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

楊士奇畢竟老了。

七十多歲的老翁,縱然他自己有騎馬的心勁,下面的人也不敢讓楊士奇縱馬了。所以他雖然騎着馬,但實際上卻由下面牽着,緩緩的前進。

很快東華門到了,大紅宮牆,如金色的琉璃瓦,如同故舊一般,靜默無言的看着這位老朋友。

楊士奇在宮門下馬。

立即有小太監擡來步攆。

楊士奇被兩個小太監擡着,向乾清宮而去。

朱祁鎮並沒有在乾清宮裡面等候,而是遠遠的站在乾清宮門口。楊士奇見了,下了步攆。

立即行禮道:“老臣拜見陛下。”

朱祁鎮上前幾步,將楊士奇攙扶起來,說道:“先生無須如此,先生爲朝廷操勞了一輩子,也是時候休息一下。令郎之事,朕也無能爲力,還請先生不要怪我。”

楊士奇說道:“犬子自尋死路,國法難容,臣又豈敢有怨懟之心。”其實楊士奇心中未必沒有一點怨言的。

如果他當時就處置,他兒子未必就一定會死。

畢竟大明朝廷是有贖刑的,也就是花錢免除刑罰。死罪或免,活罪難逃而已。只是他當時未必沒有貪心,以爲太皇太后給他遮掩一二,就能永遠遮掩下去。只是當他兒子被當做攻擊他的把柄的時候,鬧得天下沸沸揚揚的時候,楊士奇就知道,他兒子非死不可了。

此事想來,未必不悔。

但是有能如何?

人已經死了,說這些又有什麼用。

朱祁鎮上前攙扶着楊士奇,說道:“先生乃是仁宗東宮老人,不僅僅是朕的先生,也是先帝的先生。”

“今日臨別在即,我們不論君臣,只論師生。”

楊士奇說道:“臣謝過陛下。”

楊士奇依舊不敢讓朱祁鎮攙扶,微微落後朱祁鎮半個身位,畢竟朱祁鎮可以客氣,楊士奇卻不敢當真。

兩人在乾清宮落座之後,朱祁鎮說道:“等一會兒,先生見過朕,就去見一見娘娘吧,娘娘也很唸叨先生。”

楊士奇再次行禮說道:“老臣謝過太皇太后關愛。”

朱祁鎮隨即將周忱的題本,遞給了楊士奇,說道:“先生,這是周忱的題本,先生幫朕看看。”

楊士奇雙手接過,手中感受到這種熟悉的觸感,這種宮中做題本的硬紙,他大半輩子,不知道摸過多少了。但是他卻沒有打開,說道:“陛下,老臣已經老了,這題本,卻是讓內閣看吧,楊溥乃是老臣,最爲小心謹慎,周忱做事也是圓滑周全,他們兩個人認爲沒有問題,即便是老臣,也挑不出來錯了。”

楊士奇很明白,他很快就要遠離京師了。這個時候何苦得罪人了,看了奏摺,說好說壞都不合適。

真有問題,楊士奇難道要用一輩子清名給周忱作保嗎?如果硬挑出刺來,周忱還是戶部尚書,他卻是山野草民了,縱然楊士奇威名尚在的,但是今後時間長了。周忱有得是辦法,報復到他的後人身上。

所以這些是非,他不想沾了。

朱祁鎮有些失望。

畢竟越是與楊溥接觸多了,他才感覺到楊士奇的好。楊士奇主政的時候,朝廷一片平靜,即便是有些波瀾,但也在楊士奇控制之內。但是而今楊溥很多事情,都必須要他背書,才能辦得下去。

高下立辨。

朱祁鎮私下以爲,楊士奇的能力實在在楊溥之上。

而關於鹽政又是一等一的國家大政。朱祁鎮實在是想聽聽楊士奇的意見。只是楊士奇不想說,難道朱祁鎮還能逼着楊士奇說不成。

朱祁鎮說道:“先生今當遠去,臨別之際,有什麼話,想對朕說嗎?無論是什麼事情,朕都答應先生。”

