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

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

王裕一出來,就封鎖了瓦刺營地。

其實也不用王裕出來封鎖,瓦刺營地從來是處於被封鎖之中。

京營好幾個衛的人馬,將瓦刺營地封鎖在裡面。

畢竟大明天子腳下,怎麼可能讓駐紮三千瓦刺軍隊,而不防範。

雖然瓦刺人說是使團,但是在蒙古幾乎每一個壯丁都需要上戰場,壯丁就是軍隊。

只是王裕來到這裡,卻得到一個不大好的消息。

“你說張宗周根本沒有回來?”王裕問道。

“屬下一直盯得很緊,之前放了此獠出去,屬下就親自盯着,每一個進出的人,我都搜查過,甚至連每一個能夠藏身的地方,都已經看過了。”錦衣衛千戶雲澄說道。

“屬下,敢以性命擔保,此人出去之後,就沒有回來。”

王裕對雲澄的話,倒也不是不相信。

但是他仍舊不想放棄,徑直搜查了瓦刺營地,將瓦刺所有人都清查了一個遍,果然瓦刺之中少了兩個人。

一個自然是張宗周,另外一個就是張宗周的替身。

王裕臉色有些難看,說道:“立即派人去長城各關口,捉拿此人。”

其實到了這個地步,王裕已經明白張宗周大概率是抓不住了。

此刻的張宗周在什麼地方?

他就在燕山的崇山峻嶺之中。

北上的各關卡有錦衣衛人盯着,還有張宗周的畫像。錦衣衛的畫師,並不像想象的那麼抽象,宮廷畫師之中,還是有一批不錯的人手。

張宗周可不敢去冒險。

但是問題是,關卡很多時候是對於大隊人馬來說的,張宗周一個人,他常年在草原之上,身體素質也不錯。

故而翻山越嶺,徑直向北,有時候迷失了方向,只能夜觀北斗,確定自己的位置。

他一路向北,不知道走了多長時間。

途中,大明的大小城堡,乃至於烽火臺,都統統繞行。而這個時候大明還沒有蜿蜒如龍的城牆,山體之間,有大量的空白地帶。

只是,這些地方不能行進大軍,對個人來說,也是不好走之極。

更不要說,山中野獸,豺狼虎豹之類。

等張宗周再次看見一望無際草原的時候,已經北方大起,雖然沒有下雪,但也相差不大了,而張宗周此刻就好像是一個野人一般。

他徒步進入草原百餘里,才遇見了一個部落,拿出也先的金牌,這個部落立即拿出最後的東西招待張宗周,更是讓女人洗乾淨了鑽進張宗周的被窩。

這種女人張宗周一般是不用的。

只是在山中一個多月,對張宗周來說,實在是太悽慘了,他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想要發泄。故而折騰了半夜。

第二日,一路飛馳到了應昌。

準確的來說,是應昌附近。

因爲應昌作爲元代的城池,已經被徐達給扒掉了,但是應昌已經很有政治意義,北元退出北京之後,元順帝就在這裡住了好長一段時間。

這裡一度是北元的政治中心。而且距離元上都,也就是開平衛,不過幾百里,翻越瀚海就到了。

開平衛在瀚海之南,應昌在瀚海之北,遙遙相對。

也先在應昌附近的草場之上,再次見到了張宗周。

此刻的張宗周雖然已經沐浴更衣,但是身上的風霜之色,不會因爲換了一件衣服就沒有了。

也先見狀,不由感嘆道:“先生辛苦了。”

張宗周說道:“爲王爺辦事,有什麼辛苦可言?只是南邊局勢大變,臣不得不微服私還,還請王爺恕罪。”

也先說道:“先生是以大局爲重,當機立斷,使團雖然有三千人,十數萬兩財物,但是都比不上先生你啊。”

不管也先所言是真是假,張宗周聽了都非常感動。

也先說道:“先生回來就好,沒有先生,南方的變局,本王根本摸不着頭腦,先生給本王說說,南朝到底出了什麼事情?”

