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天壇“祀天”

其實,在袁世凱政.府中,地方官吏乘坐綠呢大轎,鳴鑼開道,前呼後擁。卸任時勒令地方人民建立德政碑,恭送萬民傘等惡習久已盛行。

還有一些地方執行了遜清官場中的丁憂守制、迴避本籍的規定。

一片復古聲中,只有兩樣事沒有辦,一件是辮子沒有明令恢復;一件是袁世凱將甘肅都督趙惟熙關於恢復“諡法”的建議提交政.治.會.議討論,未能通過。

辮子雖然沒有明令恢復,可是留辮子的人還是很多,張勳統率的軍隊便全部留辮子,被戲稱爲辮子軍。甘肅都督趙惟熙也是不肯剪辮子的大官,而在參政院中,有十多個參政也是留了辮子,大搖大擺地出入官場。

諡法也仍然存在,因爲正流行“民間私諡”。而且清朝廢帝宣統,對死去的王公大臣和遜清遺老,仍有“賜諡褒忠”的上諭發表。

民國三年七月二十八日,袁世凱公佈了文官官秩令,把“官”和“職”分開。有的是有官有職,有的是有官無職。

官分爲九等,是:上卿、中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少大夫、上士、中士、下士。

袁世凱所發表的授卿令,上卿僅徐世昌一人,其次趙爾巽、李經羲、樑敦彥是中卿加上卿銜,這三人都是曾在清廷當過總督或是尚書。

中卿是:楊士琦、錢能訓、孫寶琦、朱啓鈐、周自齊、張謇、樑士詒、熊希齡、周樹模、汪大燮等。

少卿加中卿銜的有章宗祥、湯化龍。

少卿有董康、莊蘊寬、梁啓超、楊度、孫毓筠。

趙秉鈞被袁世凱追贈爲上卿;宋教仁也被追贈爲中卿。

又有顧鰲“恢復五等爵”的條陳,由法制局編纂,政事堂議決後,交由參政院通過頒行。

這樣一來,袁世凱以大總統而有皇帝的生殺予奪之權,且有卿、大夫爲其輔翼,五等爵爲其“沛施酬庸之典”,實在是無其名而有其實的大皇帝了。

皇帝時代的廷寄(就是皇帝封交各省督撫的官書),袁改其名爲“大總統封交×督”。

清廷的御史臺主司彈劾,現在則易名爲肅政史,主司審理的則易名爲平政院,至於國務卿則極爲類似清廷的軍機大臣。

各部總長無權干預各省行政,各省民政長直接向總統行文而不由有關各部轉遞,這就相同於原清廷各部尚書和各省督撫平行,督撫得單銜上奏的老例。

這一切官爵體制,都是皇朝的復活,就只差一個皇帝。

連國璽的使用也仿照皇帝的御璽,袁的國璽條例分爲三類:一是中華民國國璽,用之於國家大典及與外國交換國書;二是封策之璽,用之於冊封和頒爵;三是榮典之璽,用之於授勳。

武職的更改,是把各省都督改稱將軍,上將軍、將軍、左右將軍之稱,並將全國劃爲八大軍區。

袁世凱於民國三年六月三十日下令:“各省都督一律裁撤,於京師建立將軍府,並設將軍諸名號,有督理各省軍政者,就所駐省份開府建衙,俾出則膺閫寄,入則總師屯,內外相重,呼吸一氣,永廢割裂之端,同進昇平之化。”

同時下令:

任命段祺瑞爲建威上將軍管理將軍府事務。

張勳爲定武上將軍長江巡閱使。

直隸巡按使朱家寶加將軍銜,督理直隸軍務。

張錫鑾爲鎮安上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節制吉黑軍務。

孟恩遠爲鎮安左將軍督吉林。

朱慶瀾爲鎮安右將軍督黑龍江。

勒雲鵬爲泰武將軍督山東。

河南巡按使田文烈加將軍銜督河南。

閻錫山爲同武將軍督山西。

馮國璋爲宣武上將軍督江蘇。

朱瑞爲興武將軍督浙江。

李純爲昌武將軍督江西。

倪嗣沖爲安武將軍督安徽。

段芝貴爲彰武上將軍督湖北。

湯薌銘爲靖武將軍督湖南。

陸建章爲鹹武將軍督陝西。

甘肅巡按使張廣建加將軍銜督甘肅。

新疆巡按使楊增新加將軍銜督新疆。

胡景伊爲成武將軍督四川。

龍濟光爲振武上將軍督廣東。

陸榮廷爲寧武將軍督廣西。

薑桂題爲昭武上將軍督熱河。

蔡鍔爲昭威將軍。

蔣尊簋爲宣威將軍。

張鳳翽爲揚威將軍

(以上三人無地盤)

