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

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

朱祁鎮心中憋屈的很,他做事向來對照古今明君,從來不多做有失皇帝身份的事情,今天這個玩笑,好像能將心中鬱悶之氣發泄一點。

朱祁鎮哈哈一笑,說道:“這個差事,你做不做?”

劉定之說道:“陛下有命,臣豈敢推託,只是不知道陛下想將事做到什麼地步?”

朱祁鎮說道:“首先,銀礦與銅礦都是鑄幣所需,決計不能短了去。所以,朕第一個要求,就是這今後金銀只能多不能少,第二,就是葉留宗這樣的事情,不許再出現第二次了。凡是在外的礦監,都歸你名下,用人由你,可以不在宮裡挑選。只要將事情做好就行了。”

“想去想想,給朕一個章程。”

劉定之說道:“臣明白。”

朱祁鎮說道:“這是其一。”

“你剛剛到京師,或許不知道關東的情況,海西不太平。”

朱祁鎮一示意,立即小太監,從一邊的書架之上,抽出一封文書,雙手遞給了劉定之。

劉定之一看,這並不是誰的文書,而是瓦刺從去年下半年到去年年底所有動靜。

細細看來,卻是也先已經整合好奴兒干各方,不,在瓦刺稱作遼陽行省。

想想遼陽還在大明的手中,但瓦刺卻這樣稱呼,其心思簡直是不假隱瞞了。

而最後一條消息,不是別的,乃是錦衣衛多方彙總,推測今年,也就是正統十一年瓦刺會對海西動兵了。

因爲很多女真部落已經得到了風聲。

朱祁鎮見劉定之看完,說道:“瓦刺與朝廷的大戰,就這幾年之間了。朕從去年之後,多次撥款修建邊牆,增加軍餉,整頓九邊軍務,但是依舊不是很放心的,最不放心的卻是軍中武器。”

朱祁鎮一伸手,就有人拿着長刀,長槍,圓盾,弓箭,弓弩,火門槍,鴛鴦戰襖。

朱祁鎮讓一個太監架着,伸手從腰間拔劍,一劍劈下去,叮噹一聲,長刀上半截被朱祁鎮手中的長劍削斷了。之後的長槍,圓盾,都是如此,而鴛鴦戰襖之後的鐵絲也單薄的很,被朱祁鎮一劍刺透。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朕手中這柄長劍,乃是取西域烏茲鋼,千錘百煉而成的,比古代所謂干將莫邪也不差多少。”

“但是朕更知道,敢擺在朕面前的樣品,也是層層選上來的。但是即便如此,這些東西,在這柄長劍之下,也是不堪一擊,尋常士卒所用的東西是什麼樣子,就可想而知了。”

劉定之見狀一時間有些呆滯。

劉定之畢竟在平定葉留宗之亂時走訪過軍營,對很多事情都還是知道一點,就好像鴛鴦戰襖一樣,也不是每一個士卒都能穿得起的。

而鴛鴦戰襖更多是防箭矢,真正衝陣的還是鐵甲。

而且他也不得不承認,朱祁鎮的懷疑不能說錯,最少就南方衛所的兵備來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

他覺得朱祁鎮想法明明是有問題的,但是結果卻是正確的。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朱祁鎮說道:“所以,這一件事情,朕就交給你了,大內所有的兵器火器廠,全部調給你了,連遵化鐵廠也交給你了。”

“記着我之前給說過的。”

“朕要得是如曬鹽法一般,一條完整的分工流程。能夠大規模生產。”

