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

張作霖獲悉曹錕兄弟態度轉變後,知道直奉之戰已不可避免,但對曹電不能不答覆:

“頃接曹巡閱使通電,諒已達覽。惟對於此次奉軍入關經過情形,確與事實不符,當再詳晰陳之。查從前奉軍原駐關內者,不過一師兩旅,直皖戰爭以後,因京畿地面空虛,酌增兩旅。並經曹使面告以南方不靖,請以西師兵力援助。年餘以來,奸人挑撥,猜疑疊起。作霖鑑於各方情勢,爲息事寧人計,即於今年一月決計撤回。乃甫經動議,大總統飭派鮑總長,曹使遣其令弟曹省長,先後東來,諄諄挽留,曹使來電,且有‘弟如決計撤兵,兄即辭職’之語,電牘具在,可覆按也。

“作霖當時以大總統既再三傳諭,曹使又情意殷殷,公義私情,無可諉卸,即允遵諭留駐。惟各軍久駐關內,訓練檢閱,勞逸不均,當擬先行輸入一部分換防,並與曹省長高洽,酌添少數軍隊,以資聯防。曹省長並謂:‘奉直兩軍駐在一處,且看有無衝突’一語,時有大總統所派之鮑總長在座,共見共聞。論爲‘既無中央明令,又不知會地方長官。’然則鮑總長非大總統特派之總長,曹省長非直隸之長官乎?且此次所稱奉軍所駐地點皆從前奉軍原駐之地,並未擾及人民一草一木。乃前隊甫經過津,而曹省長即棄津不顧,馬廠駐軍亦棄炮退走,涿州琉璃河方面則挖壕備戰,鄭州方面則積極調兵,對於奉軍決戰之陰謀,乃完全披露。

“而吳佩孚平日所謂‘不掃滅奉天,不能橫行’之聲言,與曹使從前之巧使吳佩孚詈段合肥,而個人則以‘並不知情’四字爲隱身符,其策劃乃復施於作霖矣。此即奉軍進兵之事實,與曹使所謂‘竭力容忍,多方退讓’之經過情形也。至於統一問題,作霖通電措詞,系‘以武力爲統一之後盾’,曹使顛倒其詞,竟稱謂‘武力統一’,則此電文具在,乃欲以一手掩盡天下耳目耶?總之奉軍如無益於直,則撤退可也,留之何爲?留之而又誣其啓釁,誣其擾民,其心安在?種種事實,誰爲啓釁?是非功罪,自有公論,決非口舌筆墨所能強辯,霖與曹錕亦決不作此無謂之爭。第恐真相不明,聽聞淆亂,用再通電陳明,敬希鑑諒是幸。”

這時,趙爾巽等調解人還在作最後努力。

張作霖於一九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電覆諸調人:“如仲帥(曹錕字仲珊)到津,自當即日就道,共商解決。”

諸調人於是聯名致電吳佩孚:“時局風雲日趨險惡,弟等上感元首敦迫之誼,下聆國民呼籲之殷,業於個日聯電仲帥雨帥,請其約日蒞津晤商,以資解決,並請雙方先將前線軍隊約退,以安人心。當時本擬同電奉邀,恐因洛陽地方重要,臺旌未便遽離。故擬俟仲雨兩帥面晤後,再由仲帥面約。臺端熱誠謀國,統一南北之舉,研究經年。現雨帥皓電既以促成統一爲言,是與執事所抱意見已相符合,將來會議以後,公開討論,必能持平解決,以民意爲從違。萬墾臺端於此最近期間,力持堅忍態度,以待調人之進行,是所切盼。”

吳佩孚對調解人的電報根本不予理睬。

四月二十五日,張作霖終於翻臉了,他發表通電痛罵他的親家曹三爺,罵曹一生行事模仿他的“祖先”曹操,是個口是心非的奸雄。

電雲:“我哥通電,均經奉復。對於奉軍入關一事,大意尚須奉質者,請再詳言。來電所稱‘不奉中央明令,不告本地長官’兩語,已將奉軍經過事實,明白通電。其是否不奉中央明令,不告地方長官,明眼人皆能明晰。弟姑援一成例言之,爲我兄弟相共研究之資料。前年直皖戰爭,我兄首統雄師,直趨畿甸,豈亦奉有中央明令耶?涿洲、良鄉、琉璃河附近,皆京兆尹地面,非直隸轄境,亦通知該管長官耶?至於武力爲統一之後盾,決非‘武力統一’四字所能解釋。