張宗周說道:“臣正要說。”隨即將從喜寧那邊得到的消息,全部說了出來,再加上張宗周自己的分析。

東廠與錦衣衛相比,更側重於監控朝堂之上,故而很多秘聞,對於喜寧來說不算什麼,而張宗周也是一流之人物。

所以對大明朝廷上的變化,也分析的八九不離十。

也先聽了之後,沉默良久,嘆息一聲說道:“也就是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如果沒有互市,草原所需要大量物資,都無法補充,下面的人沒有辦法安置,到時候,他不想打南邊,下面就要亂起來了。

雖然,瓦刺統治範圍之內,其實也有一些手工業,比如東北,奴兒干都司境內很多部落都會打鐵。

瓦刺在西域也能得到一些物資補充。

但是比起瓦刺的需要來說,根本就是杯酒車薪。

在雙方撕破臉,朝貢貿易正式斷絕開始,瓦刺與大明之間必有一戰,這一戰的勝負來重新規劃彼此之間的關係。

也先早就有所準備。

他接了脫歡的位置到現在,也是暗中思量過不知道多少次,如何進攻南朝。但是真的事到臨頭了,也先沒有快意,沒有興奮,只有心中沉甸甸的沉重。

也先對大明的實力有清晰的認識,正因爲如此,他知道這一戰不好打。但是不管好不好打,都要打了。

也先問張宗周道:“先生,你以爲這一戰該怎麼打?”

張宗周說道:“王爺,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萬般大事,都以正名分爲首,王爺問臣該做什麼事情,臣以爲當正名分?”

也先微微皺眉,說道:“正什麼名分?”

張宗周這一番,典型是儒家思維。也先雖然重用張宗周,是看重他的智慧與能力,對什麼之乎者也,卻不感興趣。

張宗周說道:“自從捕魚兒之戰後,草原英雄不敢南顧,各自稱汗,卻不敢加帝號。王爺的淮王,其實也是私下稱呼,不敢以此名號,致信南朝。”

“而今時勢不同,現在的南朝不是當初的南朝,而今的草原已經不是過去的草原,草原萬族都在王爺旗幟之下,縱橫何止萬里,鐵騎何止百萬?”

“正是重起號令,令大汗踐祚登基,光復大元之基業,以此爲號,草原內外定然欣然而從之。”

“草原萬族,凝聚爲一,以此攻明,事半而功倍。”

張宗周這番話,擊中了幾乎所有蒙古人的心窩。

就好像所有漢人都有一大漢帝國夢,所有蒙古人都有一個成吉思汗夢。瓦刺雖然厲害,以強力壓服了所有部落。

但是很多部落是面服心不服。

也先並不在意,因爲面服心不服的人多了去了,只要瓦刺實力一直強橫下去,也先的統治就不會出問題。

但是有時候,有人陽奉陰違,也是難免的事情了。

正如張宗周所言,大元的旗號,其實只是他們在家裡關門自己稱呼而已,與大明的官方文書上從來是沒有的。

也先大張旗鼓打出這個旗號,固然能凝聚人心,對南下有幫助。

但是也先心中卻有一個隱憂。

不是別的事情,就是脫脫不花。也先一直有篡位之心,登基踐祚,似乎成全的是脫脫不花,對也先似乎並不友好。

也先說道:“先生,此計甚好,只是大汗與我之間從來是面和心不和,如此做,將來恐怕不好辦吧。”

張宗周自如明白也先話裡未盡之意,說道:“王爺,凡是都要有取捨,不管什麼時候,王爺想要做大事,都不是太好辦的。”

“只要外立威嚴,內擁大功才能做成。”

“這大功要從何處來?王爺,只有南朝。”

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九十五章 西軍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九十章 貝琳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十二章 軍議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章 太后二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