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

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

因爲寧波之疫,葉留宗之亂,變得更加不可收拾了。

朱祁鎮立即召集內閣與張輔,商議對策。

朱祁鎮首先說道:“浙江上下不堪重用,非要換人不可。”

說實話,雖然而今處州戰局讓朱祁鎮很不滿意,但是朱祁鎮也知道,處州戰局也不能全怪浙江地方。

但是對於浙江地方隱瞞-疫情,卻是無法忍受的。

“陛下,使功不如使過。”楊溥立即說道:“而今多事之秋,當鎮之以靜。而且又從何處調人去擔任浙江巡撫?”

楊溥未必是對浙江地方官有好感,只是從朝廷決策到換人,換了人之後再掌控地方權力,一切理順之後,開始做事。

這事情太長了,夜長夢多再出了什麼事情,豈不是亂上加亂了。

朱祁鎮未必不知道這一點,只是浙江局面紛亂之極,以寧波爲中心的大疫。南邊還有兵亂。

還有困到疫區的京營將士。

這些事情,朱祁鎮並不認爲浙江地方官員可以勝任。

不派一個精明強幹的下去,如果一直拖拖拉拉的,所造成的影響,恐怕會更壞。

其實朱祁鎮心中也有一些泄氣。

對於地方上屢屢出事。

朱祁鎮能做些什麼?

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換人而已。

此刻朱祁鎮有一絲理解崇禎皇帝的心情了。

朱祁鎮說道:“長痛不如短痛。”

楊溥見朱祁鎮意見堅決,說道:“既然如此,臣以爲可以讓況鍾擔任浙江巡撫。”

朱祁鎮聽了楊溥的話,看了一眼,對楊溥居然推薦況鍾,有些奇怪。

況鍾是好官嗎?

是好官,當今天下有三個人被稱爲青天,就是于謙,周忱,況鍾。

于謙與周忱不用說了。但是況鍾已經擔任杭州知府十幾年了,一直沒有挪過位置,這固然是況鍾親政愛民,百姓不想讓況鍾離去,每每朝廷要將況鐘調離,就有數萬人向朝廷上書,請求挽留況鍾。

宣宗皇帝特別給況鍾加銜,以正三品擔任杭州知府。而在布政使不過是從二品而已。

但是僅僅是這樣,卻也說不通。

朱祁鎮有幾次嘗試調任況鍾,才發現其中原因。

因爲況鐘不是科舉出身,不是監生出身,也不是軍方出身,而是文吏出身的。

不過況鍾就是以文吏出身的。

在明初一段時間,朝廷沒有人用,可以說什麼人都用,不拘泥於科舉不科舉的。但是這個時間段很短的,雖然之後還有文吏出身的官員,但是都被按得很低,況鍾能做到正三品。已經是破格了。

遠遠超過了文吏出身的天花板了。

周忱與于謙都是進士出身,那麼于謙的科名差一點,朱祁鎮提拔這兩個人,阻力並不大。但是想將況鍾提拔上來,就遇到了阻力了。

楊溥這樣做,只是事急從權。

首先,朱祁鎮一心要換掉浙江布政使。換一個人以巡撫的身份掌管全省,可以靈活的調動兵力。

但是大明不是沒有有能力的官員,但是大多都在京師。從京師調到浙江,有些太遠了。即便從南京調人過去,到時候想要掌控局面也是需要時間的。

唯獨況鍾是不用擔心這一點的。

杭州乃是浙江省會,而況鍾擔任了十幾年杭州知府,又是高配。深得百姓愛戴,在杭州況鍾纔是地頭蛇。

而且他品階也夠,怎麼看怎麼合適?

至於那些其他的東西,在國家大事之前,楊溥也就顧不得其他了。

朱祁鎮說道:“好,立即擬旨讓錦衣衛八百里加急,去杭州。”

楊溥說道:“遵旨。”

朱祁鎮又問張輔說道:“而今局勢變化,方瑾恐怕一時半會兒,是到了不了處州了,只是前線軍情緊急,各省各自爲戰。英國公可有辦法?”