“就使斷章取義,爲謀統一而興兵,較之爲地盤而興兵,爲公爲私,豈可同日而語耶?試問上年湘鄂之戰,爲公乎?爲私乎?如其爲公,何以不予督軍,則稱菊人先生,頓兵衡陽,以爲要挾。任爲巡閱使,則稱我大總統。決水灌堤,以禍人民也。昔賢雲:‘苟不欲人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我哥不此自責,而乃強誣奉軍以不奉命令,武力統一,何不稍加反省,乃竟衝口而出也?吳佩孚之罵段合肥也,吾哥曾嗾使之,此吾哥與弟親言,不敢相誣也。今則以施之合肥者,將施之於弟矣。

“猶對衆通電雲:‘事事退讓。’只許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雖魏武一生得意之語,後世即以此爲奸雄二字之歌訣。在漢魏專制時代則可耳。若大同之世,天下爲公,一舉一動,皆當適合人民公意。項城晚年一用手段,則羣起而指摘之,卒致敗亡,近事可爲殷鑑。吾兄老矣!文字之間,或未暇詳究,一味以罪惡加人爲快,而自忘其躬自蹈之也。與其使天下後世閱吾哥之通電,摘其陰私而詬誶之,不如俯採微言,自爲更正,不失爲改過不吝之英雄也。詩云:‘慎爾出言’,願吾哥三複之,無聽市井無賴之狺狺狂吠,猶掀髯大笑,以爲得計,則非弟所敢知矣。”

時局演變到此,已不可收拾。

在張作霖“擊鼓罵曹”的通電當日,以吳佩孚爲首的直系軍人齊燮元、陳光遠、蕭耀南、田中玉、趙倜、馮玉祥、劉鎮華等聯名通電宣佈張作霖的十大罪狀。

電雲:“國民苦胡逆張作霖久矣。曩以國家多故,犯而不校,啓大盜自新之路,存上天好生之德,涵育包荒,以有今日。斯因父老昆仲夙昔所怨責,而佩孚等所內疚神明者也。狼子野心,非我族類,德不能化,語不能感,矯命亂紀,犯闕稱兵,罪惡貫盈,末日已至。長此容忍姑息,既無以拯國民水火之苦,更無以答友邦希望之誠。用敢厲兵秣馬,整飭戎行,直揭罪魁,昭告中外。張作霖包藏禍心,窺竊神器,盜取圖謀統一之名,陰行破壞統一之實。曩歲國民大會,原期排難解紛,而張則力阻其成。比年西南北犯,無非增長內亂,而張則甘爲作倀。近復勾結叛逆,四出構兵,障礙統一。其罪一。

“樑士詒洪憲禍首,張作霖則舉爲總揆,張勳復辟罪魁,張作霖則邀求巡閱,倒行逆施,危害國體。其罪二。害莫大於禍國,奸莫甚於通外,張作霖兼而有之。嗾使耿玉田運械俄人,誘致蒙匪。袒護樑士詒直接交涉,斷送青膠。勾通外人,貽禍祖國,稍有人心,何忍出此!其罪三。華會告終,友邦勸裁無用之兵,而張作霖則招匪以爲兵。青島收回,吾國視爲新硎之試,而張作霖則運匪以擾魯,喪心病狂,負罪友邦。其罪四。國之與立,惟在法紀,破法亂紀,張實作俑,以法令爲芻狗,視元首若弁髦,法紀蕩然,政綱解紐,擅調軍隊,挾制中央,壟斷政權,屢召會議於京津,威迫河間,突然進兵於浦口,茲復陳師入關,危及元首,破壞法紀。其罪五。

“京師首善之區,中外屬目,秩序森嚴,自張派奉軍盤據,白晝劫掠,跋扈恣睢,閭閻則一夜數驚,商賈則談虎色變,政以盜成,賊爲民害,豺狼當道,狐鼠橫行,縱匪殃民。其罪六。設官守土,各有其責,疆域攸分,界限斯判。特別三區,原屬直省管轄,京兆、津沽,原爲直軍駐守。乃以德報怨,任其宰割,既佔察哈爾,復據熱河。京畿首都,乃成盜匪之外府;津沽要地,盡爲盜匪之防區。既讓小站、馬廠,又讓靜海、天津、彼竟得隴望蜀,佔據永清、霸州,進窺保陽。讓之不已;無所逃避,守土保民,義無反顧。彼先開釁,黷武逞兵。其罪七。昔截秦皇島軍械,今劫三家店軍火,攫取餉糈,則竭澤而漁,剽竊金錢,則囊括以去。致使陸海各軍餉糈無着。曩昔葉恭綽長交,則受賄三百萬。近今樑士詒入閣,又報效四百萬。張弧發行公債,則更所入無算。劫掠餉械,行同盜匪。其罪八。

