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天子

古代對神童也是非常看重的。

而今張太后對朱祁鎮而今所做所爲,也是刮目相看。

誠然,朱祁鎮那些小伎倆,真正能起做用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將她取襄王金冊之事放了出去。 wWW •TTKдN •C ○

昨日楊榮就已經上奏,奏疏之中雖然沒有明言,但是言下之意卻是很清楚的,就是祖宗自有成法,父死子繼方是正道。暗示他抵制兄終弟及。

張太后知道,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如果她不做出處置的話,令事態進一步擴展的話,就無可挽回了。

倒不是對她有什麼傷害,而是對襄王。

如果這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將來皇帝登基親政之後,有不知道多少無恥小人,會藉機報復襄王。

襄王恐怕沒有好下場。

這決計不是張太后所期望的。

朱祁鎮的作爲,固然讓張太后有些措手不及,但也看出來,朱祁鎮的潛質,做一個好皇帝的潛質。

這讓張太后心思有些變更。

她心中暗道:“之前沒有想過太子有如此資質,如果我將太子帶在身邊,親自調教,有生之年,或許能爲大明留下一位明君。”

不過,看朱祁鎮的樣子,與她間隙以深。

恐怕一個做不好,爲今後之事埋下禍根。

張太后心中暗道:“而今只能當機立斷了。她說道:“來人,爲太子更衣。”

朱祁鎮不明就裡,卻無法反抗。張太后身邊的人爲朱祁鎮換了一身太子正裝。外面罩着一身孝衣。

隨即張太后帶着朱祁鎮一前一後,坐上了步攆。

看着步攆的方向,朱祁鎮心中也漸漸的安定下來,因爲,他看得出來,這是向南而去。

中國古代的宮殿,都是前殿後寢的結構,而今所去地方,就是前殿。

恐怕去見大臣。

果然張太后帶着朱祁鎮走出了長長的宮牆,來到一大片空蕩蕩的廣場之中,這廣場之中,都清理得乾乾淨淨的,只有三個高臺。

這三個高臺並非別的,而是三大殿的遺址。

永樂年間修建北京城,三大殿是最先修建的建築物。只是也是最先倒黴的,就是三大殿,在永樂年間,就被天雷擊中,引發大火,付之一炬。

想要重新修建,卻是不大可能。

不僅僅財力的問題,還有材料的問題。比如修建宮殿所需的樑柱,都是金絲楠木,名貴之極,想要從雲貴羣山之中運出來,可是要費好大功夫的。

再加上,永樂之後,國家財政支撐不住,執行戰略收縮,連交趾都放棄了。

這些大工程,只能先放放了。

太監宮女簇擁着張太后與朱祁鎮走過三大殿的廣場,向東走過了幾道宮牆,不多時就遠遠的看見了一座特別的建築。

故宮的其他建築物都是金瓦紅牆,唯獨這文淵閣卻是青牆黑瓦,是典型的南方建築物。是模仿寧波範氏藏書樓,天一樓而建。

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以冷色象水,以避火。

是紫禁城中的藏書樓。也是內閣所在地。

這個時候,已經有不少大臣已經迎接出來了。

朱祁鎮遠遠的看見,五個頭髮霜白的老人,四個文官服色,一個公侯蟒袍。只是他們衣服外面都套着孝衣。他們身後還有數十個七八品的小官。都是在內閣行走的中書舍人。

“恭迎太后,恭迎太子。”幾個人齊聲跪地行禮說道。

“起來吧。”太后一邊說,一邊將牽着朱祁鎮的手,走進了文淵閣之中。

一進文淵閣,朱祁鎮就聞到了一股其他味道。

文淵閣乃是紫禁城之中最大的藏書樓,爲了保養書籍,裡面就有不少藥材,防蟲防蛀。這些藥味交錯在一起,形成一股特別的味道。

就是書香味。

或許很多人都沒有聞過這種味道了,因爲隨着印刷手段的進步,這種味道早就慢慢消散了。

在文淵閣之中,只有一個空蕩蕩的正座,而左右兩排長桌,長桌下面只有長凳。

正座的金交椅,其實御座。

各衙門的正座,就是各部門主官的位置,而文淵閣在皇宮之中,皇宮之中只有一個主人。就是皇帝。

太后目光一轉,見五個大臣都進來了,而這些中書舍人都留在殿外候着。

太后說道:“此乃新天子也。”

此言一出,卻見一個老者立即跪倒在地面上,說道:“臣楊榮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楊榮此言一出,其他四個人都也跟着跪在地面上,說道:“臣楊士奇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楊溥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胡濙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張輔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祁鎮看了太后一眼,卻見太后面無表情不動聲色,他只能震震喉嚨,說道:“父皇不幸升暇,萬斤重擔在孤之身,還請諸位看在太宗,仁宗,與先帝的面子上,相助於孤。”

楊士奇說道:“請陛下放心,老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祁鎮看着下面跪着五個人,心中暗暗猜着他們的身份。

首先先跪下來的那個是楊榮。

楊榮比起楊士奇要稍稍年輕一點。

而此刻第一個說話,卻是楊士奇。

雖然先帝對楊榮最爲信任,但是內閣之首,也就是內閣首輔卻是楊士奇。楊士奇是下面五位之中資格最老,但也是年紀最大的一個。

前幾天,他聽王振講過情況。

知道楊榮與楊士奇之間,其實也是有一點問題。楊榮並不服氣楊士奇的地位。

這五人之中,那個公侯服色的那個,自然是英國公張輔了。

看起來英國公張輔是幾個人之中最不顯老的,頭髮黑得最多。身體最爲魁梧強壯,不愧爲武人出身。

朱祁鎮目光轉過,剩下的兩個人。他一時間分不清楚,誰是胡濙,誰是楊溥。片刻之間,就確定了。

其中那個氣色最好的是胡濙。

因爲他知道胡濙乃是武當弟子。爲太宗皇帝所信重,以尋找張三丰之名,走遍天下,其實是暗中尋找建文帝下落。

他不知道,這個時代武當武功到底真如金庸所寫的那麼神奇,但是有一點卻是沒有錯的,胡濙最擅長養生。

他在這幾個人之中,並非年紀最小的,但是卻是氣色最好的。鶴髮童顏這四個字,幾乎就是爲胡濙所創。

確定胡濙之後,剩下的那個一個自然是楊溥了。

他們就是宣宗皇帝留下來的輔政大臣。

朱祁鎮說道:“諸位師傅請起。”轉過身來,說道:“王大伴,爲諸位師傅拿些墩子來。”

“是。”一直跟在朱祁鎮身後的王振,立即說道。

隨即爲五個人搬來繡墩。

這五個人一一落座。

而太后與朱祁鎮也落座了。

正位的交椅挪開了。

並排放下兩把交椅,太皇太后在西首,而朱祁鎮在東首。

張太后說道:“哀家不幸,白髮人送黑髮人。大明江山這萬斤重擔,就擔在哀家身上了,哀家一個婦道人家,能做什麼事情,還不是要仰仗諸位師傅。前番忙於皇兒的大事,而今該議的事情,都議一議吧。”

朱祁鎮一聽這話,就明白,他不過是一個旁聽的。或者說是禮儀上的皇帝。

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