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

第二十八章決戰前奏

這種千斤的大炮,曹義也不是沒有見過。

北京城頭,已經邊關城頭之上,這樣大炮從來不少。

技術或許有進步,但是並沒有大跨越性的進步。

這些大炮是少府這麼多年精心打造,在劉定之的督促之下,是用了心,也有一些變化,比如確立了炮表,是朱祁鎮下令欽天監配合打造出來的,改造了炮車。即便如此,一門炮也需要四匹馱馬,如果路況不好,要六匹馱馬。

這也是爲什麼,神機營五千多人,只有幾百門炮的原因,大炮馱馬,彈藥車,炮手的輜重,等等平均一門炮需要十個人伺候。

再加上一些護衛後勤人員,這樣的編組已經是極限了。

曹義也沒有想到,火炮的集中使用,會有這樣的威力,恐怕即便是什麼城池,也擋不住火炮的轟擊,更不要說朝鮮人在江心洲上面的,僅僅算的上是木製營寨。

而李瑈,也嚇了一跳。

李瑈臉色微變,看情況就知道,已經不可能守了。立即下令撤退。

但是已經來不及了,火炮剛剛停下來,就有無數士卒乘船小船而來,一兩百步的河道,並不算遠。

一會兒功夫,就登岸了。

而且朝鮮軍隊,此刻正一面慌亂。

他們還沒有從被轟擊的餘韻之中清醒過來。

一方面固然是火力猛烈,另外一方面,卻是這是很多朝鮮士卒萬萬想不到的事情,從精神層面無法接受。

如此明軍一衝上來,雙方短兵相接。

朝鮮人又接到撤退命令,紛紛後退。隨即轉變成了潰退,被明軍追殺,來不及上船,紛紛跳進了鴨綠江之中。

明軍首戰得勝。

一場總計參與兵力不過數千人戰鬥,卻進一步打擊了朝鮮士卒的士氣。

李瑈不敢反擊,只能派人謹守鴨綠江東岸,長壁深壘,以待長久。

曹義連夜鋪設浮橋,就是那種無數船用鐵鏈連在一起的浮橋,並想辦法將火炮運上了江心洲之上。

大軍以江心洲爲出發點,直撲北岸。

只是李瑈也不是白癡,見識過火炮的威力之後,就將陣地向後撤退了一兩百步,正好讓開了火炮射程。

當炮火一停,就派大量的火銃上在江岸上列陣,轟擊江面上正在渡江的士卒。

這裡水面狹窄,通行大船不易,雙方的水師都有默契的在下游交戰,不到上游來。所以明軍用來渡江的船隻,大多是小船。

這些小船並不堅固,如果用大炮轟擊,一炮之下,就會散架,但問題是朝鮮沒有那麼多大炮,他們更多是火銃。

於是乎雙方開始對射。

不過片刻,明軍火炮再次響起來,朝鮮各部紛紛退去,明軍這纔在鴨綠江北岸站穩了腳跟。

只是他們的進展,也進限於處了。

李瑈等待多時,將麾下馬隊一下子投入進去了。

雙方在江岸之上,浴血廝殺。

整個朝鮮不過一兩萬騎兵而已,這些騎兵在明軍騎兵面前從來是軟腳蝦。根本不值一提。

但是騎兵畢竟是騎兵。是朝鮮軍中的精銳,在明軍立足未穩的情況之下,衝過來,未必不能將明軍先頭部隊,一古腦趕下鴨綠江。

只是他們太小看明軍。明軍派過鴨綠江的是一個營,站在這裡的僅僅是半個營,二千多人。但這兩千多人面對朝鮮騎兵的衝擊,巋然不動,雙方展開了慘烈的廝殺。

不得不說,朱祁鎮的意志徹底貫徹在京營之中,京營不管是兵員素質,武器裝備,軍官水平,乃至將領水平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每年六百萬兩銀子,戶部,兵部,錦衣衛,東廠都盯着,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到了實處,不會在搞出貪污軍餉這樣的事情。

