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

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

石亨看似粗獷之極,但是卻在三言兩語之間籠絡住了範廣。

範廣沒有去見識一下大同婆娘。

倒不是範廣是吃素的,而且範廣出身將門,更知道,在打仗之前,有些事情不能太過了。

倒是範廣與石彪之間的關係大有長進。

入夜之後,範廣自然是回到自己營帳之中休息。

石亨才教訓自己侄子,說道:“今後你收斂一下你的脾氣,與你武學出身的同窗搞好關係。 ”

石彪有些摸不着頭腦,問道:“爲什麼?”

石亨說道:“你不管了,記住你們今後相互扶持的時間長了。”

石亨心中卻是有丘壑的。朱祁鎮對武學的看重,很多人看得出來。石亨也不例外。雖然石彪本人,都列名第五,一直憤憤不平,一直想與楊信,韓青,吳瑾,範廣,等人一較高下。

也是因爲石彪屢屢挑釁,範廣才與石彪當做角抵。

只是現在的他,還不明白叔叔的深意。

數日之後。楊洪彙集大同鎮萬餘騎兵,從獨石堡出塞了。

說起大明邊境形式,就不得不說,宣德年間大規模後撤。將開平與大寧這個兩個深入草原的堅固據點放棄了。

之前獨石堡,不過是通往開平的一處要地,因爲這裡有一座石頭山,據說是一塊大石頭,號稱獨石成山。

本來是一處後勤基地,但是因爲開平的廢棄,而此地也變成了最前線。

楊洪也是在這裡駐守了好些年了。

對這裡一草一木都很熟悉。

雖然號稱萬騎出塞,但實際上有一萬五千多人之多,其中五千步卒就是看押糧草的。楊洪派石亨帶領三千騎作爲前軍,楊洪帶本部作爲中軍,後面就是五千步卒看押輜重。

如此一來,行軍速度就不算快。

這也是必然。從獨石堡北上到開平三百餘里,然後從開平到大寧也要六七百里,從大寧回到宣府,也要有三百多裡。

延綿一千多裡,這還是順順利利走上一圈回來。

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情,比如遭遇了大隊瓦刺騎兵,或者兀良哈騎兵,大軍被圍困。僵持不下,所需要的輜重就更多了。

故而楊洪寧可多帶一些,不想少帶一些。

出了獨石口外,還能看見一些良田。這裡算算也是邊外了,卻依然有軍戶捨不得這裡的農田,這樣的情況,一年比一年少了。

畢竟瓦刺,兀良哈表面上臣服,但是私下南下劫掠的頻率,一次比一次多了。這裡也從二線變成了最前線。

邊將雖然常常報捷,說今日斬首幾十級,明日斬首幾十級,但是整個邊疆形式的惡化,卻是顯而易見的。

永樂年間,根本沒有一個蒙古人敢出現在這裡,怕被當成首級功。

最後一片良田過去之後,大地的顏色就變得奇怪起來。

漫漫的黑土地上面透着一絲絲碧綠之色。

不過,草原上的黑土地,並非與東三省的黑土地一般,是非常肥沃的土地,不過土地被上面一層黑灰覆蓋住了。

這就是大明邊軍燒荒的下場,從這裡就是一片寬約一百多裡的黑色地帶,全部是夜不收放得火。

只是生命之頑強,即便是野火一遍又一遍的焚燒,在每一次野火之後,依然頑強的穿出地面。

這一天,大軍以戰鬥隊形走了一天。倒也沒有遇見什麼人。

在這裡,還是大明邊軍的震懾地帶。蒙古人不會輕易來到這裡。他們沿着幾十年前遺留下的道路,繼續走。這都是永樂年間大軍北伐時候,重要的後勤線,當初是遍佈糧站,幾乎運糧隊行進一天的時間,就有一座土堡。

