果處置江南錢糧。”

“當時東里公力勸宣宗皇帝,啓用周忱。”

“周忱受命之後,奔馳數千裡,青衣葛布一驢而已。遍訪江南,結果官場算時間,都知道新任巡撫要到了,卻不知道在何處。他自己換了官袍,獨身登門,滿座皆驚,卻不知道新任巡撫已經到了大半個月了。”

“周忱當時的上奏,臣還記得一二,‘有重負之名,無徵輸之實,’‘重負則-民逃,蘇州民戶逃亡過半,人地爲空。’”

“面對江南的情況,他一方面請陛下免錢糧,另外一方面卻是實行平米,折納兩法。”

“所謂平米,卻是將加耗列入正項之中,太祖皇帝與民休息,大明賦稅不重,即便是江南重賦,但江南百姓最苦之處,非是納糧,而是運糧,特別是北京遷都之後,江南之糧千里迢迢運到京師,足以讓百姓破家破產。他與平江伯陳瑄商議,改民-運爲官運,百姓只需到江陰納糧即可,並且將這種路上的消耗,稱之爲耗米,加在正項之上。”

朱祁鎮一聽,頓時皺眉,心中暗道:“這不是加稅,百姓怎麼能樂意?”

朱祁鎮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也是瞭解升斗小民是一個什麼心態,你做的再好,但是關於錢的問題上,只要加了一毫,他們都能怨聲載道。

怎麼可能,一邊加稅,一邊讓百姓稱讚。

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王直似乎看出了朱祁鎮的心思,說道:“陛下有所不知,江南民間苦於運,而今加徵耗米,各家就不用出丁了,百姓自然樂意,而且周忱加徵耗米,也是有分寸的。官田少加,於民田多加,有意均賦。”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怎麼回事?我記得朝廷在江南有好幾十萬頃官田,難道官田賦稅重於民田?”

朱祁鎮對此還是很清楚的,太祖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將前朝官田,也就是宋元官田,還有張士誠家族的田地都列爲官田。

但是官田徵收與民田沒有什麼差別,不過是朝廷多收了一分地租而已,但是普通百姓佃種別人家的田,也是要收地租的。不過是將地租交給朝廷而已。

除此之外,並沒有多徵了。

王直說道:“陛下,江南官田早就不是開國之初了,而今不知道轉手了多少次了,佃種官田的百姓,不僅僅要交官府的賦稅,地租之外,還要給地主交分子。可以說是苦不堪言。”

朱祁鎮一聽,心中暗罵道:“二房東這種事情,在古代也有。”

本來在國初的時候,就是百姓直接從朝廷這裡租官田,而今官田早就不清楚了,只是官田上的地租也名存實亡,成爲土地另外一種附加稅而已。

朱祁鎮用腳趾頭想,這裡面一定有不知道有多少交易。

爲什麼朝廷幾十萬頃的官田,就變成了這個樣子。朱祁鎮本來想問,但是一看王直低頭垂目,默默的捏着自己的鬍子,不言不語。

朱祁鎮心中一愣,心中暗道:“果然是‘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而今江南官田,果不可問。”

漢光武帝派人度田,結果就出現這個結果,河南就是京畿,南陽乃是帝鄉,各種權貴盤根錯節,自然不是不可問的。

而今江南官田的問題也如此。

年代久遠,發展到現在的情況,並非一日兩日的情況,參與進去的人,也不是一個兩個。

查未必能查清楚,但是能查清楚又如何?他們沒有少納半點錢糧,不過是苦了百姓而已。

而且有些人已經死了,怎麼處置?真要血洗江南不成。

朱祁鎮嘆息一聲,不再問了。

王直見朱祁鎮平靜下來,繼續說道:“而且這耗米之用,不在官府,而是設濟農倉,但凡鄉里之用,皆從中出。則百姓雖然出了耗米,但是徭役減輕了不少,他們自然樂意了。”

朱祁鎮聽了之後,腦中忽然冒出一絲火花,說道:“你的意思,這耗米之處,可以代役?”

王直說道:“不能完全代替,但是耗米之用,多在軍需物料,驛馬傳夫,荒年賑濟,修建河道,等等。”

朱祁鎮一時間暗歎道:“民生多艱。”朱祁鎮怎麼不明白,這所謂的等等,大多都是沒有名目的負擔。

說實話,如果真正進入國家正稅的賦稅,其實並不算太多,但是就怕那種沒名沒分的雜項,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但是就是要交的錢。

周忱名義上加了一項賦稅,就是耗米。但是實際上是減了不知道多少沒有名目的苛捐雜稅。

周忱爲什麼會被江南百姓稱爲青天,朱祁鎮也算是明白了。

王直繼續說道:“平米之法,正稅在官,加耗在民,可謂官民兩便。”

朱祁鎮微微一皺眉,說道:“等等,你說加耗在民,這濟農倉是誰主持的?”

王直說道:“是地方官負責。”

朱祁鎮心中不知道再想些什麼,微微愣神片刻,說道:“先生繼續說折納吧。”

王直說道:“折納之事,其實並不是周忱開創的,只是周忱手中才大規模推行,在太祖的時候,就有賦稅折銀,但是總體來說,數量不多。”

“但是江南米糧本意是供應京師百官俸祿,但是遷都之後,將米糧從江南運到京師,糧食消耗太多了,這才推行折銀之法,將官田米糧折成現銀,送往京師,如此一來,百姓負擔就降低多了。而京師百官俸祿,也可以直接用銀了。”

“而且周忱在江南所推行的,也比僅僅是折銀,也有折布,可以讓百姓少交錢糧,便於運輸,公私兩便,特別是在松江,松江布甲天下。各種折納之中,百姓所折的米價,總是比當地米價要高一點。如此百姓就輕鬆多了。”

朱祁鎮起身踱步,喃喃的說道:“平米,折納。”

這四個字,讓朱祁鎮想了很多。

將一切賦稅折銀,這是什麼?是一條鞭法。

免除力役,交納錢糧,這是什麼?這是攤丁入畝。

這都是後世大名鼎鼎的財政政策,甚至要寫在歷史教科書之中的,但是而今看來,周忱的所做所爲都有了苗頭。

不管是因爲周忱到底是怎麼想的。朱祁鎮對周忱的看法,已經完全不同了。他心中暗道:“卻不知道周忱是不是朕的王安石?”

王直說道:“陛下,臣剛剛說過周忱名聲不好,陛下大概以爲周大人得罪豪強了?但是如果單單是如此,臣也不會在陛下面前出此言。”

朱祁鎮說道:“這周忱卻是做了什麼事情,讓先生如此看不慣?”

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