而且軍隊訓練也是相當之艱辛,大部分時間都在軍中反覆操練。雖然比不上現代軍隊的訓練強度,但是在當時卻也是少用了。

最少朝鮮軍隊的訓練強度是遠遠比不上了。

所以面對朝鮮騎兵的衝擊,兩千明軍士卒居然牢牢的頂住了。

曹義只能聽見對面岸上,喊殺聲震天,立即下決定,派出士卒增援。但是增援效率是相當之慢,估計一天下來,能夠派上去一兩萬人,已經是極限了。

明軍的戰鬥力大大高於李瑈的估計,李瑈見狀,心中暗道:“決計不能讓明軍在東岸站穩腳跟,否則這仗沒有辦法打了。”

幾十門火炮集火轟擊,幾乎是以此制敵,無堅不摧了。李瑈本想層層防禦,但是一看明軍火炮的表現,就知道,只要將明軍放過鴨綠江天險,之後就是無可奈何的局面。

雖然在後面還有什麼大同江,等江河,但是李瑈很明白,他的根基淺薄,一旦前線出現慘烈的敗仗,政治上的鉅變,就會致命。他不會知道他那一位張良能不能當得住。

他親自上陣,帶着本部人馬,圍殺這些過江的明軍。

明軍死守岸百餘步的寬度,援軍雖然不多,但是源源不斷上陣,一天之下過江萬餘人,雙方廝殺竟日,終於在日落時分,朝鮮人才不得不退兵。

只是在天黑之後,明軍也退兵,放棄這一處灘頭。

這個決斷很明智。

因爲在半夜時分,朝鮮從上游乘坐火船,撞在浮橋之上。

從西岸到江中洲的浮橋被點燃,一夜之後,化爲灰燼。熊熊大火,燃燒了半夜。這一條浮橋被燒斷之後,明軍能渡江人員銳減。

如果還讓明軍停留在灘頭,那麼明日就會面臨一場大屠殺。

至於爲什麼不在當日就撤退。

原因很簡單,臨陣撤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只能撐到天黑。

不過這一戰,雙方傷亡都不少,從傷亡比上來說,朝鮮軍隊將近明軍的兩倍,這不僅僅是戰鬥能力,還有各種後勤寶藏,還有武器裝備的原因。

這一戰之後,雙方都在暫時添傷口,曹義又尋了另外一個突破口,嘗試過江。畢竟這一帶鴨綠江蜿蜒流淌,可以選擇爲突破口的地方,並非只有一個。

只是在李瑈的防守之下,都宣告失敗。

但是李瑈雖然是防守一方,傷亡還在明軍之上,如果不是因爲鴨綠江險阻,讓明軍過江的人數,都很少,每一次過江,都要面對一場以少敵多的大戰。正在平原上展開大戰,朝鮮人早就被京營給打崩了。

雙方加起來二十多萬兵馬,沿着鴨綠江百餘里河道鋪展開來,明軍開始一次又一次試探過河,因爲強烈的火力支持,李瑈不得不將沿江防線撤退後一兩百步左右。

大部分戰事都是在萬人以下,在鴨綠江東,持續一天,到二天不止,簡直是此起彼伏。

曹義一方面是在用朝鮮兵來練兵。

在曹義看來,京營什麼都好,就是沒有見過血的太多,戰場上過走一遭,勝過訓練一年多。真正見過血之後,知道什麼是戰場,戰鬥力才真正發揮出來。

二來,曹義是真的想突破。

固然他安排了兩側迂迴的總戰略,但是說曹義有一場暢快淋漓的滅國之戰,倒也不是,只是真正大戰,本來就是這樣的,特別是一方佔據地利一心要守,打過幾十天,幾個月都很正常。

即便是鄱陽湖大戰,雙方都有決戰之心,前後也打了一個多月。

所以,曹義雖然留了後手,但是在對付李瑈上,可是沒有半分保存實力的想法,一次一次突破惡戰,估計這樣打上一個多月,當曹義將李瑈的情況搞明白了。那就是決戰的時候了。

只是不知道曹義不知道,李瑈能不能等到他決戰那一天了。

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九章 蹇公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百章 馬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七十章 年關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