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

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

冼景立即說道:“弟子不敢以此物污先生,只是弟子看天理報銀錢不夠,弟子願意奉獻一二而已。”

冼景在這裡站了好久。但也不是一直老老實實的。

他人老老實實的站着,目光卻到處亂瞟。

吳與弼剛剛看得就是天理報的賬冊。冼景遠遠的看上幾眼,雖然沒有看真切,但是天理報的窘狀,也是明白幾分的。

吳與弼聽了這話,輕輕一嘆,說道:“如果平日我也就收了,但是你來京師辦事,沒有銀子寸步難行,等你辦了事情,尚有餘銀再捐不遲。”

只是吳與弼哪裡做過這種牽線搭橋的事情。

吳與弼雖然並非不通世俗,在江西的時候,他也是親自下田耕地,賣了糧食之中,供學生用度。在京師主持天理報,在商業上雖然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但也是各種事情也都見過了。

但是他骨子裡還是一個理學家,一個道學家。

讓他做政治掮客,這還是難爲他了。

他倒是因爲天理報的原因,接觸過很多人。但是到底什麼人能夠接觸到大明核心政策,而且什麼人能溝通,該怎麼溝通,卻也難倒了吳與弼。

這個面子是他放不下來的。

本來以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真正做起來。吳與弼才知道其中困難。一時間居然僵持住了。

冼景也不敢催。

畢竟以冼景的層次,是接觸不到任何朝廷大臣的。全部要靠吳與弼了,擔心催促多了,惹人煩。

但是他也很急。

冼景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天天去天理報打雜。

說起來,人以類聚,物以羣分。

天理報是薛瑄與吳與弼前後辦出來的,招進來的人,不是大儒,就是有功名在身,甚至還有幾個進士,京官雖然不常來,但是常年供稿。

總體上來說,以這個人力水平,與翰林院相比,也就是人數少了一些。

說沒有人才,自然不是。

但是經營的人才,卻是缺乏。

冼景到了先是打下手,他好歹也是秀才出身,雖然與這些人經義不能比。但是打下手卻是足夠的,比如將成稿送到少府印刷廠,然後再取回來報紙,然後賣給各處書店。

對,這時候的報紙是在書店賣的。

冼景比起文章,比這些人差太多,但是論起商業水平,他卻比這些人高太多了。

很快,他就將一套方案送到了吳與弼手中。

讓天理報轉虧爲盈的方案。

方案內容也不算多,第一項是繼續壓縮成本,就是換紙張。

冼景,將兩張紙放在吳與弼面前,然後將兩張紙撕開,讓吳與弼看看其中材料,說道:“這兩種紙,一種是少府紙,專門供應大內各部印刷書籍所用,也是而今我們所用的紙張,全部是木獎紙,朝廷各種公文,乃至科舉的考卷,全部是這種紙。以學生看來,縱然比不上澄心堂紙與磁青紙,也是一等一的好紙了。”

澄心堂紙,就是南唐後主所創,一等一的好紙,至於磁青紙也是宣德年間盛行的紙張,卻是因爲是青色的,上面用金色書寫佛經最爲適合,也是天下名品。

而今少府紙,乃是劉定之在少府督造出來的紙。

倒是沒有什麼太過出色的技術,但是造紙在這個時代並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少府紙無非是管理嚴,用料足,再加上一些步驟上用了機器,所以成品固然比不上那些幾乎是藝術品一樣的紙張,但也上好的紙張了。

冼景拿了另外一張紙,卻見撕開很輕易看見其中似乎有秸稈的痕跡。冼景說道:“這種紙乃是我從天津賣來的,是用各種鋸末,還有秸稈等造的,算不上好,但是用來印書還是可以的,我就在市面上見過用這種紙印刷的書籍,如果換紙,我們成本就能壓縮下三分之一。”

天津乃是木材加工業的中心,故而這種碎木木屑鋸末等等很便宜,甚至可以說不要錢,所以這紙才這麼便宜。

當然了,不是市面上沒有更便宜的紙張。

只是最便宜的紙張根本不能用來印刷。

其實單單紙張的成本並不能降低這麼多,但是吳與弼將其他成本能壓縮的都壓縮了。

比如吳與弼就沒有工資,也就是說他而今是做白工,天理報之中,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什麼稿酬,什麼工資,他們都沒有見過。

更多是撥亂反正的使命感。

吳與弼本能的皺眉。

冼景只能繼續勸道:“明報在地方上很多時候當告示與用,比如在佛山,常年將最新的明報貼在牆頭之上。所以要好紙。但是我們是不用的。”

前文說過,在大明每一個縣衙前面都有一處貼告示的地方,這是太祖皇帝定下來的,而今明報盛行,地方上直接多訂一分,然後貼在外面。

畢竟國家大事都在其中了。

冼景還想再說。吳與弼說道:“我將這天理報交給你來管,你能不能轉虧爲盈?”

冼景說道:“弟子願意一試。”

“好。”吳與弼說道:“這些事情就不用給我說了,你就去辦吧。”

吳與弼早就知道一件事情,他是搞不定天理報,天理報在他手中,只能越賠越多。而冼景是商人世家出身,似乎有些主意,就放手讓他做了。

冼景很快,做到了第一點,將天津紙換成了少府紙,如此一來,天理報只能說賠得少一點。

如果賣得多了,冼景還能壓縮成本,或許就有一點盈利了。

只是這並不的可能。

明報經營了這麼多年,每一分發行不過數萬份,要知道這其中有一半被外地人賣走了。

而天理報雖然也有外銷,但是數量遠遠比不上明報了。

畢竟很多地方都稱明報爲官報。

冼景很快就想出了辦法,他讓報紙騰出幾個版面。他與北京有名大商人商議一番。

不是打廣告,而是讓他們出錢請名家寫一些墓誌銘,或者爲他們父母寫一些傳記之類的文章。

要知道,這其實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歷史上李東陽清貧之極,每日都是爲人寫這樣的文章來養家的。

而這些有錢人寫了這樣的文章,自然要想讓人看的。但是哪裡有報紙上能讓更多人看到,讓名家寫文,價格從來不低,既然這個錢都掏了,不在乎再多給幾個。而且名家的文章,質量上大體是可以保證的。

當然了,如果不能保證,也不是丟報社的名頭。而是丟某位名家的名頭。

於是乎,冼景這一手憑空爲天理報社弄了每月千兩上下的收益,讓天理報社不僅僅轉虧爲盈,而且能給工作人員發工資了。

冼景似乎可以冠上寫軟文的祖師爺了。

冼景有了一個好開端之後,又是費心在小說之上了。

不用朱祁鎮推廣,歷史上大明小說發展本來就不錯。而朱祁鎮建立很多學校,再加上報紙的盛行,本身就推進了小說的發展。

冼景敏感的察覺,似乎小說才能爲報紙帶來更大銷量。

只是僅僅是這樣,讓吳與弼很滿意。

吳與弼可從來沒有想到,天理報還能不虧錢。

甚至爲了打開生意,吳與弼親自爲人寫了好幾篇悼文之類。一時間似乎形成了風潮,如果一個去世了,沒有在報紙上有悼文的話,就不能顯示出自己的身份地位。

不過,吳與弼也不是光關心天理報了,對冼景的事情也操心不少,他終於找到了一條門路,雖然不能直達御前,但卻可以直達後宮之中。有時候枕頭風還是很厲害的。

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六章 經筵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