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

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

“毗陵那邊的清丈已經結束了?”朱見濬看着手中的賬目,問于冕說道。

于冕說道:“正是,臣自然不敢欺瞞太子。”

朱見濬說道:“這不應該啊。”

朱見濬是親自到田間丈量過的,自然知道其中工作量,單單是武進縣,大抵一個月是完不成的。但是毗陵那邊的進展,有些處於朱見濬預料之外。

毗陵乃是秦漢古縣名,只是而今早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而今這一帶的土地都是常州,而不是毗陵了。

但是並不是說毗陵這個地名就完全消失了。

最少在明代這個時候,還有武進縣下轄的村落,叫做毗陵,就在常州府城,也就是武進縣城東十五里的地方。

當然了,這裡說的也不僅僅是毗陵一個地方,而是說毗陵方向一大片村落,也就是武進東面以及東南方向的村落。

于冕說道:“惲家出了大力。”

朱見濬聽了這個名字,立即想起來了。

如果不到常州武進,很多人大概沒有聽過這個姓氏,但是如果來道了常州之後,還沒有聽過這個名字,只能說有些太孤陋寡聞了。

無他,惲家是常州大姓,中國百分之九十九的惲姓就在常州,剩下的還有一部分是從常州出來的。

後世本朝開國烈士惲代英就是常州惲家之後。綿延到而今也是一等一的大族。

而今常州惲姓或許不是常州第一大姓,畢竟常州還有趙姓,王姓也都是詩書傳家,上翻家譜,有的說是舊時王謝。有的說是天水一朝之後。

凡是都大有來頭,子弟也很爭氣。

但是說起惲家,在常州誰也不能忽視的。

朱見濬在常州這一段時間,自然不能忽略惲家,對惲家家底還是比較瞭解的。

惲家世代居住在常州,的的確確的常州土著,與很多其他大姓不一樣,很多大姓都是外地遷過來的。

但是惲家的家譜,說他們這一脈祖先在西漢末年爲樑王相就已經在毗陵居住了。但是世代久遠,多不可信,畢竟古代修家譜也與現代的人一樣。喜歡找一個顯赫的祖先。

但是惲家在南宋時期,有一人登科,從此變成了書香門第,才讓惲家發家。

在元末明初的時候,惲士興帶着鄉中少年,保境安民,在這一地頗有威望,但是等天下有初定之時,他解散了鄉中少年,並將河邊一些好地分給了其他大族。他自己承接徭役。

如此一來,自然在鄉間大有威望。

而今惲家主事人乃是惲士興之孫,惲永。算算年紀也七十多歲了,在當地很有威望,當地人都稱呼爲惲老太爺。

惲家從惲士興開始,就積極配合朝廷的所有措施,凡是朝廷交代下來的事情,惲家就是代替響應的。

在正統年間,惲永老爺子兩次向朝廷捐獻糧食,共有兩千多石之多。

而今惲家祠堂之中,還有朝廷頒發的義民牌匾,也算是惲家榮譽的象徵。

雖然真正算起來惲家也不算豪富。

但是惲家人多,從惲家南宋進士到現在,惲家發展了六七代之多,分爲南北兩支,北支是長支,在南宋的時候倒是官宦人家,但是到了大明,反而是南支興旺起來,惲老太爺這一支是南支。

但是他這一支成爲惲家的話事人,就可見一般。

這是惲家內部的興衰,但是整體來說,惲家發展很快的,武進東南很多地方都是惲家的村落。

所以,以惲家之力,掏出這麼多錢,卻並不是什麼難事。

如果惲老爺子與之前一慣的作風,積極配合清丈土地,先私而後公。清丈工作進展神速,也不是不可以的。

朱見濬忍不住長嘆一聲,說道:“如果天下人都如惲家,何求天下之不治。”

朱見濬這個想法,在這個時代很正常。

太祖皇帝規定下,皇權不下鄉,所以大明行政體系末端,就是靠着這些宗族,鄉賢統治的。

每一個縣令下車伊始,總要拜訪一下當地的父老。

什麼是當地父老?

尋常百姓是活不到六七十的,即便是活到了,也不可能稱做父老。

惲永這樣的人,纔是當地所謂的父老。

當然了,惲永這樣的人,在父老食物鏈之中還算是中層,因爲惲家而今只能稱得上是地方豪強,還不能稱之爲士紳。

因爲惲家雖然有很多人爲糧長,爲里長這樣在官府看來不算是官,在百姓看來卻是大人物的官職。

但是這總就不是官。

唯有家族之中有人出仕,惲家纔會是另外一個局面。

在歷史上,惲家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弘治年間出了一個進士,再次之後,功名不絕,人才輩出,一直綿延到而今。

一個國家的上升期,不僅僅表現在財政之上,還表現在民氣之上。

在儒家理想的政治生態之中,官府與這些賢良士紳合作治理地方,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

在這個時代,天下如惲家一般的賢良士紳還是有不少的。

但是于冕卻比他更瞭解江南,畢竟於冕從小在杭州長大,這裡也算是鄉里的。他說道:“殿下,惲家固然不錯,但是有些事情殿下也要想想,在下聽說,當年跟隨惲家太爺保境安民的家族,還有金家,潘家等數家,而今這些家何在?”

朱見濬聽了,微微皺眉,翻看黃冊,雖然有這些姓氏,卻有很多已經不在大姓之列了。

到底出了什麼事情,朱見濬不用去想,畢竟開國幾十年來,出過太多的風暴了,國初大案,以及遷徙江南百姓到鳳陽等地。

或許,他們後人不肖之類。

有太多的可能性了。

他只去看結果便是了。

想想就知道,當初能與惲家聯手的家族,即便是弱於惲家,也不會太弱的。但是而今這些家族都不在了,惲家卻越發興旺了。

朱見濬微微皺眉說道:“這說明什麼?”

于冕說道:“固然忠義傳家久,但是大家族也未必沒有什麼陰私。”

這些事情于冕也是有所耳聞的,於家在杭州也不算是大族。甚至可以說很是單薄,但是杭州並非沒有大族。

其中的彎彎繞,于冕沒有見過,但也是聽過的。

朱見濬沉吟一會兒,說道:“去一趟惲家吧。我想見一見惲老爺子。”

朱見濬這一段時間並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的,他最少明白一件事情,在地方的行政,很多時候是不可能繞過這些地方大族。或者說大戶。

特別是大明的糧長制度。

太祖皇帝爲了防止胥吏剝削百姓,於是將催收,徵繳,押運糧稅的責任,讓百姓承擔,而這些承擔的百姓,就是糧長。

一般這些糧長都是大戶人家出身的。

武進縣幾個糧長之中,就有一個是惲家的。

這樣情況不僅僅在武進縣,在很多地方都是一個模式。在縣之下,大明的統治模式,就半自治的模式。

這個模式的根本就是鄉約。

這個朱熹搞出來的鄉約家禮,其實就是很多大家都熟悉的大家族模式的來歷。唯一不同的是,家禮是同姓的,鄉約是不同姓的,很多大家族一起話事,來處理村子裡面,或者鎮子上的事情。

甚至還可以動用私刑,很多時候,不想因爲官司沾污家族的名聲,很多事情都是家族裡面自己決斷,不見官的。

這樣的形式朱見濬是聽過的,但是具體情況卻是沒有見過的。

後世固然對這種模式批評之極,但是每一種制度,剛剛誕生的時候,都是有他的生命力所在的。

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十五章 香港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