張輔說道:“請陛下放心,浙江,福建,江西三省有幾十個衛所,兵額十幾萬,縱然南兵不堪戰,但是區區賊寇也不足爲懼。只需派一員大將統合三省,不能讓三省各自爲戰下去。”

朱祁鎮也明白。

他覆盤幾次,可以確定,葉留宗能有今日,最大的幫手,就是大明的官僚們。

畫地爲牢,以鄰爲壑。毫無大局觀。

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統合三省兵力,統一行動,這纔不能讓葉留宗個個擊破。

朱祁鎮說道:“派誰去?”

張輔說道:“魏國公坐鎮南京,距離最近,讓他去最合適不過了。”

朱祁鎮心中默默一想,卻發現魏國公正是最合適的人了。

首先想要鎮住下面的人,這個人可以沒有能力,一定要有資歷,能鎮得住場子,而魏國公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畢竟大明中山王嫡脈,下面的人都不敢怠慢的。

當然了,朱祁鎮或許讓其中一個文官挑大樑,比如說焦宏。

一來,朱祁鎮也不相信文官的能力,二來,朱祁鎮不想破壞他登基以來的原則,就是總領大軍的帥臣,必須是武將。或者說必須是勳貴。

這不僅僅是朱祁鎮的原則,也是大明開國以來的祖制。王驥能總督雲貴,其實已經有幾分破例了。

朱祁鎮想了想,發現最快統合三省,卻是魏國公最合適了。

朱祁鎮說道:“傳令給魏國公,讓他立即奔赴前線,整合三省人馬,朕不想聽見葉賊肆虐的消息。”

這兩邊全部安排好了。

朱祁鎮纔有心思細細問大疫的情況。

說實話,對於大疫朱祁鎮並不是太陌生的,甚至很熟悉,所謂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一般水旱蝗災後,都有會大疫發生。

朱祁鎮甚至都有一些麻木了。

朱祁鎮不是沒有想過這些事情,但是比起淹死餓死,死於兵禍,死於勞役的人來說,病死,已經算是善終了。

而且就百姓來說,承受疫病的壓力非常強大。或者說,他們根本沒有想過,他們得疫病與朝廷有什麼關係。

不管是從事情的輕重緩急來看,還是對維護朝廷的統治來看。

治療疫病這一件事情,與天文測量一樣,都是重要的並不緊急的事情。貝琳而今在欽天監整理翻譯回回曆法,並培養學生。

重啓四海測量一事,也就擱淺了。而重塑醫療體系這一件事情,也被朱祁鎮擱置了數次了。

朱祁鎮下決定,不準備再耽擱下去了,他召集太醫院使。問道:“天下之間有哪些名醫?”

這太醫院使姓張,說道:“天下名醫具出四大家,而今天下名醫都是四大名家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

朱祁鎮一聽,又觸及到他的知識盲區了,說道:“那四位大家。”

張太醫說道:“乃是高祖河間劉公諱完素,以及高祖的弟子,張公諱張從正,李公李杲,還有就是義烏朱震亨。”

朱祁鎮一聽這四個名字,立即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這位太醫院使,醫術高超不高超,朱祁鎮並不知道,但是在醫學這個圈子裡,地位恐怕不低。

隨即張太醫詳細講解了一下四位大家,還有他們的學術思想。

也幸好朱祁鎮這幾年被無數翰林教育,國學基礎還是不錯的,否則上來大量的陰陽經絡,朱祁鎮決計是聽不明白的。

總體來說,張完素提出了五行升降,經絡腑臟的中醫理論,在這基礎上,發展出了以熱症涼治的主張,他兩個弟子,一個主張攻下,用通俗的話,就是遇見病了,吃一點瀉藥,泄一泄就行了。而另外一個弟子,卻主張補脾。而朱震亨卻是主張養陰。

朱祁鎮一概不懂,但是從人事關係方面來讀,卻有另外一種滋味。

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三章 災年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十四章 遺詔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