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

第十三章劉定之入閣

自從正統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之後,北京的雪就沒有停過,不僅僅是北京的,以錦衣衛的情報最少宣大,遼東,河北一帶都處於降雪之中。

不過這並不知道大驚小怪。

北方天氣本就如此,只是進入臘月之後,南直隸一直到浙江大雪,海河凍徹。這才讓朱祁鎮心中一驚,只是老天爺還沒有放過他。

如今旱災洪災蝗災,朱祁鎮都習慣了,大冬天也不消停,來了一場雪災。

朱祁鎮對於而今這局面,立即下令給南京留守王直,要他小心救災,無比不讓一個百姓凍死,江南錢糧可以先行截留。

但是朱祁鎮也知道,這樣的情況,這個想法估計是一場奢望了。凍死人是一定的,但是凍死多少,一要看老天爺的心思,二要看王直的準備了。

只是如此一來,內閣大學士的事情,自然不能再拖了。

朱祁鎮將這個任命留給了陳循,讓陳循推薦。

畢竟在朝鮮之事上,陳循已經表明了向皇帝靠攏的決心,想來將來朱祁鎮準備大戰的時候,陳循是決計不會掣肘的。

他也要給陳循一個面子。

畢竟朱祁鎮要的是一個大臣,而不是一個奴才。

一個奴才可以什麼都沒有,只能皇帝的命令就行,但是作爲獨擋一面的大臣,內閣首輔,即便是弱勢的,他背後也要有自己一套班子。

如果朱祁鎮將於謙任命爲內閣首輔的話,朱祁鎮一點安插好幾個人放在內閣,作爲制衡。

但是對於陳循這樣的弱勢首輔,朱祁鎮反而要培養一些威望,否則,將來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事事都要依靠朱祁鎮的權威,朱祁鎮要這個內閣首輔何用?

陳循倒也識趣,他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劉定之。

劉定之從西北軍前起家,然後轉輾馬政,鹽政,少府,雖然沒有在戶部工作過,但是在方面是一把好手。

更更重要的是,誰都知道劉定之是陛下的人。

而且劉定之的資歷也夠。

劉定之乃是正統元年狀元,從政也有近二十年了,更不要說,少府機構在劉定之的手中,已經成爲一個龐然大物,將兵部工部很多工坊都吞併了,也將二十四監衙門之中很多司職都侵吞了。不管是在正統十四年的戰事之中,還是在正統十四年後的整軍之中,少府都發揮出龐大的作用。

劉定之也從一開始的少府丞,被升爲少府令,正三品,與六部侍郎同一個級別,到達了能夠入閣的最低界限。

少府也成爲一個僅次於六部的大部。

而且陳循上臺他首先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周忱的殘餘勢力。而今何文淵作爲戶部尚書,他就是得益於周忱在鹽政上的改革,才一步步當上了戶部尚書的高位。

