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

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

武英殿之中。

朱祁鎮坐在主位之上,內閣大學士分列兩側。

一張輿圖被太監搭在屏風之上,正是廣西與安南的輿圖,最少這麼多年來,錦衣衛並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的。

最少最基礎情況,還是明白的。

“陛下,”楊洪越過首輔先開口了。

卻是楊洪不得不爲軍中勳貴發聲。戰爭乃是所有勳貴的渴望,因爲只有戰爭,才能讓他們有榮華富貴可言。

故而任何對外戰爭,他們都是支持的。

朱祁鎮而今態度,也讓楊洪窺見許多東西。他覺得朱祁鎮的本意,恐怕也是想滅掉安南的,畢竟安南乃是明軍之痛。

宣宗皇帝放棄安南的時候,也是滿心不情願的。當今剛剛登基的時候,也是有過表示的。

“陛下,先帝之棄安南,餘生耿耿於懷,且安南數十年來,從來都不安分,多次侵佔占城,侵佔廣西的土地,甚至窺視雲南臨安。”

“數亂於中國,安南之不臣,一至於此。”

“安南自亂,宗室相殘,百官不安,朝廷已定漠北,但出大軍,以徵安南,重建交趾布政使,以慰太宗,仁宗,先帝在天之靈。”

“老臣不自量力,願爲陛下效力,請陛下恩准。”

安南對大明明裡順服,但是暗地裡面到底是怎麼樣的心思,卻不得而知了。

距離最近的與安南方面的情況,就是雲南方面的情報,安南窺視臨安,也就是紅河上游。

李賢說道:“陛下,萬萬不可。”

“瓦刺雖然敗北,仍然聚兵西北,爲中國之大患。數年征戰,國庫早就空虛,實在沒有錢糧了。而且朝廷諸般事務,一應事務根本分不出精力來,還有就是西南局勢,大藤峽局勢連綿三年,動兵數萬,而今李天保之流,禍亂湖廣,內事不靖,外事不安,而安南誠大國也,雖有內亂,但是數十郡縣,帶甲百萬,永樂之後三十年不能平定,可見一斑。”

李賢此刻有幾分焦頭爛額的感覺。

原因很簡單,如果是大明政局比較平靖的話,未必不能打上一次安南,但是而今局面卻是被皇帝一手打破了。

因爲京察案件引發大明律修訂,然後大明會典編撰。再有徐有貞這個不安分的傢伙。

雖然沒有鬧到明面上,但是大明而今早已是暗潮洶涌了。

這種情況下,打仗?根本就是兵家大忌。

朱祁鎮其實也明白這一點。

他在決定與瓦刺大戰的時候,就強行將內閣換成了周忱,是曹鼐等人比差嗎?

不是,而是在戰爭期間,大明上層的團結比某一個人的才能更重要。

而今也是如此。

內不靖而用兵於外,的確不是一個選擇。

楊洪一心想打仗,這些事情可以不卻考慮,但是李賢總領朝政,不能不有所考慮。

朱祁鎮沉吟一二,說道:“諸位也看過了,而今固然不適宜出兵安南,但是朝廷也不應該坐視,總要有兩手準備吧。”

楊洪說道:“陛下所言極是。”

“安南情況而今未必能穩定下來,黎宜山未必能夠坐穩他的位置。如果安南的局勢,再亂的下去,到時候我朝再想插手,也不至於從頭開始。”

朱祁鎮看向李賢。

李賢看了一眼羅通。

畢竟兵部的具體事情,都是羅通負責的。

羅通說道:“陛下,看項忠奏報,最近李天保數才敗北,已經逃竄到湘西深山老林之中,很可能逃竄到貴州去。而廣西局面相持不下,陛下欲圖安南,必定廣西,貴州。兩處安堵,才能攻安南。”

“攻安南,不過是三條道路,一路由廣西,一路由雲南,一路由海上而已。”

