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塞上江南

第二章塞上江南

朱見濬帶着本部人馬也就收工了。

回到了營地之中,卻見一邊有一個大工地。朱見濬知道,這是新選址蘭州衛。這個蘭州衛在蘭州城東北方向三十多裡。

他所挖掘的渠道,就算得上是蘭州衛城的配套工程,這些沿着渠道新開墾出來的良田,都要歸屬蘭州衛。

畢竟蘭州位北遷了,也不可還保留當初的土地。

朱見濬回到營地休息一夜,第二日,就要回蘭州覆命。

雖然西北上下都有意隱瞞朱見濬的身份,但是有些東西卻是遮掩不住的,大部隊人都知道,這位千戶乃是京師一位大貴人的子嗣。

甚至不知道哪位國公的庶子。

總之是頂頂有背景的。連於大人都對他另眼相看。

故而,蘭州衛上上下下從來不敢得罪這位小爺。此刻他終於將工程完成了,要回蘭州,自然是沒有人敢說一個“不。”

於是乎,朱見濬帶着百餘護衛,從還沒有修建完成的蘭州衛城,就一路南下,沿着蜿蜒的山道。行軍半日,就來到了黃河邊上。

看見黃河,朱見濬也不由的鬆了一口氣,覺得見了人煙了。

黃河在下游爲害,但是在上游還是非常重要的生產資源。

于謙在蘭州所有的水利工程都是圍繞着黃河,以及黃河支流做文章,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所以除卻黃河兩岸有狹長的衝擊平原人煙比較稠密之外,其他地方都近乎荒蕪無人的狀態。

見了黃河之後。

朱見濬就沿着黃河一路西行,大概在天色擦黑的時候,能夠到了蘭州城。

此刻的蘭縣已經變成蘭州了。

而蘭州的知州就是丘浚。

于謙比較是三邊總督,即便是在營造水利之上,他也不可能專注於蘭州本地的水利建設。在於謙任職西北,乃是整個西北水利修建的高潮。

于謙甚至奏請皇帝,截留陝西的賦稅,全部留於當地修建水利。

在人員配置上,陝西都水司真正變成了與陝西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司並列的衙門,幾乎每一個府州都增設了一個同知,縣裡也多一個縣丞,專門主持水利工程,修繕維護水利工程。

于謙還奏請朝廷,按照之前捐獻糧食賜冠帶的辦法,凡是有士紳願意興建水利,朝廷願意賞賜冠帶。

但是他們修建的渠道,必須要通過官府的審查。

這就是爲了防止爲了水源爭鬥的。

這一切都是于謙爲了西北特殊的環境量身定做的。畢竟西北多山,又旱,沒有與河北水利那般的全流域治理的工程,更多是多而小的灌溉工程,三裡五里的河道。能灌溉幾千上萬畝的水利工程。

