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貢品

第四十九章 貢品

朱祁鎮說道:“我豈能不知道,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形勢所迫,停不下來了。”

劉定之也明白而今的機會難得。

也先在草原的殺戮,瓦刺是強盛之前的虛弱。

再過幾年,也先能鞏固自己的地位,那麼孛兒只斤家族,反而真有可能變成歷史,到了那個時候,整合漠北西域的瓦刺,恐怕真能動員出蒙古草原的極限兵力,四五十萬騎之多。

瓦刺也真能從一個部落聯盟轉換成了草原帝國了。

如此一來,即便朱祁鎮想要滅掉瓦刺,就要更廢心力了。

更重要的是,朱祁鎮已經對連綿不斷的天災,已經不報什麼希望了。

之前他是希望有幾個好年景,好休養生息,屯兵積穀。再大舉北上,但是而今,朱祁鎮所想相反的,就是想打敗瓦刺,最少解除邊疆不利形勢,然後再轉過頭來,好好休整全國的水利已經基礎設施。

劉定之說道:“自古以來,天下課稅,無非,租調庸,鹽鐵茶酒專賣,市津之稅而已。”

“天下田稅,太祖以來概有定額,不可妄動,陛下修水利,治阡陌,而今每年在二千五百萬石上下。用之養百官,賑濟災民,贍養大內,供給藩王,即便每天風調雨順,可以結餘不過,數百萬石而已。”

“陛下,治海關,清理鹽政,每年可得千二百萬石,用之,修水利,養京營,邊軍,犒勞三軍,賞賜天下,皆從此中出。”

“而今大戰頻頻也沒有絲毫結餘。”

“陛下欲求賦稅,而不傷百姓,唯有兩方,一是鐵器專賣,二是茶馬之利。除此二途之外,雖有薄利,無足於朝廷大事。”

朱祁鎮細細思量。

鐵課的問題,朱祁鎮也細細想過,如果實行天下鐵器專賣,固然能拿上一筆錢,但是會嚴重的打擊鐵業生產。

畢竟,雖然遵化鐵廠在少府的領導之下,產量驚人,足夠供應京營以及邊軍武器,乃至剩餘的產量,也足夠讓北京乃至河北各地百姓皆用遵化之鐵。

但是比起整個大明的生產與需要,一個遵化鐵廠還是太少了一點。

除非朱祁鎮,一口氣在大明各省開出好幾個鐵廠,才能供應全國。

如果真能這樣做,朱祁鎮也不用下什麼禁令了。

畢竟,而今朱祁鎮雖然沒有下什麼禁令,但是北京附近也沒有什麼產鐵大戶。其實少府供應大軍武器過程中,已經實際擁有了北京附近鐵器專營的權力。

而且朱祁鎮也明白,未來的時代是建立在鹽與煤之上的,任何壓制冶鐵業的,都會帶來反作用。

朱祁鎮說道:“說說,茶馬之利吧。”

劉定之理財之能,比不上週忱,但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並非沒有準備過。故而,他說道:“以開國之初,茶馬之利就是國用大宗。”

“國初法度嚴苛,即便是駙馬之尊,盜茶馬之利,亦處以極刑。所以茶馬之利,成爲朝廷用兵大項。”

“只是洪熙之後,法度鬆弛。茶馬之法敗壞,不復當初。故而朝廷所得利潤減少,不堪爲用。而今陛下派一能臣幹吏,重整茶馬法度,必能每年爲朝廷得良馬數萬,錢糧百萬以上,可以供朝廷緩急之用。”

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說道:“朕昧於此事,然茶馬之利,真能當百萬之數?”