遵化的鐵,北京的煤,再加上供應大明一百多萬軍隊的武器,足夠構成一個龐大的武器生產體系了。

他想將曬鹽法之中的成功經驗,推廣到更多的地方去,一來也是爲了朝廷大戰做準備。一條龍的武器生產體系,能壓低朝廷的生存成本。

如果劉定之真能做成的話。那麼朱祁鎮就準備將兵部兵器廠,乃至大明各級衛所打造兵器的權限給收繳上來。

朱祁鎮越研究越覺得,他對衛所這種軍事單位難以下手的原因,就是每一個衛所看似很小,但是卻是一個獨立的生產戰鬥單位,不管是糧食生產還是兵器打造,都可以做。

這也是他削權計劃的一部分。

這一個計劃也順應很多將士之心的,各衛所打造的武器質量太差了。士卒都不想用,而且五花八門的打造單位,也造成了武器生產質量的參差不齊。

下面已經怨聲載道,當然了,九邊京營這些一線部隊感受不到這一點,因爲他們武器都是兵部與大內打造的。

雖然在朱祁鎮看來,兵部與大內造的兵器,節操也不太高的。

但畢竟各級勳貴還掌實權,他們是要出兵打仗了,真要出了問題,你看成國公他們會不會大鬧兵部大堂,將幾個兵部官員的烏紗帽給摘了。

朱祁鎮想培育出來一個工業體系,現在打仗用,將來不打仗了,大量廉價的鋼鐵也可以賣給民間了。

雖然大明民間冶鐵業也很興旺,但是在朱祁鎮看來,鐵價還是太高了。大量廉價工業品,才能惠及百姓。

朱祁鎮其實對工業發展帶來的產能,雖然看重,卻放在第二位了。因爲他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即便一輩子推進工業發展,到他死,大明的工業產能也超過農業產能。

農業永遠是大明的根本,朱祁鎮根看重工業對農業的反哺效應。

更廉價的鹽。減輕農民負擔,更廉價的鐵,可以減輕百姓鐵製農具的負擔,還能讓大明進行更大規模的基建,比如水利工程。

劉定之也知道這一件事關重大,更明白,朱祁鎮從登基以來,恨不得在腦門之上寫着瓦刺兩個字。

任何事情凡是與瓦刺有關,朱祁鎮都十分重視。

所以,他明白這一件事情做好了,他的前途自然是一片大好,是國家功臣,甚至可以提前進入部堂一級,成爲國家功臣,而做不好。正不管他之前有多少功勞,就可以一筆勾銷了。

只是劉定之心中唯一有些不舒服的事情,那就是作爲一個儒臣,一個狀元。劉定之給自己的定位,可不是一直負責這些工匠的事務。而看樣子,皇帝想將他一直按在這樣的事務之上了。

在劉定之看來,這不是一件好事。

他心中暗道:“是時候找一個替手了。”

朱祁鎮有叮囑了一番。劉定之就展開了自己的工作。

他首先視察了遵化鐵廠,又視察了大內的兵工廠,乃是火器廠,火藥廠等等。大半個月的時間之內,將整個體系都走了一個遍。

而礦監的問題,劉定之想放到一邊了。

原因很簡單了,那就是礦監在外地。他雖然看過宮中的文書,但問題這些文書能說明什麼,他必定要派人是視察。

宮中的內官,他是一個也不想用。但是代替內官的人選從什麼地方來?正是從各兵工廠之中選拔了。

畢竟單單是一個遵化鐵廠就有一千多戶,五千多工匠。加上各個廠子裡面,劉定之直接管轄的人員,超過了二三萬人之多。

多爲壯丁。

他一邊整頓這些人,一邊從裡面選出不人才來,然後派出去代替內官鎮守各礦。當然了劉定之也要視察幾個大礦,看看根結在什麼地方,也好對症下藥。

對劉定之來說,這不是一篇小文章。

有周忱的榜樣在前,劉定之自然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得到皇帝的賞識。

劉定之在忙活的時候,開春之計,瓦刺的動機也確定了。在冰雪融化之後,也先再次來到了肇州,開始策劃對海西鎮的進攻了。

大明對奴兒干幾十年的經營也不是白給的。雖然而今也先佔上風,但是消息總是能傳出來的。

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