官府不能一一指揮,只能想辦法提高民間修建水利的積極性。

雖然西北殘破。比不上中原富庶,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有一些有錢人的。

而蘭州作爲于謙的駐地,在修建水利上尤其賣力。、

丘浚去年,也就是正統二十三年一年,修建五道河渠,灌溉土地近十萬畝,很多小工程就不說了,蘭州最顯眼的標誌,就是此刻朱見濬看到大水車。

這水車,決計不能說小。

這水車都是車輪狀,最大的直徑有十丈,能將黃河之中的水提到河岸之上,要知道在這裡的黃河,卻不是地上懸河。

河水是低於兩岸的。

而兩岸乃是蘭州少有的良田,自然想辦法灌溉的。

但是這低着一兩丈,高則數丈的落差,如何將水提上來,也是一個難題,西北地方固然有能工巧匠,但是對這個問題,也不是太好解決的。

還是朱見濬出面,向朱祁鎮提了這一件事情,朱祁鎮讓負責修建草原馳道的待詔蒯祥來了一趟西北。

蒯老爺子,不愧爲當代魯班,號稱鬼斧神工,不過一兩月的功夫,就有了解決方案,纔有如此大的水車。

這水車在黃河岸邊,簡直是一種瑰麗壯魄的奇景。是這個時代的人造奇觀。

朱見濬更知道,這些大大小小的水車,多則能灌溉千畝良田,小的能灌溉幾十畝,但是最多在三百畝到五百畝之間。

丘浚準備沿着黃河南北兩岸,建造兩百架水車,如此一來蘭州就有十幾萬畝的水澆田了,即便西北田薄,一年也能收成一二十萬石糧食。

這放在南方算不得什麼。

但是在西北卻大大不一樣了。

要知道在蘭州有這麼多糧食,就抵得上潼關以東百萬石糧食了。

從內地運糧食到西北,很多時候不是五比一的比例。極端的時候,十石出而一石至,也不是不可能。

這就是爲什麼,朱祁鎮讓于謙下血本經營西北的原因了。

朱見濬對此也是有些瞭解的,但是未必有那麼深的感觸。他只是覺得是他請來了蒯祥待詔,爲了蘭州百姓解決了大問題。

心中自然是喜悅非常。

只是規劃之中二百多架水車,想要修建完成,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今黃河兩岸不過十幾架而已。

朱見濬估計的不錯,在天擦黑的時候,纔來到了蘭州城之中,差點被關到外面了。

西北畢竟是西北,很多規矩還是比內地嚴格多了。

朱見濬休息了一日,然後去拜見於謙。

朱見濬即便沒有將工程修建好,他最少一個月要來見一次於謙,因爲于謙要給他上課,不是別的,而是講解朝中的局面。

這也是朱祁鎮要求的。

太子畢竟是太子,雖然而今他不用上場,但是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卻不能不知道。

朱見濬到了蘭州,于謙就得到了消息,故而當朱見濬登門的時候,于謙早就騰出了時間了,兩人彼此行禮之後。

于謙對朱見濬行君臣之禮,而太子向于謙行師生之禮。

于謙到沒有說別的事情,首先卻是說了一件錦衣衛的消息,于謙說道:“錦衣衛從西北得到的消息,瓦刺蠢蠢欲動,似乎要對大明不利?”

朱見濬微微吃驚,說道:“先生以爲是真是假?”

錦衣衛雖然消息靈通,但是在關於外部的消息,其中也多有真假相伴,倒不是錦衣衛失職,而是有些事情,本身就有不確定性。

于謙說道:“老臣以爲這估計是真的,陛下性子太急,逼得阿次帖木兒太緊了。”

朱見濬知道于謙說的是什麼,那就是瓦刺與大明在京師近乎曠日持久,長達一年的談判。

瓦刺願意去汗號,封陛下爲天子,並不用賜王號,甚至一個宣慰司的名分都行。

但是朱祁鎮的心意從來沒有變過,除非綽羅斯家族全部來京,瓦刺內附,否則兩者沒有什麼好談的。

如此瓦刺已經對於大明保持和平絕望了。

如果單單是絕望的話,瓦刺也不用如此擔心。

只是阿次帖木兒在西北面對着嚴重的財政危機。

在燕然之敗後,阿次貼木兒經過一年的內外整合,總算是坐穩了瓦刺大汗的位置。但是瓦刺有相當大一部分財政來自於商業,不僅僅是瓦刺與大明本身的朝貢貿易。

也來自於絲綢之路。

丟失了漠北草場,單單靠西北養活瓦刺大軍本來有些困難,再加上嘉峪關商道一直沒有打通,瓦刺財政困局,一直沒有得到緩解。

如此一來,瓦刺蠢蠢欲動的也就是必然了。

無他,遊牧民族與大明不同,他們面對財政危機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去搶。

只是唯一不確定的,瓦刺是不是要東進,與大明再戰一場?燕然之戰瓦刺敗得這麼慘,不知道阿次帖木兒還有沒有勇氣東進。

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