朱祁鎮對財政上也下了大功夫。

雖然他不能稱爲大明的財政專家,但是他對大明茶稅的基本收入還是有印象的,數目不大,大概有幾萬兩,甚至不足浙江,福建的礦稅,這些銀礦,每年還有七萬兩進入內庫之中。

他此刻想來,也覺得不對。

茶作爲大宗商品,也是百姓日常的必須品,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稅如果不應該比鹽稅高,但是也不會低到這個離譜吧。

從財政結構上來看,這個現象,就好像後世菸草稅,比不上某一個金礦的產出。

這裡面絕對有問題。

但是朱祁鎮懷疑,這茶稅正能有百萬之數。

不要看,很多花費動則百萬,就以爲百萬兩銀子不算是大錢了。恰恰相反,百萬兩決計是一個大數目,大明各省納稅超過百萬的,沒有幾個,大抵也就南直隸了。

要知道南直隸看似是一個省,其實是兩個省。

所以,茶稅上面或許有空間,但也不會有這麼大吧,難道朝廷每年有數以百萬的稅款都納入私人腰包之中了。

朱祁鎮微微斂目,眼睛之中透出一絲殺意。

劉定之說道:“天下茶葉,可分爲三種,貢茶,官茶,商茶。其中貢茶雖然不多,但是爲百姓最苦之時,本來以祖宗製法本意。取地方之有餘用之,宮中足用,民不覺苦。然有奸猾之輩上下其手,層層加碼,動則以朝廷旨意,陛下聖喻論之,於宮中論之,貢茶不過區區四千斤,供給宮中,並賞賜羣臣,並不爲多,但是從地方徵收,誠不知其數也,地方官員,皆不敢問,至於借貢茶之名,通過關卡,免除商稅,更是數不勝數。”

“故,宮中需茶,雖然每年四千斤之數,然對於南方百姓,卻不啻於千萬之數。”

朱祁鎮聽了,看着手中的茶水,似乎是福建紅茶。也不知道是不是所謂之大紅袍,畢竟朱祁鎮對吃喝上並沒有什麼講究。

畢竟,他是皇帝,他不講究有人替他來講究。

但是此刻,他才感覺手中茶湯,哪裡是茶,分明是血。

朱祁鎮說道:“傳旨意,從今日起,免天下貢茶。宮中需要茶葉,在世面上採買便是了。”

劉定之立即跪倒說道:“臣替福建,浙江,江西,南直隸百姓謝陛下隆恩。”

朱祁鎮說道:“這本就是朕之過。只是,”他微微一頓,說道:“其他供物都是如此嗎?”

太祖皇帝對各地貢物索求並不多,甚至當時是很低的,太祖皇帝覺得,宋代的龍鳳團茶,製作太過費工夫,所以才改爲了散茶,而今我們和的茶葉,還是受到了太祖皇帝的影響。

這就是爲了減輕百姓負擔。

單單看四千斤茶,這個數量很多嗎?

一點也不多。皇宮上下一兩萬人,再加上百官什麼的,皇帝大宴了,賞賜了,等等,都要用茶葉。而這四千斤茶葉分攤到各省也不多。、

畢竟,整個中國幾乎都產茶葉,即便是北方,也不過是數量的問題,而四千斤茶葉攤派到除卻北方河北,山西等幾個省之外,每一個省負責幾百斤,分攤到某一個縣,大抵不過幾十斤上百斤。

這多嗎?

對每一個縣來說,這負擔都不大。

但是貢茶其實是沒有什麼標準的,雖然宮中要的是上好的茶葉,但是多好算上好,多好不算上好,卻在辦事的太監手中的,不借此狠狠的刮上一層地皮,是決計不可能收手的。

這都成爲慣例了。

朱祁鎮本想改一改,但是他細細想來,怎麼改能改好,他又不可能督辦每一個出去辦事的太監。

不管多嚴密的制度,在這個時代的通訊運輸先天限制之下,都是漏洞百出。

所謂天高皇帝遠,可不是一句假話。

朱祁鎮想來想去,還是一刀切,將這些都給廢了。纔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直接在京城用錢賣茶就行了。

方便省事,即便其中有些太監上下其手,朱祁鎮損失的也不過一些錢財而已。不傷及百姓。也能減輕百姓負擔。反正京城百業興旺,不怕賣不到茶葉。即便多花一點錢,在朱祁鎮看來,也是值得的。

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