“帝制安福之黨,則盤據要津。樑、葉、張弧之輩,則援爲護符,所有作奸犯科,亡命盜匪,無不收納。關外爲鬍匪發源地,遼瀋爲罪人逋逃淵藪,招亡納叛。其罪九。次山、金波、有恆義父也,而背叛之。閣忱、曙村、香巖蘭友也,而驅逐之。孫烈臣、湯玉麟貧賤交也,而猜疑之。秘使耿玉田誘致蒙匪,乃斃之於獄以滅口。狼若呂布,兇逾朱溫,殘殺同類。其罪十。綜其罪孽,擢髮難數,窮兇極惡,豺狼不食。作霖不死,大盜不止,盜閥不去,統一難期。若其肆虐,永爲民害,則人道可以不存,國法可以不立,白山黑水之馬賊,得以縱橫一世,馳騁中原,國家之體面何在?國民之人格何存?佩孚等既負治盜剿匪之責,應盡鋤奸除惡之義。爰整義師,殲厥巨魁,以泄公憤,以快人心,罪止一人,脅從罔治。凡爲前途倒戈,鹹爲名哲之士。若其徘徊歧路,必貽附逆之羞。敵愾同仇,獨夫氣沮。人心厭亂,天意亡胡。從此殘暴既除,和平可睹,障礙既去,民國以安。僅此露布,中外共鑑!”

在電報發出的這一天,吳佩孚已親臨前線。

直軍的部署,悉由吳佩孚發號施令,這時直軍動員的已有十二萬人。在洛陽的是陸軍第三師,在琉璃河的是第九師,在隴海東的是十一師,在洛鄭間的有第二十和二十四兩師,二十三師在涿州、良鄉一帶,二十五師在武勝關,二十六師在德州、保定一帶,第五混成旅在鄭州、山東一帶,十二、十三、十四三混成旅在保定、涿州等處,一、二、三、四、四個補充團在涿州、良鄉等處,共計有八個師五個混成旅三個團的兵力。

吳佩孚決定以洛陽爲根據地,大隊集中鄭州,分作三路進兵:

第一路沿京漢路向保定前進,迎擊長辛店一路的奉軍,以京津爲目的地。

第二路側重隴海路,聯絡江蘇的兵力,以防制安徽馬聯甲的舊部和浙江盧永祥的襲擊。另又分出一支沿津浦路北上,和東路張國溶聯絡,攻擊奉軍的根據地。

第三路是馮玉祥的部隊和陝軍,集中鄭洛一帶,堅守根據地,併爲各方接應。

四月二十六日,馮玉祥率領第十一師(馮自兼師長),陝軍第一師(師長鬍景翼)及北洋軍第四混成旅(旅長張錫元)各部到達洛陽。

吳佩孚本擬與馮見一面,因前方軍情緊急,只得先一天出發,留下手令派馮爲援直陝軍總司令,並代行直魯豫巡閱副使職權,後方各軍均歸節制。

馮軍的迅速開到,使趙倜的宏威軍不敢輕於發動。

四月二十六日,徐世昌下令雙方軍隊接近地點一律撤退。

令雲:“近日直隸、奉天等處軍隊移調,遂致近畿一帶,人情惶惑,閭閻騷動,糧食騰踊,商民呼籲,情急詞哀。迭據曹錕、張作霖等電呈,聲明移調軍隊情形,覽之殊爲惄然!國家養兵,所以衛民,非以擾民也。此歲以政局未能統一之故,庶政多有闕失,民生久傷憔悴,力謀拯救之不遑,何忍斲傷之不已!本大總統德薄能鮮,不能爲國爲民,共謀福利,而區區蘄向和平之願,則歷久不渝。該巡閱使等相從宣力有年,爲國家柱石之寄,應知有所舉動,民具爾瞻,大之爲國家元氣所關,小之亦地方治安所繫。念生民之塗炭,矢報國之忠誠,自有正道可由,豈待兵戎相見。特頒明令,着即各將近日移調軍隊,凡兩方接近地點,一律撤退。對於國家要政,儘可切實敷陳,以求至中至當之歸;其各協恭匡濟,奠定邦基,有厚望焉。”

北京的外交團鑑於戰爭將波及外人安全,先後向北京外交部遞了三個警告書。

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8章 好景難長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82章 一明一暗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31章 戊戌變法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15章 挫折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40章 系矯旨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25章 找事做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87章 吳祿貞第31章 戊戌變法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7章 駐節朝鮮第439章 進德會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20章 心機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511章 完婚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8章 約定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