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

第二十六章誰對誰錯?

韓雍的準備很充分。

經過兩個多月的五路入山清剿,非常順利。

就好像是果熟蒂落一般。

五路共計斬首一萬三千多級,俘獲瑤民十三萬老弱婦孺,自然好有不少瑤民散落在大藤峽羣山之中,大抵會有不少人飢餓之中死去。

但是更會有人如侯大苟一般,抱着仇恨。如野獸一般生存下去,等大藤峽山中瑤民再一次繁衍出足夠的人口,就會再一次出山,是生存所迫,也是報仇雪恨。

這是讓朱見濬一想明白,就晝夜不安的。

或許不管是文官武將都不會在乎幾十年之後的事情。就好像是顧興祖一般,如果沒有貓兒莊之戰顧興祖的所做所爲。難道真因爲幾十年前的一樁舊事來除服這一員老將不成?

而今他們也是一樣。

只要而今功勞有了。將來的事情,又關他們什麼事情。

只是朱見濬卻不一樣,他是太子,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他就是大明未來的皇帝。這些隱憂,別人不管,他是要管的。

故而當幾路人馬重新彙集在潯州的時候。

朱見濬就問起了善後事宜。

葉盛說道:“殿下,我等準備,將這些瑤民全部流放海西。封山鎖路,嚴禁百姓出入大藤峽。並在大藤峽附近,建立十七了百戶所,二十三個巡檢司,並準備建立一兩個縣治,將內地遷兩個衛所在這一帶,如此就是銅牆鐵壁。堅不可摧。”

“縱然他日大藤峽中瑤民再次做亂,也無妨大局。”

朱見濬聽了,微微皺眉。

聽起來不錯。但實際上是治標不治本。

其實一直到了清代廣西的地方的土客仇殺,都是非常嚴重的,甚至到了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被殺絕戶了。

而今大明國力強盛,朱祁鎮有意改土歸流,所以是大規模將內地衛所遷徙到廣西,壓制大藤峽瑤民。

但是歷史韓雍的辦法卻是以夷治夷,用桂西土司來壓制大藤峽瑤民。

自然也是治標不治本。

大藤峽瑤民之亂,一直持續到了王陽明的時代,王陽明臨終之前一段時間,就是在廣西平地土司之亂,同時也準備着手再次平定大藤峽。

所以,治標不治本。

朱見濬說道:“葉巡撫,以你之見,這大藤峽多少年之後,還會再次亂起?”

葉盛聽朱見濬這樣問,眼睛之中閃過一絲佩服,說道:“不過三十年間而已。”

朱見濬說道:“可有治本之策。”

葉盛說道:“沒有。”

朱見濬說道:“豈能沒有治本之策?”

朱見濬或許還年輕,有太多理想主義了。所以在他想來,有治標之策,就有治本之策。但是很抱歉,在這個世界之上,很多時候,都是沒有治本之策的。

每一個問題都會因爲時間因素的轉變而轉變,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來。

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根本是不大可能的。

葉盛說道:“臣無能,不能解殿下之憂。”說着就要下跪行禮。

朱見濬說道:“葉巡撫請起。”

葉盛這才就勢起身。朱見濬說道:“葉巡撫,瑤民也是朝廷赤子,如此對待,恐怕有傷朝廷之德,而今朝廷也不少那麼多米糧鹽錢,何不招撫他們,在山中設土司,爲朝廷守大藤峽,如此一來,朝廷也得安堵,瑤民也得安居,豈不是一舉而兩得?”

葉盛早就預料朱祁鎮會這麼樣說道:“殿下英明,只是此事卻要三思而後行,瑤民向來桀驁不馴,廣西入本朝版圖,近百年了,但是大藤峽卻有百姓向來不從王化。視朝廷旨意,置若罔聞。”

“之前不是沒有人想過招撫瑤民,但是瑤民屢叛,當時主持招撫的官員,沒有一個好下場。”

“而今賊人勢窮而投,如果不除惡務盡,恐怕此輩乃中山之狼,待日後復叛。到時候廣西再興刀兵,就不是殿下所想見到的。”

朱見濬聽葉盛所言,與侯大苟所說的版本完全不一樣。

在侯大苟版本之中,乃是顧興祖誘降而後殺之,才讓瑤民一定要與官府對抗到底的。但是葉盛口中所言,卻是瑤民屢降屢叛,才讓廣西地方官員對收降大藤峽瑤民失去了興趣,這才下殺手。

甚至有主張招撫的官員,因此丟了官職。如此一來 ,就再也沒有人敢輕易提招降了,即便提招降,本身的誠意就沒有多少。

而且招降叛逆,這是要承擔責任的,如果你招降的人,降而復叛,這個招降的官員天然有擔保的責任。

他們承受不起。

但是圍剿不用,那麼幾十年後復起,也不過是有漏網之魚,大方面卻是沒有問題的。

朱見濬心中恍惚閃過不知道多少念頭。很快就想明白了,他暗道:“恐怕兩方所說的都是真的,但卻並不是全部是真的。”

首先都是真的。

只是因爲角度不同。

或許在很多大明官員招降之後,如此雙方就可以安享太平了,但是並不是這樣的。

瑤民不是在山裡沒有事了,要殺出來搶劫的,而是他們在山中的生產生活結構,在人口增多的情況之下,他們是完全不能承擔起這麼多人口的。

也就是爲了活下去,他們必須向山外發展,而向山外發展,被種種歧視之下,他們比如用武器來解決問題。

畢竟以他們瑤民的社會地位,他們是沒有別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的。

至於讓官府解決瑤民的生活問題。

你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各級官府招撫瑤民的本質,就是怕瑤民作亂太麻煩。他們既然已經答應下來,那麼雙方相安無事就行了,至於更多的官府纔不會辦的。

不說官府有沒有錢,即便是有錢,這錢是隨隨便便給瑤民的嗎?

瑤民在大明的社會體系之中,就是蠻夷,連大明戶口都沒有,要官府補貼他們,可能嗎?

但是瑤民這邊,也是爲了生活。

爲了活下去,信用什麼的,根本沒有一點用處。

而且大藤峽之中的瑤民,從來是以家族爲基礎,各自爲戰的,也是顧興祖一次大屠殺,將他們逼迫的團結起來了。

也就是說,在官府看來,他們是一個整體,任何一部的背信棄義,就會被視爲大藤峽瑤民的集體行爲。

我大明官員,纔沒有心思分辨,這些人是藍家寨,那一些人是黃家寨的。

這纔有了雙方都覺得對方不可信,既然沒有了基礎的信用,剩下的只有用殺戮來溝通了。

“不對。”朱見濬心中暗道。他忽然想起了什麼,細細品味一方,看着葉盛問道:“葉巡撫,如果這一件事情孤擔着,你敢不敢招撫瑤民。”

朱見濬覺得不對,就是他剛剛品味出葉盛的弦外之音,那就是對這些事情,很多官員不敢承擔的,但是這些對於朱見濬來說,卻根本不是一回事。

無他,朱見濬是太子,是儲君。

在大明的祖宗家法之中,太子副君的權力規定無疑。

同樣的事情,葉盛身爲廣西巡撫,代爲主持兩廣總督府,也算是方面大員了,但是有些他不敢做的事情,太子做去是沒有問題的。

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章 年關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