楊士奇說道:“陛下,既然稱臣爲先生,那麼臣就將自己主持朝政這麼多年的經驗告訴陛下,那就是人力有時窮。”

“陛下有漢武之志,將來定然會北擊瓦刺,耀兵漠北。但是天道有常,人力有窮,很多事情即便陛下竭江河之力,窮日月之行,也是做不到的。”

“知可進則進,知可退爲退,世稱名將,知可爲則爲,知不可爲則不爲,世爲名臣,知不可爲而爲之,縱然是智如諸葛武侯,也不過出師未捷身先死。”

“順天而爲,無爲而遠,逆水行舟,進退兩難。”

朱祁鎮聽了,微微一嘆,暗道:“楊士奇果然是老了。”

“自古以來,從來是人定勝天。如果按他的想法,豈不是我什麼都不用做,做一個太平天子,就不就行了。”

“果然,古人都是少年學墨法之道,中年爲儒生,老年爲佛老。”

“楊士奇也是如此,此言不足爲聽。”

只是朱祁鎮心中碎碎念,卻並沒有影響到,朱祁鎮的表面功夫,畢竟楊士奇實在是大明的柱石元老之臣。

而今就要還鄉了。

可以說,這一次乃是朱祁鎮這一輩子見到楊士奇最後一面了。朱祁鎮不管楊士奇說什麼話,都是一副畢恭畢敬的樣子。

不願意傷老臣之心。

只是他並不知道,楊士奇何等老辣。一眼就看出了朱祁鎮的心緒,或許朱祁鎮具體怎麼想的,他並不知道,但是那股不以爲然的態度,卻是隱瞞不住的。

楊士奇心中難免失望。

可以說,朱祁鎮是楊士奇看着長大的。他很早就遇見了,大明與瓦刺之間,有一場大戰,這一場大戰即便瓦刺不發動,當今長大了,覺得準備好了,也是要打的。

楊士奇不怕打仗。

特別是大明與北元可以說是世仇了。打瓦刺楊士奇一點沒有不支持。但是他擔心是,朱祁鎮與太宗皇帝一般,死咬着蒙古不放了。

這樣就不好辦了。

漢武帝晚年有棄輪臺詔,纔算是挽回了國家糟糕的局面。太宗皇帝有仁宗宣宗爲他收拾爛攤子,還有太皇太后這好兒媳在。

國家的元氣纔算是恢復過來了。

但是他年紀大了,不久於人世。

所以他不擔心,這一場大戰在什麼時候開始,卻擔心這一場大戰在什麼時候結束,兵禍連接,實在不是天下百姓之福。

更不要說當今做事,實在太急了。

有才的不僅僅是漢武,還有隋煬。

只是楊士奇一番推心置腹之言,全都成爲了耳旁風。

朱祁鎮說道:“先生之言,朕銘記在心。朝中事務,先生沒有交代的嗎?”

楊士奇調整自己的心緒,說道:“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老臣風燭殘年之身,又何必多問,而且楊溥爲政,老臣還是放心的,只是有一個人卻放不下心來。既然陛下問起來,老臣就厚着臉皮分說一二。”

朱祁鎮說道:“先生但講無妨。”

楊士奇說道:“老臣擔心於謙。”

朱祁鎮一時間愣住了,說道:“於先生,於先生乃是朕肱骨之臣,左膀右臂,朕他日想讓於先生坐先生留下的這一把交椅。於先生又怎麼會有事?”

楊士奇聽了,立即嚴肅的說道:“陛下萬萬不可。陛下欲用於謙,就不要用之於中樞,爲邊臣可矣,鎮守南京也可。但內閣首輔,卻不是于謙所能的。”

“陛下用之,是要致他於死地。”

朱祁鎮更是摸不着頭腦,說道:“怎麼會如此?”

朱祁鎮覺得於謙有能力,也有忠心,朱祁鎮與他的關係也好,他一直有與于謙攜手共造大明盛世的想法。

對楊士奇所說的話,根本無法理解。

邊臣也好,鎮守南京也好,又怎麼能比得上內閣的位置,別人臨去的時候,不都是爲自己的弟子求官,他倒好卻是要打壓于謙的意思。

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百章 馬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