以上將軍,有地盤有兵權的冠以“武”,無的則冠以“威”字,兩者可以隨時調換。

文官授卿,武官授將軍,統領海陸軍的大總統授何軍銜呢?經過一番運作後,由副總統領銜,衆將軍列名,恭上大總統爲“神武大元帥”徽號,這個神武二字即是神聖英武之意。

只是袁世凱這時對這個徽號已經沒什麼興趣,當手下的幾個近臣,正不遺餘力的張羅着這件事時,被袁世凱叫停。

他對幾個人說,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他們忙活

這樣,袁世凱身旁的馬屁精,挖空心思琢磨出的,爲他授封神武大元帥的徽號之事便不了了之了。

袁世凱所說的有更重要的事,就是他正籌劃着的天壇“祀天”。

祭祀天地是古代帝王一種傳統,又名封禪大典,開始要去到泰山舉行。

東漢史學家班固有《白虎通義》載: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封禪大典目的,是要彰顯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也要報告帝王政績如何顯赫。

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極濃厚的帝王象徵意義。

按照歷史記載,到泰山封禪的帝王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因到泰山封禪興師動衆,花費極大且車馬勞乏,路上安全也得不到完全保證。所以,到了宋真宗以後,泰山的封禪活動基本上就廢止了。

到了明成祖朱棣,爲了鞏固因靖難之變奪來的皇權,在北京建成天地壇,並舉行祭祀天地儀式。

表示他的皇權是受命於天,天地壇的作用,就等同於巍巍的泰山。

民國後的一九一二年七月,原先的皇家禁地天壇,被改爲了農藝試驗所,政.府準備在這裡種莊稼。

到了一九一三年新年,天壇首次開放讓民衆參觀遊覽。

五個月後,民國政.府內務部起草了一份文件,想將以天壇爲首的京城著名景點一起向公衆開放,被袁世凱所否決。

早在民國三年一月十四日袁世凱就交議了 “祭天”和“祀孔”兩案,準備在元旦穿戴古代衣冠,行跪拜大禮,舉行祀天典禮,打出的旗號是爲民請福。

當時的政.治.會.議議員孫毓筠建議以天壇爲祭所,冬至爲祭期,冕服爲祭衣,跪拜爲祭禮。所以,延到這年十二月二十日才頒佈了祀天的日期和命令。

在舉行祀天典禮前三天,內務部就把“齋戒牌”晉呈總統,並分發給各陪祭人員,陪祭人於先一日舉行“演禮”。

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距離冬至節的前三日,袁世凱齋戒三日,隨後天壇便被凈街,並再次成爲了禁地。

此時的天壇也被修繕一新,不僅增加瞭望燈一座,而且加裝了圜丘內外櫺星門門扇二十四對,還在圜丘天庫琉璃門上加裝了九九八十一顆鎏金釘。

冬至節這一天,自新華門到天壇,沿途都用黃土鋪在地上,所有規定的警戒線上,警察挨戶通知,不許民戶留宿親友,每戶須具十字連環切結。

正陽門和天橋兩旁的攤販都被警察趕走。天壇周圍站有幾千名荷槍實彈的兵士,有些屋頂上也佈置了了望哨,天橋下也佈置了守望哨。

大總統經過時,不許沿途人民停留偷看。鐘鳴三下,大總統乘裝甲汽車出總統府,在南壇門外換乘禮輿——雙套馬的朱金轎車,四角垂以纓絡——到昭亨門外換乘竹椅轎到壇前。

大總統由武官長蔭昌和侍從長左右攙扶,緩步走上石階。

袁世凱頭戴冕冠,身穿十二團大禮服,下着印有千水紋的紫緞裙。知道內情的人知道,這身穿十二章紋袞服祭服,是有講究的。

要知道,十二章紋是一個帝王的象徵,根據中國古代傳說,只要成爲帝王,便會得到十二種神秘自然力量,輔佐他成爲至善至美至上的明君。代表這十二種力量的圖案,就被印在了帝王的衣服上,以象其德也。

陪祭人員制服:特任官九團大禮服,簡任官七團大禮服,薦任官五團大禮服,下面全是一色的紫緞裙。

袁世凱所用的祀天祝版,把清朝皇帝所用“子臣”兩個字改爲“代表中華民國國民袁世凱”。這個祀天大典,由清晨三時開始,至八時五十分禮畢。

因爲袁世凱搞這個祀天大典,北京傳出了一個說法,叫做“蛤蟆祭天”。

因爲民間有傳說,袁世凱是“西山十戾”中的蛤蟆。他頸肥腿短,走八字路,煞像癩蛤蟆,又喜綠色。

民間有傳說,當年袁世凱民國元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有南下窪蛤蟆結隊朝王的怪事。

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34章 自保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33章 告密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25章 找事做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40章 系矯旨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68章 武昌起義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1章 戊戌變法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96章 風雲突變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134章 較量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411章 點翰林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84章 海軍起義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29章 辭職第249章 就職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614章 轉折點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55章 反擊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65章 保路運動第58章 離開老巢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1章 袁項城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