“朝廷如果要提前準備的話,就要調集水師南下廣州,雲南整頓各部土司,並令雲南總兵沐斌準備出戰。”

朱祁鎮看了看楊洪。

楊洪立即說道:“羅大人所言極是,平定廣西的同時,也要派重將坐鎮雲南與廣西纔是。”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就令柳溥去雲貴,毛勝負責廣西軍務,命令項忠半年之內,一定要清理好貴州事務。從京營之中抽調一軍南下廣西,儘快解決廣西的問題。”

毛勝一直在廣西。從資歷到能力,也是可以勝任。至於柳溥在京城坐了幾年冷板凳,一直有人說情,他久在南方,也是適應情況。沐斌雖然是一個國公,但是並沒有經過過戰陣,朱祁鎮又豈能放心於他。

水師一路,朱祁鎮對王英還是比較放心的。、

在他看來,由京營五萬作爲主力,夾雜着各地方兵馬,大概能動用十幾萬乃至二十萬人馬。

如果安南內亂不嚴重,或許未必能打上一場滅國之戰,但是如果安南內亂嚴重的話,這十幾萬大軍,足夠滅了安南了。

兩員大將在前,項忠總理後勤。甚至會準備從京營之中,挑選年輕一輩的將領參與進去。

“陛下----”李賢要說些什麼。他看得分明,這哪裡兩手準備,根本就是準備打仗的意思。

朱祁鎮一擺手,說道:“朕知道,有備無患,如果安南君臣安堵,朕就罷手,否則就是天賜良機。”

朱祁鎮一錘定音之後。

即便李賢也不敢當面反駁朱祁鎮。

只是在散會之後,李賢請求留對。

等所有人都走了之後,李賢說道:“陛下,內外不可兼顧,陛下欲求天下大治,不在疆域之廣,土地之盛,而今陛下前日滅朝鮮,昨日逐瓦刺,而今又要攻安南,大明國力雖盛,。如此也經受不起。”

朱祁鎮說道:“先生的意思,朕明白。此事不過是因勢利導,非朕有意爲之。”

李賢說道:“陛下,臣從今日起就下令,各部編纂本部條例,呈《大明會典》編撰組,只是請陛下暫且刀鋒,容天下休息生息一二年如何?”

李賢如此說,就是說明,他在《大明會典》這一件事情上,對皇帝願意妥協。

朱祁鎮此刻才感覺到了,其實比朱祁鎮的大大的閹割掉的變法,其實文官很多人更討厭無休無止的戰爭。

那麼是勝仗。

無他,打仗一定會給國內增加負擔。而文官體系的基礎,就是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士紳集團。

大明轉嫁給地方的壓力,有相當一部分都是他們承擔的。

爲了與瓦刺的戰爭,鹽稅,茶稅,海關,內部鈔關,這都被整頓了,給朝廷帶來很大的利源,但是想想就知道,這些利益,並不會因爲朝廷不整頓,就不存在的。、

那麼之前這些利益是誰侵吞?

官員士紳勳貴都有分,但是最多的還是士紳與官僚。一仗下來,受益的是勳貴,他們升官發財,乃至於世襲罔顧。但是對於大部分官僚乃至於士大夫來說,根本就是毫無利益可言,承其弊,不的其利。

更加上勳貴有了戰功之後,氣焰就囂張起來。

如此一來,怎麼看,打仗都是吃力不討好。

而朱祁鎮的改革方案,而今看來,不過是對舊有政策的修訂與整頓,雖然麻煩了一些,但並不會真正的觸及,或者現在還沒有觸及到士大夫的痛處。

權衡利弊之下,自然是寧可在這一件事情上對皇帝做出妥協,也不願意,讓朝廷攻安南,不管是打贏,還是打輸,對他們都沒有什麼好處?

朱祁鎮沉吟片刻,說道:“請先生放心,朕知曉輕重。安南之舉,不過有備無患而已。只是朝廷的事情,就託付給先生了。此事要先生多多留心纔是。”

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章 太后二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