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

第一百三十三章九州志

太子朱見濬自然不是傻瓜。

恰恰相反在宮中長大,歷經西北,東南,湖廣,西南,又在朱祁鎮病重主持朝政十幾日,而今朱見濬雖然還有一點稚嫩。但是即便現在讓朱見濬登基,估計一個守成之君,還是能做到的。

他在政治上自然會有敏感性。

朱祁鎮今日大病初癒。先在內閣會議上大發雷霆,敲定了西征之事,緊接着立即就在石亨這一件事情上用力,如果其中沒有關聯纔是怪事。

至於什麼關聯,只要一想就明瞭之極。

太子說道:“父皇說笑了,孩兒只是一得之愚。”

朱祁鎮說道:“好,那你說說,石亨如何不能用?”

太子說道:“石亨乃是猛虎,固然可以虎嘯山林,震懾百獸,但是如果圈養於前,必遭反噬。”

“其於漠北格局之心,昭然若揭。”

“以兒臣之見,正應該誅之爲後失戒,否則不管石亨,今後恐怕有將領學樣,豈不是天下大亂。開啓武夫亂政之途。”

“石亨之才,固然可惜,但是國家體制事大,請父皇三思之。”

朱祁鎮說道:“國家體制事大,不錯。既然你將石亨之事上升到國家體制上,那麼就說一說,你覺得什麼樣的國家體制適合大明?”

太子頓時愣住了。

他明明聽明白朱祁鎮這一卷所言,但是他卻完全不能理解?

什麼樣的國家體制適合大明?

大明自有祖制。這還用說?

但是以太子的智慧,自然不會這樣回答。他心中想了無數遍,心中確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父皇有變法的意思。

這其實在高層之中未必是秘密。

只是下面的百官並不知道而已。

太子沉吟一會兒說道:“君臣得所,文武相得,天下乂安即可。”

朱祁鎮搖搖頭說道:“此乃大爭之世,非可以偏安。”

太子更迷茫了說道:“父皇,您的意思是?”

朱祁鎮說道:“我記得我交過你,天下大九州之論。”

太子說道:“兒臣學過,只是這不是山海經一般的言論?”

朱祁鎮頓時皺眉說道:“誰說道?”

太子說道:“大本堂教習。”

朱祁鎮立即對懷恩說道:“將大本堂地理教習全部撤職。”

朱祁鎮怒火中燒。

大本堂所教的科目,有一些是傳統的儒家教材,如經史子集,這些朱祁鎮並沒有動,也動不了,如果讓太子不習儒家學說,滿朝文官能夠瘋了。

但是朱祁鎮也不是沒有加私貨的,比如加了數學課,還有一些諸子百家科目,還有地理。

地理教材一部分用古代的書籍及地圖。還有專門爲這一本科目編纂大書《一統志》。當然了,這本大書,本來就是要修的,只是被朱祁鎮選爲教材而已。

還有就是朱祁鎮專門讓人錦衣衛收集番人,集合所有情報,以及鄭和海圖,等等情報,再加上朱祁鎮暗中添加的一點私貨,才最後成書,就成爲《九州志》。

從範圍上包括了所有已知世界,歐亞大陸,以及非洲大陸,附屬的海洋。當然了,很多東西都筆墨很簡略。一來錦衣衛從一些所謂番商口中得到的情報,並不是太精準的。另外錦衣衛覆蓋範圍也並是太大的。

當然了南洋錦衣衛已經試探的接觸葡萄牙人。只是還沒有結果。

所以,朱祁鎮這一本《九州志》,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這些消息的落實,最少花了錦衣衛上萬兩經費,還有十幾位錦衣衛的性命,甚至很多錦衣衛受命出發,十幾年都沒有回來,很大可能是死在域外了。

如此得來的消息,卻被說成了《山海經》。

讓朱祁鎮如何不生氣。

頓時也讓朱祁鎮明白,他縱然勤政,但也沒有三頭六臂,連太子身邊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這天下之間,有多少他不知道。