就是靠着層層轉運,才供應了大軍糧草。

只是多年之後,物是人非。

當初的糧站早就變成一片廢墟,房屋倒塌,土牆成片片的到底,植物頑強的將他們覆蓋住了。

甚至有一些動物,如此草原狼,將這裡當成了巢穴。

楊洪看得也有一些莫名的感嘆。

因爲楊洪當年就是護衛這一段糧道的將領,不知道多少次來往於這裡。

就在這廢棄的糧站爲核心,安營紮寨。休息一晚,第二天,他們繼續前行。

楊洪爲人莊重嚴肅,行軍之時,上下都沉悶之極,不敢高聲說話,只是按照安排好的隊形,層層掩護,夜不收放出去不知道多少。一直有傳令兵前後奔波。一刻不停。

只是忽然除卻這馬蹄聲,行軍之聲外,有其他的聲音傳了過來。

是水聲。

元朝所稱之御河,上都河。後人稱之爲灤河的河流,到了。

大軍也傳來一陣歡呼之聲。

楊洪傳令全軍在白海子與灤河之間休息。

楊洪站在高處俯瞰這一帶,心中卻有一聲可惜,沒有說出口。

原因很簡單,這一帶,乃是邊外少有的可以耕種的土地。有人以降水量來確定耕種地區與遊牧地區,這個大方向是不錯的,但是放在具體情況,卻未必準備期。

最少這一帶土地依賴灤河的存在,是可以耕種的。

只是能耕種的不過灤河河谷一帶,總體來說,狹長的灤河河谷,也供應不過多少軍糧,但是對一箇中國人來說,凡是能耕種的土地,卻拋荒。幾乎每一個人見了都會說一聲可惜了。

只是楊洪並非說出口而已。

隨即楊洪督促大軍繼續北上。

這路就好走多了。

畢竟沿着灤河西岸行走,一路上水源是不用擔心的,這就省了楊洪一塊心病了。

沿着灤河走了兩天。石亨就傳來捷報,遇見土寇,斬殺二十級。

楊洪聽了,傳令道:“石將軍見了賊人,只需生擒,無須大開殺戒,此處奉上喻巡邊,而不是出征。”

楊洪一聽就知道,石亨分明是將一些落單的牧民開刀,賺軍功而已。

這一次巡邊,楊洪可是沒有一點隱瞞。早就放出風聲了。

原因很簡單,楊洪並不希望與瓦刺在草原上打上一仗。而附近的部落,消息靈通的早就逃之夭夭了。

剩下都是一些耳目遲鈍的。

當然了,楊洪並非爲蒙古人抱不平,鎮守獨石堡這麼多年。楊洪早就知道,只有死掉的蒙古人,纔是最好的蒙古人。

他不過是擔心,節外生枝。

畢竟,而今不是永樂年間了。

楊洪擔心石亨鬧出事情來,就加快了行軍。花了數日時間,沿着灤河河道從向北轉向向東,也從灤河以西,變成了灤河以北。

而在這個時候,大明開平故衛,前元的上都城到了。

大明開平衛,就是用了元朝的上都城,總體上來說,明朝並沒有增建多少。隨着宣德年間放棄這裡,已經有十年有餘了。

十年的時間能改變太多了。

上都城牆依舊很堅固,但是多一些風霜的痕跡,在上都城中也有不少人員活動的痕跡,看看就知道,這並不是他們留下的,是蒙古人。

甚至楊洪看痕跡,就知道,這些蒙古人走了不過一個多月而已。

蒙古人是遊牧的,不會定居,但是這裡也是蒙古時常停留的地方,畢竟十年之間,很多房子還沒有全部壞掉,足夠他們躲避風雨。

楊洪一進上都城之後,就立即將大軍全部聚集在開平城之中,並且嚴苛的檢查開平城牆。

因爲他知道一件事情。

如果按照巡邊的計劃,這裡就是他們北上最遠之處,如果瓦刺有異動,想來這個時候也要開始了。

這一段時間,乃是大軍最危險的時間。楊洪不得不做最完全的準備。

當然了,楊洪敢來,就用勇氣從這裡殺回長城以內。只是謹慎與勇氣,是並不矛盾的事情。

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三章 都掌蠻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十一章 孫氏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