所以周忱去後,他就是周忱身後派系的中堅。

陳循上臺後也要面臨這樣的困擾。

從正統十三年到現在,朝廷的核心施政核心,一直有一個,那就是錢錢錢。不管是打仗,還是治水,不管是開河,還是抗旱,都需要錢。

再加上週忱是戶部出身的首輔,這樣一來就導致了戶部權力的擴大。

陳循作爲首輔,處於平衡局勢的想法,也要壓一壓戶部那些人,畢竟陳循不是戶部出身的,他註定不可能將周忱的班底全盤接受。

但是而今朝廷局面,緊繃的財政,也說明了,內閣之中需要是一個理財之臣。所以陳循既是要拍朱祁鎮的馬屁,也同時是賞識劉定之的才幹。

朱祁鎮心中猶疑了一會兒,就答應了下來。

雖然朱祁鎮覺得劉定之在少府的位置上,他能很放心,但是想想人往高處走。劉定之而今已經四十了,朱祁鎮當初就有將劉定之放當首輔來培養的意思。

按照而今的規則,內閣之中順位繼承,除非出了大變故,否則很難讓外面的一躍成爲內閣首輔了。

劉定之此刻進內閣熬個十幾年,瞭解大明的方方面面,到時候,他自然是內閣首輔了。

朱祁鎮其實有意將內閣首輔的年齡控制在五十多歲六十多歲上下。

更老的,不堪爲用。而更年輕倒不是能說不能用,但是就要面對另外一個當過幾十年內閣首輔大臣,就好像楊士奇一般。

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而今內閣首輔,與楊士奇剛剛擔任內閣首輔的時候,已經不是一回事情了。

兩宋時期,皇帝一般不會讓丞相久任。而今朱祁鎮也是如此。不算楊士奇,從楊溥,曹鼐,周忱,任期最久的居然是周忱。

每一個首輔上位之前,朱祁鎮就想過當如何罷免。

最好的辦法,就是乞骸骨。

如果君臣之間,有巨大的分歧,朱祁鎮希望大臣能以體面的方式從這個位置上退下來。而五十六十歲,是正合適的時候。

是一個政治家的黃金年齡。

所以朱祁鎮想要培養內閣大臣,必須提前佔位,否則將來連爭奪首輔的資格都沒有。

朱祁鎮說道;‘好,劉定之算一個。還有一個,先生以爲誰比較好?”

陳循說道:“商輅如何?”

朱祁鎮搖搖頭說道:“不行,商狀元文章雖然好,但是沒有經過歷練,如何能擔待內閣大事。”

說實話陳循也是那種從進士,庶吉士,翰林院,一路升上來的內閣大學士。這個慣例關係很多人的利益,朱祁鎮自然有所妥協,不能將事情做絕了。

而且誠實的說,並非翰林院出身的就沒有能臣了。朱祁鎮也覺得自己不能那麼絕對,但是如果內閣之中都是這樣的人,卻是萬萬不行的。

更不要說商輅資歷太淺了。

雖然三元及第,似乎別尋常狀元好一點,但是問題是同樣是狀元,劉定之天南地北不知道做了多少事情,纔有一張內閣的門票,商輅憑什麼能上來。

當然,朱祁鎮也理解陳循。

陳循內外大名不顯,外面雖然知道有這個閣老,但是有什麼政績,似乎在宣宗朝的時候,犯顏直諫過,但是除此之外,卻沒有多少了。

他比不得楊士奇楊溥那一是一定的,甚至比不上曹鼐,曹鼐上位的時候,有兩位老臣的人脈,也比不上週忱,周忱在擔任戶部尚書之前,就有天下疆臣之首的名聲,被民間稱爲青天,在戶部任上又做過那麼多的事情

不管是恨周忱的,還是看不上週忱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周忱是一個人物。

但是陳循連周忱都比不上。

他雖然不是一個三旨相公,並非他比三旨相公高明多少,而是朱祁鎮不喜歡將大權放在一個三旨相公手中而已。這個時候,他又怎麼敢引真正有能力,資歷強大臣進入內閣。

別的不說,他將曹鼐請過來,曹鼐分分秒秒能將大權給奪了。

王直,于謙也同樣不例外。

首輔次輔不過是名分而已,歷史也不少見次輔將首輔嗆的沒有脾氣。所以陳循要從年輕一輩挑選。

而商輅有三元及第的光環在,又在朱祁鎮身邊擔任過起居注,朱祁鎮很欣賞商輅的文筆,很多聖旨都是由商輅持筆的。

陳循想來,商輅定然深得聖眷,這才推薦,萬萬沒有想到馬屁拍在馬腿之上了。

畢竟而今的朱祁鎮的不是當初了,當初他手中沒有可用之人,這才細細安排劉定之,但是而今,朱祁鎮卻不在乎了。

不用他安排,而是讓天下大臣按的要求來,他欣賞商輅是一回事,但是讓他將商輅的前程放在心上,卻是不可能的。

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章 經筵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