正因爲如此,他更對教授太子上心。

畢竟,或許他不能成功,但是如果他的政治接班人,持續變法,或許有成功的一天。

朱祁鎮隨即將《九州志》背後的事情輕描淡寫的說了出來,太子立即請罪說道:“兒臣不知,請父皇責罰。”

朱祁鎮說道:“而今知道了也不遲,天下之大,九州之闊,我大明不過是天下一隅,豈不是偏安。”

太子沉吟了一會兒,說道:“國不在大,務必有德。天下雖大,但多蠻荒之地,得之不足以守,又隔山限海,恐怕所得不足所失。”

這一句話,太子是硬着頭皮說道。

他甚至有一種不認識自己的父皇的樣子。

且不說大九州之說,是不是虛妄。縱然是真的,但是在太子心中,這些地方都是蠻荒之地,西有流沙,南有大海,更不要說南方溼熱之地,熱帶雨林,蚊蟲茫茫,至於鳥獸蟲蛇,各種瘟疫,實在不是人能待的地方。

這些他在廣西就身有體會了。

太子在廣西的時候,一個北方人也被南方的天氣給鬧得狼狽不極,如果不是因爲隨行太醫得力,用黃蒿秘方救了不少人,不說這一次大戰,即便是上一次大戰,就要有不少士卒瘧疾而死。

當然了這一次南征死亡的士卒之中,也有不少是因爲各種疾病而死的。不過大多列入戰死之列。

無非是撫卹高一點。

朱祁鎮搖搖頭,他有太多的事情想告訴自己兒子,也是自己爲了的政治接班人。但也知道,不能全部說出來。

否則太子定然覺得朱祁鎮是瘋子。

只是一點點的說出。一點點的指點。

朱祁鎮說道:“你這話,對也不對。儒家崇周禮,你也知道周開始的版圖有多大。”朱祁鎮一揮手,讓太監送上來一副地圖。

朱祁鎮捏着毛筆,說道:“雖然儒家說什麼三代之治,但是有熊,阪升,等地,接不可考,即便有,多附會之詞,亦不可信,但是周以來卻是大體可考的。從周公開始,大封諸侯,無非這些地方。”

朱祁鎮信手一劃,圈出一個圈來,就是關中地區與洛陽附近,之後又在上面圈出一個個圈。

太子一看,立即明瞭。

無他,對於這個時代儒家士大夫來說,周代的歷史都是很熟悉的。

朱祁鎮與太子都是接受過正統士大夫教育的,根本不用細說,太子就心領神會,此這圈是那些諸侯國,這邊是那些諸侯國。

等畫完之後,才站了陝西一部,河南全境,山東一部,南直隸一部,山西一部如是而已。

如何朱祁鎮又說道:“至於西周戰國,又是如此。”

朱祁鎮又叫來兩副地圖,信手在上面塗抹寫字,不一刻,三副地圖,就成了。

與歷史教科書上的西周形勢圖,春秋形勢圖,戰國形勢圖,分別對應。當然了風格上決計不類同。

因爲古代地圖太寫意了。

縱然朱祁鎮一直更正,加入很多數學方面的參數,但是大明地圖一直這個樣子,無非精準了一點。

但是那一種寫意的味道,是怎麼也去不掉。

這是太子從來沒有見過的奢侈的治學方法。

無他,在古代地圖是軍國之秘,每一副地圖都是很珍貴的,因爲大副地圖很難印刷,大多都是手揮的,即便是印刷的,都是小地區。

而且國家也有限制,很多地區不可能流傳到平民百姓手中。

所以後世到處都有的地圖,在這個時代絕對能稱得上瑰寶。

也就是皇室之中,有這麼多的地圖來浪費。

不過太子不關注這些地圖,他關心是地圖上的內容,以及朱祁鎮的用意。

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十五章 香港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章 輿情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十六章 經筵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